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问题,把所有问题综合起来,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写什么”的问题,二是“怎么写”的问题。两者相比,前者显得更加突出,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一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认为写作教学步入误区,“从根本上讲,是没有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观对此有很大启发。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决定学生“写什么”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学生大脑中是否具备一定的主题知识(即“什么”),另外一个是对主题知识的有效提取(即“写”)。主题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用语言加以表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物的名称、性质和特征以及有关的事实、事件、观念、态度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与写作相关的主题知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概念知识,指关于概念和图式的信息;一类是社会文化知识,指关于社会背景或情景的信息。这些知识在学生大脑中都是以表象、命题和命题网络为表征的。学生在作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和景物、所叙述的事件、所说明的事物和事理、所阐明的道理和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他们大脑中的主题知识通过语言文字转换和输出的结果,这种转换和输出的过程在心理学家看来就是知识的提取。研究表明,学生要将大脑中储存的主题知识顺利提取出来有三个条件:(1)知识的组织。在通常情况下,结构性的知识和网络,生的知识有利于提取,而零散的、联系不够紧密的知识难于提取。(2)知识的激活水平。主题知识储存在长时记忆之中,平时处于抑制状态。只有当知识处于激活状态时,才可以把它调入工作记忆,然后经过加工顺利输出。(3)有无明确的提取线索。人们有时不能把知识提取出来,并非意味着大脑中没有一定的知识,而是没有找到明确的提取线索。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到没有什么可写或不知道写什么不外乎如下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大脑中缺乏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主题知识;二是他们大脑中虽然具备一定的主题知识,但却不能顺利提取出来。因此,写作教学中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有两条重要途径:设法引导学生获得相应的主题知识,解决主题知识的缺乏问题;设法为学生创造提取知识的条件,解决主题知识的提取问题。
一、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丰富直接经验
主题知识并非零散地储存在人的长时记忆中,一些表象、命题和命题网络通常围绕某个主题组织成一定的知识单元,现代心理学称之为主题图式,其种类包括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人物角色图式和场景图式等,这些图式都是在比较和概括大量实例的基础上习得的。图式的实例大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人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主题知识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这话揭示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主题知识的写作学习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积累感性经验。如演示实物,展示实景,运用图画、幻灯投影和电脑多媒体等手段再现真实的事件和人物,组织开展游戏、戏剧演出等活动创设生活情景等;课外可以带领学生到3_U、村镇、社区和军营等场所参观、调查、访问,让他们亲身体验真实的人、事、物、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写作教学中经常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帮学生“找米下锅”。她因时因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和游览活动:带学生参观“一大”会址、鲁迅纪念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金山石化厂、江南造船厂等。她认为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会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会在有意和无意问把信息储存起来,这对提高写作能力将产生长期的影响。语文名师的教学经验说明,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社会生活是解决“写什么”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引导学生精读博览。丰富间接经验
阅读是学生获取主题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主题知识呢?途径主要有三条:其一,课堂阅读教学。入选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学生阅读课文不仅可以训练语文能力,还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也要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感受和想象文本中蕴涵的人、事、物、景,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美的陶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确定与课文相应的主题知识单元,进行写作练习。对按照主题知识组元的教材,教师可以按照编者的思路,结合各个单元的主题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对于按照文体或语文知识组元的教材,教师则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编排组元。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在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记叙文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800个读写结合的训练题目(主题),使以读促写落到了实处。其二,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一直被公认为是丰富主题知识的有效途径。一些优秀语文教师非常重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魏书生老师经常引导学生读大量的人物传记、名篇时文、科普读物以及教育科学方面的文章;欧阳代娜老师把学习课外读物作为学生每天的常规工作。学生读的越多,语言文字素材和内容知识素材积累就越丰厚。写作时长时记忆中可提取的信息就越多。其三,其他学科教材的阅读。主题知识涉及科学技术、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生活常识等方方面面,因而中小学各门学科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外语等人文学科和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以及艺术、体育、劳技等都是学生获取主题知识的有效途径。写作教学要突破语文学科的局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既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科所学的知识来构思和行文,还要指导学生树立主题知识学习的大课程观,形成有意识地在各科教材的阅读中积累主题知识的习惯。
三、精心命题,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实践证明,教师的命题与学生的写作高度相关,要学生写自己熟悉的话题,他们便有物可言,有情可抒,有话可说;而要他们写自己陌生的话题,他们则会感到无米下锅,只能敷衍塞责。这是因为作文命题在定程度上会影响主题知识的提取,恰当的作文题目具有激活主题知识的功能。为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应该注意:
1 根据学生知识经验命题,实现“命其所有”。教师命题一定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知识经验实际出发,围绕学生所具备的主题知识命题,力求做到“所出的题使学生必然能写他确实知道的事情,抒他确实有的感情,不要让他搜索枯肠,没话找话说,不要鼓励他说空话,说废话”。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语文特级教师袁浩主张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应该要求学生写他们所熟悉、所理解的,对他们有触动 [##] 的,为他们所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实物实景、真情实感。命题方式要灵活多样,给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可以提出作文范围,或提示写作重点,可命补充性题目,可出一组题目,尽量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主选择。
要想使命题切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命题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其一,了解他们每天做了什么。主题知识来自生活经验。学生每天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所作所为是积累主题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追踪观察、与学生谈心或家访等方式,弄清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般做什么、怎么做的。其二,了解他们每天交往了什么人。社会交往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与哪些人交往以及交往的情况,既要了解学生在校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往情况,也要了解他们在家庭与亲人、在社会与各种类别群体的交流情况。其三,要了解他们每天想了什么问题。教师既要了解当代中小学生的普遍心态,更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与学生交谈以及分析学生作业等方式,弄清他们最关心的人、事、物,最敏感的问题,真切触摸他们的思想感情脉搏。
2 提高命题语言艺术,实现“激其所欲”。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审题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1)作文题作为言语符号信息输入感知系统;(2)感知系统进行选择性登记后再将信息输入短时记忆系统(也称工作记忆系统);(3)工作记忆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识别解码,将言语形态的信息转化成意义信息,然后再将意义信息输入长时记忆系统;(4)输入长时记忆的意义信息激活储存的相关主题知识并与之匹配,再将匹配的结果调入工作记忆编码并输出——写一篇作文在整个过程中,对言语符号的解码和对储存知识的激活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而能否顺利解码和澎活知识与输入的言语符号(作文题的语言)的特征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教师命题的语言表述形式与学生主题知识的提取有很大关联,命题语言过于宽泛或过于具体都不利于学生主题知识的顺利提取,前者如《过去的一年》《寒假见闻》,后者如《走在梨园的小路上》《电熨斗》《电梯里的一件趣事》。题目语言过于宽泛,其中蕴涵的知识提取线索就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命题要讲求语言艺术,命题的话言力求达到虚实相生、开合适度、宽严适当的境界,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可以激活已有的主题知识。
四、创设情境,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表达的有效互动
在写作实际中,“写什么”与“怎么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人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倒是有了要写的事情而不知道‘怎么写’”;由于不知道“怎么写”,导致“茶壶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最终还是影响了“写什么”。因此“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坚实的基础”。如何指导学生顺利写出他们要写的事情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的情境不仅有助于相关主题知识的激活,而且有助于表述主题知识的语句和词汇的提取。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根据相关主题知识提取一定的词汇和语句。语文特级教师邓泽棠的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就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在特定情境中训练学生词汇和句子表达的优秀范例。如他在指导学生写命题作文《卖菜》时,首先通过播放录像、展示幻灯片为学生创设了菜市场热闹、繁忙的情景,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回忆体验瓜菜、肉类的形、色、味、大小、鲜嫩等,在激活主题知识的同时也检索了词汇。学生笔下出现了胖鼓鼓的冬瓜,鲜嫩翠绿的卷心菜,沾着泥土的莲藕,散发着芳香的香花菜,横行霸道、威风凛凛的螃蟹,活蹦乱跳的河虾等语词。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角色表演法”扮演卖瓜菜鱼肉的售货员或个体小贩,以“文明经商”为中心,重演买菜的情景并穿插进行语感训练。教师还结合情
境指导学生运用“感受表述法”展开“句式传情”训练,促进学生表达对市场的感受。最后教师结合情境指导学生运用“意会表述法”,引导学生“以情悟理”,诱发出“情理结合”的语句。邓老师的教学经验说明,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既能帮助学生获取或激活主题知识,又能帮助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提取和表述主题知识,从而有效解决“写什么”教学中的“什么”和“写”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