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11期 ID: 79186

  

管理与评

◇ 胡仁真 张洁银


  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我们有过“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等有益的探索,也有魏书生、潘凤湘等人亲力亲为的成功经验,而随着时代的推进,当我们的学生渐渐由80后推进到90后的时候,当网络语言、远程教育以逼人的态势冲击语文课堂的时候,当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模糊了语文教学视野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进入新的启蒙时代的时候,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推进学生言语能力的自主发展。
  保持理智——必须预设任务,有效促进学生的亲历行为。
  语文教学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首先是教师自身要保持理智。选文高度综合,而呈现教材要突出语文特点,具体课堂实施只能取某些方面;所以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并具体分配任务,以便整个教学的部署能够得到落实。教学目标要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目标,课堂全部活动均要纳入实现目标的轨道;课堂任务是多方面的,德智体美心均应有发展,但必须突出语文自身任务,即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而语文课堂要突出本单元听说读写训练内容中所要达到的要点,教学任务要具体化。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觉得目标清晰,教学内容也很清晰,一旦实施教学,却往往缺乏理智的把握,就是因为害怕语文课堂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而放松了对学生应该完成的言语技能训练的要求,在满堂讨论与随机生成当中,泛化了学习任务。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多向思维,但必须引领学生完成既定的言语技能训练。明确的学习任务,是有效管理课堂的首要保证。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永远多元,一节课的时间则有限,与其到处蜻蜓点水,不如就某一点深思熟虑,并将这种思想贯穿到整个单元,使单元教学成为一个科学的系列。而保证这个系列。就必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沁园春·雪》的教学思路比较明显,就是教师“授之以渔”再引领学生“捕鱼”的过程。捕鱼的方法虽经教师讲授,而实际上仍然是在学生的亲历中总结出来,一课一得,无论是学习与训练,学生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任务,小组与班级之间的检查评价与监督是可规范的,合理安排的,也是易于操作的。学生带着任务去学,有同伴的合作、检查与评价,学得有兴趣,学得很主动,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任务的完成找到了规律,总结出了学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对学生亲历行为的协助与促进,而不是放纵和放任,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对话与交往,而忽视了根本的价值取向,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粹的‘交流会’‘座谈会’”。{1}
  任何一个教学都容易也必然会出现偏离,譬如这节课中对字词的研讨,有学生还习惯于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等,就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执教者应该注意到,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兴趣,又要提醒学生,敦促学生思维有的放矢。这样才不至于如当前一些创新课,一节课多个目标,而任务模糊,面面俱到,学生享受着“自由自主”的发言,教师则成为只顾批发“你真棒!”的派送员,课堂“对话”的内涵已然虚化。
  当前有些语文课堂,被总结为“四多一低”:问多、读多、讨论多、环节多,效益低。杨再隋先生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总结新课改出现的问题是:虚、闹、杂、碎、偏,热闹而浮泛虚空,教学效果令人忧虑。
  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呈现清晰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习任务,才能让学生学到实处。学习小组的安排应该是分层的,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搭配与组合,包括任务的分配也要依据各组能力而定,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指导一定要及时,有针对性。
  下面是《沁园春·雪》六个板块的学习任务及分配与反馈表:
  全班52人,4人一组,13个学习小组,两个小组一个任务,把握意象是重点部分,由3个小组负责。任务采取抽签和抽签后经老师同意调换的方式分配到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编制跟本组任务相关的习题,规定教师巡视并且有意识地指导任务3组和任务6组。
  学习内容必须非常清晰,分工才能明确,学生才有事可做。这个亲力亲为的过程是自主合作学习、言语体验的过程,教师始终监控学习进程,有重点地予以指导,做良师与益友,不断提供帮助,成为完成任务探究言语技能的一个重要成员,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简单播报。课堂既充实完整,又便于管理和控制,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信任与热爱,比起浮泛虚空的讨论、自主学习,应该有价值和有意义得多。
  保证人性——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全面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教师要满怀爱心地对不同的学生匹配不同的教学管理风格,让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堂焕发活力。
  语文学习心理大致有三类:好胜自满型,自律严谨型,自卑无所谓型。好胜自满型学生语言基础好,喜欢表达,想象力丰富,好胜心强,但上课时往往过高估计自己,易冲动,回答问题不假思索,不够严谨细致。教师可以引导其质疑文本,提出有见地的问题,让他们在更高的学习层面有大收获,逐渐培养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养成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自律严谨型学生理解能力强,掌握知识快,自制力强,思维缜密,行事不冲动,但往往满足于“上课记笔记,下课复习笔记”,所以必须给予他们能力增长的机会。教师可寻找刺激点、知识的增长点——把新课的重点任务布置给他们,如《沁园春·雪》中把握意象,理解情感,领略意境等。教师减少对学习的控制,有利于他们走向独立运用语言的阶段,并在班上起到榜样作用。自卑无所谓型在语文课堂上人数不少,他们认为语文学与不学是一样的,完全抱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动机、态度、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呈弱势,缺乏自信,不敢举手发言,不说话,也不肯动脑筋思考,处于一种被动学习、无可奈何的状态。教师应该为他们布置容易完成而又有一定责任要求的任务,如字词知识、文学常识等等,对他们设计的练习,教师要及时指正和肯定,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疑难,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自信心。
  李镇西老师有一条教学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学生也参与语文教学管理,为的是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中师生要共同遵守有关的教学要求,学习任务的分配可以因人、因时、因文本的差异而发生相应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活的变化着的,教师要善于观察把握,课堂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措施。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人性化处理,同时又有科学的操作性。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钱梦龙老师以“三主”为特色的导读,魏书生老师以“六步法”引导学生自学,于漪老师以“点、线、面、体”的立体化、网络化课堂教学结构去感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还是潘凤湘老师的真言语技能训练课,宁鸿彬老师以“八字四性”的教学模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实都极其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以激发学生的个人言语潜能、训练言语技能为科学管理人性实现的要旨。唯其如此,言语课堂才是活跃而严谨、整齐而个性化的。
  保护机智——重视反馈,及时矫正
  大量研究证明,反馈和矫正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成功地把学生内隐的学习心理活动转化为可观察的思维操作行为,并和反馈矫正程序结合起来控制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将是非常理想的。
   [##]
  教学过程中,如果清晰地显示了可操作的教学目的,并控制了全部教学分量后,便会出现反馈信息,学生内隐的学习心理活动便转化为可观察的思维操作行为,往往出现学习的机智;教师从中发现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教学,就是教学的机智。“反馈”不但要尊重文本,还必须坚持真理,必须引导学生去求真知、做“真”人。反馈评价要贯串课堂教学全过程,要及时有针对性,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但又必须指出不足与错误,时时引领学生向前。
  因此,课堂评价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侧重,以便保护学生的学习机智,也恰当地发挥教学机制。
  1.评价要能引导学生思维。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又要善于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使矫正有的放矢,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另外,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评价应该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教师角色将更多地促进和帮助学生自发地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决策,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获得洞察力,如何变得富有创造性。”{2}在这方面,宁鸿彬老师向学生明确提出的语文课“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实验老师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非常值得学习。
  《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任务6组对毛泽东选择距写作时间隔了十年的《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先生提出了疑问,任务2组结合背景很精彩地回答了疑问,教师对此进行了及时的肯定和矫正:“问题和回答都很精彩,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而从词的意象去挖掘这种自信乐观和豪情,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温故知新,既复习了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上去,这无疑是不错的;如果稍稍放开一点,就毛泽东的事迹与个性稍作渗透,则更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发散。
  2.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应建立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基础上。
  有的教师唯恐被戴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不敢也不愿及时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千篇一律地予以廉价的表扬,以致学生错误的认识得不到纠正。如对《背影》中的父亲,有学生认为他“形象不够潇洒,又违反交通规则”,这一解读表面看起来富有创造性,其实完全脱离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忽视了文本的审美价值,这种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居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你的见解很有一番见地!”学生沾沾自喜之余,也容易感到困惑迷惘、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势必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沁园春·雪》教学实录中任务2组发挥出色:“对此我们可以证实,毛泽东少有大志,一向都表现得非常自信乐观!前段时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演到雷电大作,他和同学在山上沐浴风雨,好潇洒啊!”并推荐同学朗诵下阕。教师即刻点评“同学的朗诵也潇洒得很呀!音调高亢激昂,感情真挚饱满!我们请任务4组的同学把你们对这首词的上下阕的理解加以概括”。学生善于即兴发挥,教师也能巧妙转题,避免了学生对剧情的过分追究而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
  3.评价要准确而有针对性,要避免随意性、目标不确定性。
  现在课堂中总能听到“太好了!”“你真聪明!”这样的评价从教师的口中随意而出,廉价的评价,其实未必能激起学生的热情,点燃智慧的火花。
  《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学生质疑毛泽东对历史伟人的态度,是读这首词的一个难点,教师指正之后强调,“在诵读的时候,对这些人物的议论应该读得稍稍低沉一些”。对诵读的指导,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但教师在学生的质疑中顺手牵进,是对学生敢于发问的一种肯定,也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学生全篇背诵之后教师又说:“大家的背诵很有意气风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啊!说明我们通过学习,已经与毛泽东英雄所见略同了!”紧扣主旨评价,很有针对性。
  课堂评价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评价。彼此质疑和认可,是小组活动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应该予以指导和保护。
  4.要善于利用教学机智处理突发情况,保证全部活动都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李镇西老师教《我的小桃树》,先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就不懂的问题提问,可以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点作简要分析。
  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教参上确立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按教师的教学程序,显然不应该从这儿讲起,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讲,这个问题就是她的“难点和重点”。李镇西老师顺应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新的问题又涌出来:关于“奶奶”,关于“小桃树”,关于“我的梦是绿色的”……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讨论中,或者一个学生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或者一种观点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或者是学生之间的碰撞,或者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整个教室看起来不够严谨不够整齐,但弥散其间的浓浓的学术氛围与交流的快乐却使得课堂多了一种人性的回馈。
  李镇西老师对自己这堂课“比较满意”的唯一原因是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思想的火花随心所欲地迸射,让学生心灵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科学管理课堂的机智问题,学生的反馈出乎意料,却可以合理利用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把握,心中有数,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言语之美、情感之美,就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语文课堂不是整齐划一的教学,科学的管理蕴藏在教师的机智当中,无论是讲授还是组织自主学习还是评价,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机智,机智无处不在,科学的管理也就无处不在,课堂的民主、自由、科学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1}刘云生《刘云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第27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第11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转引自韩雪屏《课堂教学的垂直性对话》,《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4.2,第11页。
  广州市铁路一中 510632
  广东东莞市光明中学 523126
  

管理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