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各具特色、缤纷多彩的格局。认真审视与分析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对2009年高考作文备考将产生一定作用。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
我们对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进行一下分析,从中便可以看出高考作文命题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与走向。
1 命题风格:朴素显真情,大俗亦大雅
与前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比较,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最突出的特征是题目更加通俗、平实和朴素。如湖北题“举手投足之间”、天津题“人之常情”、安徽题“带着感动出发”、江苏题“好奇心”、浙江题“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等,这些题不像过去有些作文题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弄得考生一头雾水,琢磨不定。上面这些作文题看似平淡,实则细腻,它不仅大大降低了考生审题难度,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让考生产生联想,一吐为快,有利于考生表达真实的感情。这种命题看起来很“俗”,但仔细品味,便觉得这种“俗”正是一种“雅”,大俗正是大雅,正如陶渊明写诗一样,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便显出平淡自然的风格来。
2 命题原则:高度开放,隐含限制
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说:“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他指出,高考作文的改革“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限定主题转化为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这无疑有利于对考生在知、情、意、文四个方面作出区分”。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开放度是很大的,给考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以上海题为例: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他们”可写的对象是十分宽泛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他们”。“他们”可能是不同的辈份,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可能是不同的职业,如教师、医生、工人、农民、解放军、护士、营业员;“他们”可能是不同的时代,如“80后”一代、“90后”一代;“他们”可能是不同的类型,如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英雄;“他们”还可能是当今活跃在各种媒体上的文艺、体育、学术明星;“他们”也可能是地震中受难的人们和抗震救灾的人们,等等,写作的角度十分丰富,命题开放而有张力。但开放之中又隐含一定限制。如果有人把上海作文题仅仅说成是“他们”,这种说法是不够准确的,因为题目有一段说明:“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这段说明既是一种提示,又是一种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段文字,上海题才显得独具特色,韵味无穷。这段说明文字暗示我们,在集中笔墨写“他们”的同时,不能丢失“我”或“我们”,不能撇开“我们”谈“他们”,“他们”与“我”或“我们”是紧密联系的,通过“我们”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认识“他们”,这样才吻合题目中“把视线转向‘他们”’的要求。
3 命题内容:题材多样,贴近生活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表现出题材的多样化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其核心内容是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感悟和思考的能力,鉴别考生对生活认识的高度和思想、情感的深度。题材多样化表现在:①紧扣热点。高考作文命题一般不会直接考查当年国内外重大事件,但2008年是一个特殊年份,汶川大地震不仅震惊中国,而且震惊世界,考查这一热点也是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今年有一批作文题直接或间接地考到了汶川抗震救灾这一热点,如全国卷Ⅰ、四川卷、安徽卷、上海卷、湖北卷、广东卷等。②关注自然。考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环境保护问题。如全国卷Ⅱ、全国卷Ⅲ、江西卷涉及到了这一类问题。③探讨人生价值观。辽宁卷提供的材料是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中的一组数据,要求从中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这道作文题很有创意,把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直接纳入高考作文的范围,体现出一种崭新的视角。④考查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浙江作文题“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命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和表现生活,让考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去观察、体验、思考都市或乡村的发展变化。⑤创设生活情景,引发考生对人生的思索。如湖北题由具体的生活情景切入,启发学生联想和思考,把做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北京题从课堂小实验中(“满”与“不满”),引导考生去追寻生命的要义。福建题要求根据三个人进商店挑选味道不同的饮料这一材料立意命题,考查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感悟能力。上属题材不管是哪一种类型,都贴近学生生活,都能起到拨动考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心弦的作用。
4 命题形式:话题作文逐渐消退,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成为主流
2008年高考作文题共18道,从命题形式来看,仍然是多种形式并举,其中话题作文2道,命题作文8道,材料作文8道。由此看出,话题作文逐渐淡出舞台,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已占据主流。话题作文: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天津、广东、重庆、江苏、浙江、湖北、安徽。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先出示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浙江、湖北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二、备考策略
根据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与走向,2009年高考作文复习备考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1 强化审题,把握题旨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决定高考作文成败的关键。考场上,如果审题失误了,就意味着作文的彻底失败。一般来说,一道高考作文题可以分解成三个构成部分:材料(有的命题作文没有材料)、题目、要求。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漏不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一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怎样审题呢?审题应该把握三个步骤:第一步,整体审读。就是细心的一字一句的把命题内容细读一遍,心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一步要求从大的方面把握写作的要求,如材料的基本内容及含义、作文的类型、文体要求、字数要求等。第二步,抓关键词句。一般来说,一道高考作文题都有其关键内容,或者是提示语中的重点语句,或者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把它找出来,进行推敲、分析,以把握其要点。如安徽今年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仔细读题,不难发现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感动”和“出发”,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写感动的内容,又要点到出发的特定情 [##] 境,二者不可偏废。有的考生只写感动的内容,简单记叙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而将“出发”抛在一边,这样的文章就有点偏题了。第三步,领悟题旨。即揣摩、分析、领悟题目的旨意。每一道高考作文题都有命题者的旨意和倾向,即要求考生“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些都隐含在命题的材料和题目中,如果考生能够悟出隐含在命题中的这一奥妙,便可得到“窍门”。如湖北今年高考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命题者先提供了一段材料,设置了8种情境,然后要求“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怎样写才能切合题意呢?“举手投足”,一是言其小,言行举止皆为小事,但应在小中见大;二是言其普通,言行举止并非惊人之举,但应在平凡中展示不平凡;三是言其具体,在具体中见精神。把握了这三点,就领悟到了命题者的旨意了。这道作文题还关涉到三个方面:一是关涉到“对待”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自然、他人、自己,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是关涉到“交往”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自己与自己如何交往,行为交往是表象,精神交往是本质;三是关涉到“行为方式”的问题,考题材料叙述的都是小事,概而言之,这些小事表现出的是一种行为方式,扣住一种行为方式去写,就会符合题意。
2 积累素材,灵活运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最基础的工作在于积累。高三作文在写作材料问题上应努力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增加素材的积累,丰富写作“仓库”;二是在写作中进行精选材料的训练,做到选材精当,灵活运用。
怎样积累素材,丰富写作“仓库”呢?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从现实生活中搜索材料。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因此,每位考生应留心生活,做有心人,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课外阅读充实着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另一源泉。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动脑、动手,持之以恒,就会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三是从语文课本中提炼材料。高中学生学了一百三四十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经典之作,有相当多的材料可用来做文章的论据,因此,我们可以从课本中提炼材料。四是从学校活动中选取材料。高中阶段各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如读报活动、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文学讲座、运动会、社会调查活动、学科兴趣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可以发掘活动中的写作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占据了写作素材之后,怎样精心选材,为我所用呢?人们常说,写文章,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可见选材决定文章的成败。怎样选用材料呢?首先,选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因为材料熟悉,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表达的情感就真切动人。其次,选用真实的材料。现在高考作文提倡自然写真,反对矫揉造作;提倡关注现实,反对堆砌掌故;提倡真情为文,反对虚情假意。选用真实的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三,选用典型的材料。材料典型,有代表性,就可以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如果写记叙文,材料典型,就可以感染读者,打动人心;如果写议论文,材料典型,就可以增加说理的力度。第四,选用新颖的材料。材料新鲜活泼,充满时代气息,读起来就感到亲切。材料新颖,也能给阅卷教师带来快感,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感到耳目一新。
3 重视体验,抒写感悟
关注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重视生活体验,表达真情实感,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主导思想。关于体验,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意思是说,关起门来写诗不是写诗的方法,只要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自然就有诗了。写诗如此,作文亦然。南京师大教授何永康先生说:“高中学子,应当立足现实生活的大地,重点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尽心描述自己生活经历。”华中师范大学刘九洲教授倡导考生“写身边事,说平常理”。两位教授高屋建瓴,他们倡导“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身边事”,这就给参加高考的学生如何作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高三语文教师如果指导学生作文提出了目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基础。没有生活的体验,只能无病呻吟;有了生活的体验,就可能铸成血肉丰满的文字。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乃至世界许多友好国家人民的心。人们感慨万千: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整个社会,他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地震中幸存的孩子们更是有着无言的感慨。下面一段文字表达的是地震中一群孩子的心声:
我们深深地懂得,人的血肉之躯远远不如钢筋混凝土坚硬,但我们的心比什么都坚强;我们深深地懂得,瓦砾划烂了我们的肌肤挑破了我们的血管,但我们的热血终究可以沸腾能够销熔钢铁和顽石;我们深深地懂得,一次两次千万次天灾人祸可以让我们失去亲人和家园而泪流成河,但我们亿万同胞彼此扶掖同舟共济已经走过了五千年!让我们彼此温暖,渡过难关,让我们照护好孩子,让他们走过下一个五千年!
有了深切的体验,才有如此深刻的感悟!高考作文备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的能力,在基础年段就要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广泛接触人民群众,增强学生关心社会、亲近人民、热爱自然、爱护生命的意识,同时给学生创造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达感悟、抒写情怀的能力。
4 拓展思路,发展思维
思路,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任何一篇文章都会循着一定的路子写下去,从文章来说,就是文路;从作者的思想来说,则是思路。思而有路,表明作者的思想有条理性、规律性。思路是作者写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轨迹。
拓展思路,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帮助学生拨开迷雾,看清方向,让学生顿开茅塞,豁然开朗。高三作文备考,重点要对考生进行两个方面的思维训练:
第一,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当人们的思维活动长期沿着一种方式进行的时候,其思维结果往往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创造性写作是一种障碍。作文要反映缤纷多彩的人生、社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 [##] 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朋友听后,陷入了沉思中。乔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登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
要求: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在这则材料中,“身后的门”可以理解为“过去的生活”,关掉身后的门意味着“抛开既往,开创未来”。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学生可以多向立意:①关上身后的门,才可以更专注地走前方的路;②放下昨天的包袱,才可以轻装前进;③悔恨昨天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把目光投向今天或明天才能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④让每一天都成为新的起点,把每一天当作新生命的开始,会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⑤把过去的事忘怀,做好现在的我,不浪费现在我的时间,才能创造未来我的幸福。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
第二,全面认识事物,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对某一种事物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就会避免分析问题的片面性和表面化。比如“树木·森林·气候”就是一道颇能引发和训练辩证思维的作文题。文题由三个概念构成,认真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抓住了立意说理的关键。“树木”与“森林”是同类,二者之间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即事物量的关系;单株树木或少量树木不能影响气候,一片森林的形成会使气候变得更好,“森林”与“气候”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即量变引起了质变。树木、森林、气候不仅有顺向影响,还有逆向联系,即气候反过来也影响森林的形成、树木的成长。联系类似的社会现象如个人、集体、社会风气等,把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清楚,问题也就分析透彻了。
辩证思维是其他思维的基础,学生一旦有了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析事说理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再如《人与路》《逆境与成才》《自卑·自信·自强》等,只要我们重视这类题目的辩证思维价值,有意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就会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就会写出意蕴深刻的文章来。
5 发挥长处,打造亮点
每一位考生在作文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薄弱环节。如有的考生长于叙事、抒情,文笔优雅;有的考生优于议论、说理,见解深刻。在作文训练中,先要对自己的长处和弱势进行“自我认识”,然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胆创新,使自己的“强项”得到充分展现。
发挥长处就是要打造好文章的亮点。有了亮点,文章就有了特点;有了亮点,文章就有了优势。怎样打造亮点?
发展等级,攻破一点。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负责人曾说过:把作文考试要求分为四个等级,重要的是指导作文教学,在“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哪个方面发展都是好的,有一点好就可以加分,优秀的可以加满分。这就是鼓励考生创新。发展等级的四项要求,对学生来说,是既可望又可即的。因此,我们应要求考生在这四个方面至少做好一点,突出自己的亮点,展现自己的特色。
精雕细刻,写好细节。亮点,往往表现在细节上,尤其是文章中感人的细节描写,它往往是文章中最吸引阅卷者眼球的亮点。请看今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中的片断: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的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
这段文字写一位“只有一条腿”的女生下楼的情景和捡香蕉皮的细节,作者观察细致,写得细腻入微,细如发丝,其形象宛然目前。
文风朴实,情感真切。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有真情实感,这永远是拨动阅卷教师情感心弦的一根纽带。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能动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不矫揉造作,这是文章永远的亮点。
6 注重书写,美化文面
书写在高考作文评分中起着重要作用。俗话说,字好一半文。这是很有道理的。高考评卷速度很快,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看书写。很多考生因文面不整洁、书写差而扣分,这样的教训很多,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对此不够重视。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书写训练。书写的要求是:正确、清晰、规范、美观。教师要作好指导,让考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提高书写水平,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王世发,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荆州。本文编校:艾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