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年第8期 ID: 93069

  

透视当下网络文学

◇ 赵 燕


  一、解读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是一种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上发布、传播并获得回应的文学存在形式,是信息时代传统文学和电脑网络碰撞的产物。与以往其它文学所不同的是,这种文学形式具有更多的交互性(相对所谓正式发表的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有更广泛的传播面(相对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采用了更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字(相对古典和五、六十年代文学的文字)。
  随着网络的延伸和普及,网络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网络文学亦如此。每个人都可以是读者,每个人也可以是作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网络文学:
  (一)、平民文学
  一种在网络上的表达机会进而也是一种在其他媒体上发言的机会突然降临,与在心头弥漫已久的倾诉欲望一拍即合,就产生了网络文学。尽管如此,网络文学的迅速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它的首要特征就是,网络给了文学一个相对自由宽容的生存空间,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陈腐、故作姿态、臃肿、媚雅、世袭等等话语并行,在网络媒体上至少有希望打个平手,我们从点击数和跟帖数上看到了这个趋势。并且体会到了: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演我们的欲望。”
  (二)、涂鸦文学
  既然有了近乎无边的发言自由,有表达欲望的人怎么会沉默?只不过自由是一回事,水平是一回事。当然,很多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改变了文学的游戏规则,把价值从深度和沉重中解救出来,创造了新的游戏规则,把目光投向了个体、内省、个体和外界的联系等等。从言说权力的获得来讲,网络文学更类似于一种涂鸦文化和街头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显然有着高于御用和听命文学的价值。涂鸦就是自由、情绪化、即兴式的表达,没有什么约束,这同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很契合, 上的自由自在对写手来说是空前的。随意性、情绪化既产生快感,也表达了自由真实的想法,为文学回到诚实和天真上来创造了条件。随心所欲是网络文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三)、个人文学
  网络文学的平民性质所昭示的是自由,而个人性质则使其指向私人化和个性化。个人化是指亲历性、体验式,再加上个人或个性化的文体试验、创作思路探索等等,是开创性的创作多元化的局面,而不是指叙述类似经历、感悟、仅仅是作者不同而已。在众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有太多太多雷同的故事情节,这种更换主角名字的“个人化”,显然被作为成功和省力的模式继承下来,一时间还有很多喝彩。如果把这类鱼目混珠的“重复建设”去掉,网络文学可能会在数量上大大缩水,但更耐看。在“表达就是一切”的喧嚣中,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有从数量上被淹死的危险,孤独的人现在是可耻的,以后可能光荣。这里所说的个人化写作,是每个真正有意义的写作实际上都面临的思考。网络文学不应该是模仿秀,它更应该是严肃的创作!
  (四)、速度文学
  网络时代终于到来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迫使我们把速度感提上了议事日程。现在我很怀疑才买的一套《追忆似水年华》自己会不会真的去看它。现在网络文学出现了,它是信息时代催生的产物,它天生遗传了一种特性,即速度感,这种速度感表现在写作上,也表现在阅读上,还表现在反馈上,一篇万把字的东西贴出来,最快的居然在5分钟内就有可能见到简捷的评论:“好!”或“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方便面,这个特征好像立刻就可以致网络文学于死命:垃圾文化,没有内涵,缺乏思想。对,很多网络文字就是这样,但一棍子扫过去,全部倒下,白茫茫一片的干净,究竟又有什么意义?
  速度和爆炸的信息是这个数码时代的特征,网络文学应该在这个意义上满足时代的要求,即使是传统文学,也同样存在这个要求。只是网络文学比较而言更天然地有满足信息和消费时代胃口的能力。
  
  二、网络文学的优势及其不足
  
  从90年代末网络书屋的出现至今,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八九个春秋。网络文学大潮的到来势不可挡,它正在悄悄地对传统文学进行着影响和冲击。我们在感受它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应当用一个文化人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解读和监督,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多媒体化的形象手段
  网络文学采用以文字为主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人们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感觉通道,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创作和欣赏路径,多媒体对文学题材颇具实用价值,相片、音乐、电影都可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以电脑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实现了不同媒体的新的艺术综合。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它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技术和人文科学、科学和艺术、右脑和左脑之间,都有着公认的明显差异。多媒体在这些领域之间架起了桥梁。多种媒体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转换和融合。
  (二)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
  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常常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即作者和作品,却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尤其是网络文学的超文本,使作品的作者和读者相互沟通。作者可以在网络上解说自己作品,回答读者提问,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它让人们对作品的相关因素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新写实主义”的风格
  网络文学更贴近人的内心世界,接近“新写实主义”风格。作家陈村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其实与卡拉OK差不多,能给人以牛刀小试的机会。”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是不再热衷于对阳春白雪极力描述渲染,因为曲高和寡。它对内心的表达更为直接率真,不矫情。网络小说以“流水账”式的叙事手法接近和还原了生活的原生状态。
  (四)网络能培养新一代文学青年
  不必在投稿和退稿中往复,不必在文章变成铅字的漫长过程中等待,日益普及的网络为众多文学爱好者提供了自由展现才华的舞台,一夜成名的“网络写手”时有出现。在网络世界,全中国几万、几十万喜欢写文章的人,发现了改变现实的另一种渠道。著名文艺评论家余秋雨先生高度评价“网络写手”,认为他们正在拯救文坛。
  (五)网络文学的不足及其改进方式
  首先,网络文学从历史渊源上来看,一直就存在着炒作的成分,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捏造的东西,这与传统文学中的纪实文学是截然不同的。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发展相违背的成分,比如过分的渲染色情、血腥、暴力,这样就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从使用网络的对象人群来看,网络文学的主流读者是年轻人,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下,而且目前正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些读者心理相对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网络文学中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这对其成长无疑是没有好处的,其次,大多网络写手并没有太多曲折的人生经历。他们所有的小说,都是在想象中杜撰情节,每天写一段,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时,可能觉得前面的伏笔忘了交代,赶紧在不相干的地方补上一段,随意性较强,这也是大部分网络作家的习惯。这样势必导致作品整体构思的缺失。
  最后,近年来网络文学发展有越来越小圈子化的趋势。“名人效应”蔚然成风。网络写手也一样,成名靠朋友,成名要趁早。每一个文学网站,事实上都是一个小圈子,新人外人很难进入。这与网络世界“画地为牢”的风气有关,也打击了初出茅庐的有潜力的文学青年的积极性,染上了传统文学以名气论英雄的陋习。
   [##]
  因此,网络文学的发展需要改革,需要一场潜移默化的改变,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创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我们提倡让网络文学走一种持续健康循环发展的道路。
  第一,我们应该从写手的自我素质提升入手,在提高写手自身的写作水平的同时,用当代健康的进步思想为指导,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
  第二,加大对读者的再教育力度,让他们明白文学是来源于生活,但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一种产品,健康的文学是应该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供人发泄,寻找快感的对象。
  第三,加大写手间的互相监督力度,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一起努力,用一个和谐的理念来共同写作,营造出一片快乐阅读的网络空间。
  
  三、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
  
  网络文学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其与生俱来的特性和发展传播平台,使其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平民化、口语化、自由化、随意性等特点,给高高在上的传统文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度有一些传统的汉语作家也投身其中,尤其“博客文学”让人随意抒写毫无限制的特点,使其平民化特点更加突出。
  然而,正是这些特点也可能成为网络文学的阿克流斯之踵,网络文学必然要受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文学将与传统文学相互补充,逐步走向规范。可能会出现“写而优则版”的局面。如悬疑惊悚小说《碎脸》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从网上发掘的作品,还有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以及最近发表在新浪读书上的网络小说《女人是比男人高级的动物》,听说已经在联系出版事宜,都可以算是典型的例子。
  随着网络文学的进一步成熟,网络小说将会在文学客观规律的制约下,逐渐与传统小说相融合,这种融合一是表现在作者逐步向一些正规的传统媒体或网站靠拢,这就是现在一些人提出的所谓“招安论”。(即从2000年以来,一些网络写手为了不被互联网的强大浪潮所淹没,纷纷向传统媒体或者网站靠近,以保持名气和利益。)步入正规后,在传统的影响下,那时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有份量的作品。在题材上,可能会吸收现在网络小说的特点,进一步向广大底层民众靠拢,一些反映农民工、下岗工人生存现状的作品会出现,而且精品就可能会在其中。语言上,可能会受到现在网络语言的影响而呈现出这个时代的强烈气息。这从目前一些小说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在散文、随笔方面,与传统文学相融合后会出现三个主要的表现内容:一是抒写个人性情和心理感受,这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二是一些时政性较强的杂文,主要对时政进行多方位的表现和议论,这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三是关注下层民众生活的一些文章,会逐步占有一席之地。
  诗歌作为与小说、散文平分秋色的一大文体,自然具有相当的市场和生命力,但诗毕竟不同于散文,因其语言上的特殊性,其发展将受到传统文化很深的影响,可以说,现在的诗歌大都是在传统语言影响下写作,古诗更是在传统的束缚下谨慎而行,受网络语言影响较少。因此,网络诗歌作者群相对要少于小说和散文,其将保持传统的特点继续前进。其题材上,依然不外乎原有的风花雪月、景物描写、个人心理感受等几类,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传统文学由于市场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各种尴尬,网络文学的发展为传统文学注入了活力。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审美、认识、教育三大功能将会受到网络文学的娱乐、消遣、宣泄三大功能的影响。当然,目前网络文学由于局面混乱也正处于质的提高的瓶颈期。网络文学的成长和成熟,以及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还必然受到传统文学的制约和影响,也就是说,网络文学将日益与传统文化结合,会变得严谨起来,它将被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现象认真对待,且必将写入文学史。
  
  参考资料:
  1、《网络作家的双重生活——透视都市白领的业余文学创作爱好》 记者任湘怡 来源:《新民晚报》2005-4-27 12:16:01
  2、《什么是网络文学》作者:鲁迅左派之家 发表于:2006年10月8日 12:08
  3、《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议记要》2007年05月11日 星期五 08:05
  4、《“畅销书”自天上来——网络成为出版社寻求佳作新途径》记者李菁 来源:《新民晚报》2004-12-30
  5、http://www.booker.com.
  cn/gb/paper54/1/cla 005400033/hwz102676.htm
  赵燕,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透视当下网络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