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年第7期 ID: 93160

[ 吴俊丽 文选 ]   

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吴俊丽


  当今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探索、研究、创造能力的高低。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是否具有探究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自身以至整个民族未来的命运。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指出“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明确将“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作为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重要目标。与“新课标”相应,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在原来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等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上。无论从长远的发展还是从现实的应试来看,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观念 把握方向
  
  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新课标”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正确认识并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采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自己去运用,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探究能力。其次,要求教师要注重文本阅读的实效,以文本为依托,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最后,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在自己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既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能引导学生解疑,使课堂放得开、收得拢。
  
  二、依托文本 学习语言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显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主”,也即“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文本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培养他们探究语言运用的技巧,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文本语言特点来确定探究性学习的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认真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抓住文章最突出的语言特点,确定了探究学习的主题:探究朴实无华的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文中对“三姐”出嫁时“母亲”的描写:
  师:这段描写中最打动你的是哪几句?
  生: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几句真实地写出了“母亲”的痛苦。
  师:能不能分析一下?
  生:“挣扎着”“手扶着门框”是“母亲”怕晕倒,强撑着要送走女儿的花轿;“咬着嘴唇”是“母亲”强抑痛苦,不让自己哭出来。
  应该说,学生这样理解是正确的,但还停留在表层,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细节描写对于表现“母亲”性格和文章主题的作用。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做更深层的探究。我继续引导:女儿出嫁是令人高兴的事,“母亲”为何反而痛苦?“母亲”的痛苦和强抑痛苦表现了什么?并提示学生结合上文内容来理解。很快,有的学生从上文的“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中悟到:“母亲”痛苦是因为对“三姐”有着特殊的爱,上述细节描写更深层的是表现了“母亲”的爱女情深。有的学生联系上文“母亲”“软而硬的性格”,认为这些描写还表现了“母亲”坚强的性格特点。至此,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带着“文章这样写要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样写好不好?”“能否用其他语言来替换?”等问题,自主探究文章中其他的细节描写。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要真实,要表现具体环境中人物的特点;认识到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能直接表现文章的主题,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认识到只要有真情实感,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能表达丰富的内涵,同样能感染人、打动人。这个过程,学生不但学到了关于文本本身的语言知识,而且掌握了如何学习语言的方法;这个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可谓一箭双雕。
  在学习文本语言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的语言知识来探索未知的领域。如学习《荷塘月色》中的叠字叠词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关雎》《蒹葭》《迢迢牵牛星》《孔雀东南飞》等运用叠字叠词的古诗,使他们认识到这种语言形式在描摹事物、表情达意、增强韵律方面的作用,同时了解到这是一种传统的语言形式;在品味《荷花淀》的“怎么了,你?”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祝福》的“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来引导他们探究不同句式所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这种联系比较的方法可以拓宽、加深学生探究语言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三、研读文本 探究疑点
  
  (一)发掘文本意蕴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超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学生作为读者,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而很多文本的意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解读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文本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他们的认识潜力挖掘出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多层次探究文本的意蕴。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往往认为文本的意蕴是单一的,而概括这个单一的意蕴是学者专家的事情,他们更乐于“接受”。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给学生讲文本阅读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对于文本意蕴的看法(包括教师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质疑,在质疑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莫泊桑的《项链》深层意蕴时,我先抛出传统的观点:玛蒂尔德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小说的主题是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对此,很多学生当即反对,认为这对玛蒂尔德不公平。学生的反对说明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我趁机鼓励他们再次研读文本,提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作品,探究文本的意蕴。结果,有的学生从文本中读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有的读到了生活的虚幻和真实,有的读到了生活中的得与失,有的读到了命运对人的捉弄……学生的观点只要合理,我都及时给予肯定。由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观点得到肯定,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洋溢着探究的热情。
  学习《项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而有些文本的意蕴则需要从不同的层次来挖掘,如刘鸿伏的《鹤》。《鹤》是一篇意蕴深刻的咏物散文,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达对鹤的喜爱”这一层面,还显得肤浅。于是,我从文章体裁入手,引导学生联系把握古诗中咏物诗主旨的相关知识,他们很快领悟到要从“鹤”身上来挖掘作者的“志”。在认真分析“鹤”这一形象的基础上,他们对文本的意蕴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作者对“鹤”的喜爱包含了对脱俗的人生、对和平的生活、对生死相守的爱情的向往和赞美。但我认为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还可以向更深的层面来发掘文本的意蕴。同时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带领学生“沿波探源”,使文本的“幽”处显露出来。所以,我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文中的关键句子“许多时候,人是不如鹤的”,启发他们联系现实,比较人有什么地方不如鹤。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文本还蕴含了对现实中人的批判和讽刺,蕴含了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
  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意蕴,既要引导他们带着诸如“文章写了怎样的人、事、景、物?”“作者要借这样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什么?”“如何看待文本的意蕴?”之类的问题来阅读,又要引导他们知人论世并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生活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探究,使他们在准确把握文本意蕴的同时,增强语文探究能力。
  
  (二)探究文本疑点
  学贵有疑。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的“学则须疑”,钱钟书的“勿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头脑中跑马”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有疑才会有探究,有探究才能有所获。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这可以围绕两类问题来进行:障碍式问题和发现式问题。前者是属于应用层面的问题,比如:对文本中的字、词、句、结构、技巧等方面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后者是属于批判层面的问题,比如:对文本的语言、技巧的质疑;对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质疑;对学者专家或教师的结论的质疑等。其中,后一类问题更有探究价值,应更重视培养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质疑能力。一旦学生有了疑问,教师就要鼓励他们说出来。即使有时学生的问题很肤浅、很幼稚,也应该加以肯定,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要善于根据问题难度和探究价值的大小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引导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既能鼓励提出问题的同学,又能调动所有同学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学习巴金的《灯》时,有同学对文中的句子“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提出疑问,认为这个句子有语病。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学生,引导他们联系“辨析并修改病句”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究。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这个句子确实有“病”:其一是句中的“许多”和“船只”、“挽救”和“沉没”搭配不当;其二是“孤寂”位置错误,使句子产生歧义。接着,他们对这个句子作了修改。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有同学质疑作者的观点,认为残缺未必就美,从而引起了一场关于“美”的探究。学习《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有同学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提出异议,认为文天祥应该活下来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这又引起了一场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通过对文本疑点的探究,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语文知识,又增强了语文探究能力。更可贵的是,他们敢于站在批判的高度,以平视的眼光审视文本;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体现了他们作为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实践证明,探究文本疑点是培养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课程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在文本阅读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吴俊丽,教师,现居广东揭阳。
  

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