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年第7期 ID: 93226

  

关于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

◇ 刘 庆


  夏康达,1940年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原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学报主编,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文学系主任。
  
  跨入新世纪,社会呈多元化发展,各种思想与理论也繁杂并进。我们的文学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文坛也在经受着低迷的状态和困境,文学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日益弱化。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生态和文学教育该如何正确评估成为当前困扰高校中文专业教育的难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访了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夏康达先生,请他来谈谈当前的文学现状与文学教育。
  刘:夏老师,您好。我们知道前段时间您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上主持的“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栏中,以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施战军的一篇题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的文章开始,针对当前的文学生态和高校文学教育问题展开了一次热烈的讨论。虽然不是对文学生态的全面评述,但足以引起人们深思。那么,您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校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生态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特征呢?
  夏:“文学生态”一词其实是借用了自然环境的术语,来表达我们文学的外部生存环境的一种方式。准确来讲,文学生态既包括对现有文学发生影响的社会文化评价系统、市场趣味等外在因素,更有参与文学发展并直接导致文学样态生成的创作与批评主体的因素。关于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其实在新世纪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最近为我们学报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这样的看法:从近现代以来,我们整个20世纪中国的文学环境就一直处于不利状况。解放前的白色恐怖年代使得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发表文章非常困难,常常更换笔名。到了解放后,曾一度因为极左思潮的盛行使得当时的文坛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状态。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剧烈撞击,各种思潮席卷翻滚,整个文学环境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面对社会的转型期和这个喧嚣的时代,有些作家却失去了自己的定力,盲目地跟风乱跑。诸如“低龄写作”、“欲望写作”、“身体写作”等文学现象纷繁芜杂,越演越烈。可见陈思和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尽管近百年来,我们的文学生态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各个时期又有各自不同的问题和特点。那么,时间到了21世纪,我们目前的文学生态表现出了怎样的问题与特征呢?
  第一个方面,我要说的主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学出现了一种消费化和时尚的倾向,文学的教育功能逐渐淡化。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它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改变。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对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不可能不产生影响。有些变化是正常的,但也肯定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这也必然会反映在大众的文化生活中。以阅读兴趣为例,吉林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统计过其所在学校图书馆的借阅记录,结果表明,在所借出的书籍当中,实用的生活知识类书籍占了绝大部分,其次是时尚文化娱乐类,然后是经济类的。那些经典著作反而受到了冷落。在大学生中出现这种阅读倾向是令人担忧的。在图书市场上,“大话文学”、“下半身文学”成为抓人眼球的畅销书。就目前的出版界而言,也是摸准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加大了这类图书的发行量。这样的作品切近了年轻人的兴趣和口味,使得销售市场火爆从而给出版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里我顺便提一下目前作为主流媒体的一个品牌栏目“百家讲坛”,它带动了“国学热”的走红,却消解了“讲坛”应有的学术的严肃性,反而用“趣说”来迎合大众接受心理,学术与演义相混淆,我认为未必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风。对这个现象目前有不同的看法,我在此也不可能展开阐述,但我认为应该引起关注。联系到较早出现的“戏剧小品化”、“历史剧戏说化”等现象,将其作为当前文化生态发展的一种倾向性的问题来看待,或许能对时下文学消费化的状态有更准确的了解。
  当然,我上面所讲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状态,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文学的消费化倾向带来的是文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但是,假如这种倾向一味追求更大的规模,势必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审美要求,呈现出一种低俗化的趋势,这是一个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水准和文化素质的问题,我们的社会需要一大批经典的优秀的作品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格。因为只有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提高前提下的普及才能带动整个文学生态的健康发展。
  第二个方面,现在我们的社会文化消费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了,于是有些人哀叹“文学死了”、“文学理论死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平面媒体也快要消失了。电视、电影、VCD、电脑等以声光为媒体的现实文化资讯传播形式无孔不入,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阅读视域,挑战着我们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出现,给当今社会文学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生产和消费方式,它已经开始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网络时代,文学已有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文体规范存在着被颠覆的危险。在网络文学空间,文学的各种体裁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规范被打破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形式也受到质疑。网络文学创作还催生了一大批80后的网络写手,他们的创作和发表已不像先前那么艰难而成为了一件极其便利的事情。读图时代的到来更加剧了文学生态的多样化和影像化。那么我个人觉得,这种时代对于我们作家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因为从来没有这么多新鲜的思维材料不断地在眼前呈现从而进入我们的视野。所以说这是一个最有利于作家施展才华的时代,他们最容易捕捉到鲜活的思维材料和情感资源。网络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文体的自身发展。余秋雨曾经谈到:每一种文体都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壮大及其消亡的过程。那么,我们的文体写作也应该得到更新,现在的网络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种文体的自觉更新。网络写作具有特异的、近乎神奇的文学表现功能,作者与读者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完全自由地交流和互动,作者与读者甚至可以自由地转换角色,文学活动成为创作者绝对自由的情感宣泄和交流,显现出“创作—续作—讨论”三位一体的全新创作模式。但是,创作没有经过专门的培养,出版没有经过专业的审核,书写只是随意简洁,阅读只是快速浏览,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写作的随意性和粗糙性显而易见。
  总之,这些都是新世纪的文学生态给我们带来的思索。所以我觉得在谈到文学生态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认为现在面临着复杂混乱的局面,也不要过于悲观。
  刘:看来,新世纪的多元化发展,使我们的文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基本上改变了我们过去的文学格局。新世纪的文学生态较以前出现了诸多变化和进步。但前段时间,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曾言辞激烈地炮轰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一言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研究者的极大反响。那么,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文学生态状况,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来对待呢?
  夏:首先,我认为是社会转型的必然反映。如前面所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带来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系列变化。中西文化的剧烈冲击,新的刺激和新的诱惑的不断出现使得作家的创作心态和目的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文学也走向市场化时代,作家不得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和作品的发行量,很难做到像曹雪芹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但市场表面的繁荣和成熟没有带来文学生态相应的提高和根本的改善。
  其次,我觉得文学的消费功能和娱乐功能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它直接地影响了整个文学生态的面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经典的作家作品已经没有多少人像以前的读者那样热心阅读,尤其是那些文艺书的读者群体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其实是减弱了文学的教育功能而大大增强了文学的娱乐功能。另一方面这也和大众心理的需求以及对休闲娱乐的追求密不可分。由于社会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迫切需要用其他方式来减缓和释放生活和环境所带来的紧张感和危机感。这时候,文学的娱乐功能得到了比以往更大的发挥。
   [##]
  最后,也最根本的是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这个喧嚣与骚动的时代,进一步凸现了我们的大众和创作者的浮躁心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纵欲主义各种芜杂思想潜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道德环境和文学的整体精神不免产生滑坡。有些作家为追求功名利禄做官经商,大众为寻求感官刺激盲目阅读,使得新世纪的文学生态更加复杂化。
  针对这样的文学与文化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大众不要用浮躁对抗浮躁,不要以庸俗抵制庸俗。作家要有独立的判断与思考能力,要有创作的定力,而不能因为喧嚣与骚动陷入慌乱。舆论也要有正确的引导,应该着力培养民众健康的文化审美情趣。
  刘:听了夏老师严密而理智的剖析,可以看出,虽然新世纪的文学生态有些不尽人意,但中国的文学传统仍然没有失去,主导方向仍然遵循着“双百方针”。但由此引发的关于文学教育问题的思考,却有些不容乐观。现在大学的专业文学教育很少以作品为本位,转而以“文学史教育”为核心,由此带来的一些教育弊病让人不无担忧。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这一困扰性问题呢?
  夏:由此引发的关于文学教育问题的思考,我是这样认为的,虽然我们未必有能力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什么有价值的贡献,但正如我们在学报上讨论的:能够体会这样的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和折磨,在思考着,就意味着没有放弃应有的责任。作为从事高校当代文学的研究者,我们需要持守最基本的职业伦理,应该拥有独立探索精神和慧识,以经典性的文学标准融入新作品的推介,激活教育主体对文学的感觉和感情。对现有的体制和评价体系的僵死,我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把文学教育当成职业伦理,并将之具体地用心地实践于教育环节。在教学现场如何激发学生对原作的阅读兴趣,并积累鉴赏经验也是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
  当前在大学中文系这样本该是相对纯净的文学领地,专业的文学教育却日益陷入了公式化、教条化的怪圈,学术氛围也严重缺乏独立性和批判精神,具有明显的空洞化倾向。对此状况,我们更应该以文学的学院标准和权威来对待文学教育。我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磨砺一种平和的心态,建立一种清醒的良知,打造一份坚强的信念,担负一份真正的责任。
  刘:“路漫漫其修远兮”,新世纪刚刚开始,我们的文学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前途或许平坦宽阔,或许荆棘遍布,但我们应该充满勇气和信心,承担责任和义务,为整个民族文化的兴盛而努力。作为知名的教授和文学评论家,在您心目中理想的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生态状况应该是怎样的呢?
  夏:我认为我们的文坛目前还是很有希望的。从整体上来说,虽然现代文学的成就很高,但当代文学的总体水平不低于现代,我们目前的中篇小说水平应该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登临了一个高峰的,也不低于整个世界文学的水准。我们有一大群有志者的辛勤探索,新世纪中国的文学现状在整个世界文化中并不落后。所以,目前中国的文学生态状况仍然有值得我们期待的地方。
  但理想的文学生态是个什么样子,谁也没有确切的定义。我们能做的就是总体上遵循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根本方针,它对于指导我们的作家创作和作品研究仍然是实用和有价值的。当然,在这些“百花”中,每种“花”的价值各不一样,在每一种意识形态中,也必须有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来占据我们社会的中心位置。我认为,要确立这样的文学生态状况,那么,文学教育,尤其是大学中文系的文学教育,更要求每一位从事大学文学教育工作者承担一定的责任。大学是精神的家园,我们应该坚守住这一块阵地。其次是大力提倡我们的文学批评,积极鼓励多样化探索,同时通过文学批评的有效手段,引导文学朝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再次是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也是文学生机勃勃的永不枯竭的源泉。缺乏创新能力,整个文学环境必然失去繁荣的面貌。现在不是提倡和谐社会吗?我以为文学的生态状况,也需要和谐。和谐是什么,和谐即整个文学状况有一个主旋律,但同时也应该有一定的宽容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正有利于整个中国文学生态的健康和顺畅发展。
  最后,我想简要表达一下我近期的一个想法。针对前面我们所列举的一些文学现象,考虑到对青年一代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我深感目前我们应该做这样一件事:优化我们社会的审美环境,至少在我们的高等学校中要首先行动起来。
  刘:我代表《文学教育》编辑部感谢您接受采访,祝夏教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刘庆,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于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