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8年第12期 ID: 87734

[ 张绪海 文选 ]   

教材体例特点与课堂教学效率

◇ 张绪海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材规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落实大纲的具体范例,对教学活动起规定和制约的作用。教和学都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不能离开它。而教材的功用也必须靠教和学去实现,三者相互依存。作为教师,要搞好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解学生外,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确定教法。笔者认为,尤其要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编写体例,认识其体例特点,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才能达到“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货色的”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教材体例特点的把握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现行中学语文单元式教材体例有何特点呢?
  中学语文单元教材编写体例的第一个特点是:“编写单元式教材的理论依据是系统论思想,尤其是系统论的核心——整体观。‘整体观思想把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而不是着眼于其一部份的状况,避免因局部的优化而牺牲总体优化。’因为‘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整体出现一些部分没有的新功能’”(皆引自马丽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通俗讲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根据系统论整体观思想,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改变了传统的以单篇为教学单位的编写体例,而将同一文体但各篇又有独自特点的课文编排在一起,构成一个单元。其目的是实现既定的整体的教学目标,发挥整体功能的优势,实现系统论关于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内部分功能之和的目标,这是编写单元教学教材的理论依据,也是编写者的目的,是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的一次大改革。这是中学语文单元式教材编写体例最根本的特点。即系统性特点。第二个特点:在系统论思想,尤其是系统整体观和结构观思想的制约下,教材以文体为系列,以教学大纲对该文体听、说、读、写要求为总目标,将总目标分解到各年级各教学段,分解落实为有序的单元教学重点,将符合单元教学要点训练的课文编为一个个单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各单元安排在六册教材中,构成一个结构严密的系统整体。在一个单元中,以单元教学重点、课文、单元知识和训练(含单综合训练和课后训练)组成单元教材的系统整体。“单元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大纲确定的;“课文”是依据教学要点并具有能完成单元教学要点训练的特点而选择的;“训练”(含单元综合训练和课后训练)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而设计的,对与单元相关的阅读、写作、文体、语言、听说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训练。单元知识是诠释单元教学要求出现的概念并介绍与单元相关的阅读、写作、文体、语言、听说等方面的知识,为教和学提供学习的必备的基础条件,这个系统整体的四个部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而这个系统整体又是由更小的部分组成的。系统论思想认为“世界上各种对象、事件、过程都是由一定部分组成的整体,而这一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又是由更小的部分组成的,由此下去,以至无穷”。现行中学语文单元教材的系统整体,是根据这一系统思想编排了自己的体例。这种分层有序,结构严密,具体体现系统论整体观结构思想单元系统结构构成了中学语文单元教材编写体例的第二个特点,即整体结构性特点。
  中学语文单元教材编写体例的第三个特点是由单元教学要求内容的多元性产生的,教学要求多项内容选择了不同特点的课文,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文体相同而各自的写作特点不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几篇课文可相互比较的特点。这如拙著认为“一个单元课文,同属于某一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不同,在谋篇布局、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总之,在单元整体内对部分(课文)的比较分析。是在具有优越条件即同一文本具有相同点或相似点基础上进行的,是同中求异,这是单元教学的教材运用比较法的极大优势”。这是中学语文单元教材可供比较阅读分析的特点,即可比性特点。认识中学语文单元教材编写体例的特点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效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做的有用功在总功中的比率。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包国庆教授在其《论课堂系统》中是这样界定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效率指课堂中教师的劳动与学生学习收获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其约束条件是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依照课堂教学效率的概念进行推理,显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做的有用功和总功的比率趋于最大值。而决定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是多因素的。诸如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业务水平及其工作质量、教师生活情绪、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科研能力;学生学习的态度方法、兴趣及品质,学生的心理身理素质,环境的影响,一个班中优中差生所占的比例,生源等因素均影响和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此,笔者仅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是否掌握单元教材编写体例的特点这一角度来研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掌握中学语文单元教材编写体例的特点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现以其特点的三方面分别论述如下:
  其一、师生掌握和了解单元教材编写体例理论依据的特点,可以使教师树立教学整体观点,着眼于单元的整体目标。使教师追求单元教学的整体功能,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避免在教同一文本中最易出现的处理教材的思想方法雷同的弊端。减少教学既浪费时间,又使学生学无兴趣这种毛病的出现。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对单元教学总体目标的分解与单元每篇课文的联系更为清楚,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认识这一特点,就会将以单篇课文为数学单位的教学活动改变为以单元为一个教学单位的教学活动,把单篇课文的备课改为以单元为单位的备课。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可大大地节省教学时间。认识和掌握这一特点,还会更加关注散布于六册课本中以同一文本为序列的各个单元的联系。例如在教学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议论文单元时,首先就会注意到初中已学过了有关议论文写作的哪些基础知识以及进行了议论文写作的哪些基础训练。注意到在高中一、二册课本中学过的议论文的知识和相关听说读写训练,即“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讨论”等等,就会避免重复这些内容。
  还会关注到以后将进行的议论文的教学和训练:“文学评论的特点”、“杂文的特点”、“辩论”等等,这些不必提前加深。
  这就切实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在完整和系统中。总之,教师、学生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的思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会起到既省时又能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
  其二、师生掌握单元系统整体的体例整体结构性的特点,就能紧紧抓住“单元教学重点”、并以此为中心,以课文为实现单元教学要求为主体,组织单元教学,就能分清重、难点,从而掌握单元教学过程轻、重、缓、急的节奏。
  使教学活动处于高度有效的境界。依据系统论整体和结构观点,单元教材为发挥其整体功能,优化了单元系统结构,单元教材系统整体结构中以单元教学重点(要点)为中心,其余几部分均为完成单元教学要求服务。在课文这个子系统中,以完成单元教学要求为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将课文分讲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外阅读课文三类,以讲读课文教学为主体,将略读课文课外阅读课文作为学生横向检测学习讲读课文效果和自学的学习材料,举一反三,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培养。既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使力、课堂教学程序重复出现而使学生索然无趣的毛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真正走上“教学是为了不教”的轨道,真正使“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真正使语文教学不“唯本”、“唯考”、“唯法”,真正能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向课外延伸。认识这一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认识这一特点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三:师生掌握中学语文单元课文同属一个文体,文体特点相同,但各篇课文的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各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进行比较阅读分析的特点。作为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比较法作为处理单元课文教学的纽带,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单元教材、从语言风格、取材特点、写作技巧、谋篇布局、构思立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思考,(一般应以单元学习要点,作为比较内容)找出相异点,也就是每篇课文的独有特点,从而使学生对某一文体的知识及其这一文体的写作的一般规律,有一个整体的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实现单元教学的整体目的。
  现以笔者教学中学《语文》第二册(试用本),(人教版2000年3月2版)第二单元为例简介比较式单元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操作步骤:
  1、课前要求学生精读“单元学习重点提示”,了解本单元“教学要求”,并阅读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著)、《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著)、《过万重山漫想》(刘征著)、《简笔与繁笔》(周先慎著),理解学习每篇课文的重点,扫清词句字的阅读障碍。
  2、第一课时:①师生一道理解“单元学习要求”,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增强师生教和学的目标性和主动性。本单元“教学要求”是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总体而言,理清思路,是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从而把握文意;分而言之,要综观全文,理清总体思路,细读片段,看清局部思路,并引导学生,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材料,为学生示范分析如何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3、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紧扣“学习要求”设计与《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异同的问题进行比较式分析。从掌握《记念刘和珍君》以鲁迅著文时思想情感发展为脉络的特点。
  4、第三、四课时,教师根据“学习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命适当的题叫学生作文,进行由读到写的初级训练。教师及时批阅部分学生作文,分析比较优、良、中、差作文情况、学生作文与课文学习情况、模仿课文的情况,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5、第五课时,比较分析课文情况,分析学生阅读与写作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地阅读分析《过万重山漫想》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深化对单元教学重点的理解。
  6、第六课时,①教师启发学生并设置比较分析内容从横向比较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异同。
  总结每篇课文所体现的作者思路、掌握思路的体现形式——文章结构,进而理解文章思路与布局谋篇的一般规律,掌握文章“思路”与“文意”的关系。具体理解每篇课文思路的特点:按“学习要求”课外阅读《语文读本》第一单元的文章。这种用比较法来完成单元教学,它能够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体现单元教材的特点和编写的意图,避免了重复罗嗦。学生学得有趣且印象深刻,经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实验证明,课堂教学效率高、效果好。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作为师生必须掌握单元教材体例的这一特点。
  张绪海,教师,现居贵州天柱。

教材体例特点与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