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念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同步发展,也就是既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扬州语文教育界在顾黄初、洪宗礼、郑万钟等前辈的指引下,一直研究、实践“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强调科学语言素养、日常语言素养和文学语言素养的同步发展,强调语言素养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同步发展。这些既体现了扬州语文教育的特色,也落实、突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在近二十年作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在实施思维训练、审美教育的基础上,采用“教方法,给素材,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作文指导课的片段。
师:我们要写的是关于“头发”的话题作文,一个星期前我们布置了三个作业:第一,回忆一个与头发有关的自己亲历的故事;第二,寻找一些与头发有关的诗文、典故;第三,探寻一个可以由头发引发出来的有关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先进行“亲历的故事”的交流。
生(幸福地):我100天时剃下的胎毛我爸妈制成了胎毛笔,笔身上还有祝福语。
生(泪光闪闪):我的辫子一直是奶奶为我扎的,去年她去世了,我剪了辫子。
生(感伤):过去我常帮妈妈拔白头发,现在她白发太多了,拔不胜拔。
生(压抑苦痛):我姑得病,头发都掉光了,我们给她买了个假发套,我心中很难受。……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从你们诉说时的语调、神情,老师真切地感受到那是你们心底“流”出来的回忆。跟随着你们的描述,老师仿佛走进了你们的生活。
师:平时常被我们忽略的“头发”,在心灵的寻找下,被赋予了浓浓的情感。这不是我们的创举,事实上,伟大的古人早在他们的诗文中,借助“头发”,传达了诸多情感。下面,我们来交流“寻找到的诗文、典故”。
生:李白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生:苏轼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生: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司空曙的“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岑参的“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卢纶的“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生:与“头发”有关的典故也不少。比如,清朝统治者为发扬满洲祖制,曾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从此,头发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伦理问题,而上升为严重的政治问题……
师:很好,在大家列举的这些诗文典故中,不难看出头发上所寄托的浓浓情感和丰富内涵。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三个问题:探寻由头发引发出来的有关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
(没有人主动发言;教师就此打住,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的视野非常开阔,联想非常丰富。经过这么一番讨论,原本不起眼的“头发”是不是真的让我们“刮目相看”了?事实上,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成为我们文章的材料,下面大家就先动笔写作文吧。
蒋念祖:这堂作文指导课在设计上,有哪些亮点,请各位发表高见。
陈国林:这堂作文指导课,建立在学生回忆往事、搜索资料的基础上。这样的作文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当场布置、写作的路子,让作文过程成了充满活动探究、创造愉悦的过程。
于 扬:这堂作文指导课注意了情感的渲染。学生叙述亲历的故事,听者被叙述者感染打动,双方的情感都处于波澜起伏中。这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顾咏梅:设计的步骤比较合理。第一步,讲故事给别人听,让学生开放心扉,激发出好奇心、想象力。第二步,交流收集的典故与诗句,体现出对情感、事实的反思,提升了学生的认识。第三步,探寻由头发引发出来的有关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蒋念祖:这一节作文指导课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于 扬:这节课的开始,应该设置一个情境,否则学生的话题太宽泛、松散。如果开头就抓住学生身边的事情,比如:校园中,一个中学生把头发染成黄的红的,老师找他谈话,他振振有词地说:“满大街不都是染发的人吗?为什么我不能染发?”由这一情境生发开去,话题将更集中,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激发思考。
蒋念祖:母语教育历来有两大传统,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注重实用能力;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注重文学修养。其实两者不可偏废。学生走向社会,大多还是要写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文章,教师设置情境,可以培养他们写这类文章的意识、能力。但是也未必“清一色”开头就由教师设置“特定情境”。开头不设置特定情境,想办法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联想想象,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用,但是对于“怡情养性”大有裨益,这正是审美教育“超功利”的“功利”啊!刚才这堂课,开头就是如此,是一种适宜漫谈、自我表现的“情境”嘛。两种情境都要有,两种文章都要写啊。如果先“放”后“收”,在互动中生成有针对性的话题,可以兼具两者之长。
陈国林:教师在要求学生探寻由头发引发出来的有关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时,还需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蒋念祖:从“教方法”角度着眼,这一节作文指导课怎样可以设计得更好?
顾咏梅:古诗文、典故在课堂上的呈现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仅仅是把材料收集放在那儿而已,得把它利用起来,可以由此引发分析、联想。
于 扬:学生在探寻由头发引发出来的有关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此时提醒学生联想生活,深入思考,突破思维的“瓶颈”。比如:
师:你细致观察过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的头发吗?(改成更具体的话题)你细致观察过头发的“发型”吗?你觉得发型与什么有关联?(引发联想)
生:与时代有关,与人的个性也有关。头发“清水挂面式”的,是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造型;笔直的是清纯型,长发飘飘的是青春型;烫成曲的,追求时尚型;爆炸式的,显得有个性;特别工整的,显得呆板……“发型”的多样化表现了人们个性解放,社会开放,包容性强。
师:你看到哪些人染发?他们染发的染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引导特性分析、比较分析)
生:……我们汉民族本该是黑头发,现在年轻人头发染成五彩斑斓了,连老年人的也不再是一概白色。过去唯恐不黑,现在唯恐单一的“黑”。
除此之外,头发的“质地”,头发的“数量”,头发的“长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联系人生、社会方面,引发他们的思考。
陈国林:学生在第三个环节卡住了,这时,老师如果教给方法,具体指导,势必有助于启发思考,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深刻性、敏捷性。比如,还可以发问:
师:人们为什么要染发?(引导分析原因)
生:许多人染发,从满街五颜六色的“头发”上,我看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头发的“色泽”的变化反映了审美追求的多样化,人的美的意识在复苏与增强。
生:改革开放,带来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师:同是染发,每个人的动机相同吗?染法会有哪些结果?不同的人,不同的染法,结果会相同吗?(深入一步,展开具体的原因分析,各人动机、原因可能各不相同)
生:也有人盲目跟风,或者崇洋媚外……也显出了一些人的心态浮躁。
师:染法会有哪些结果?不同的人,不同的染法,结果会相同吗?(引导分析结果)
[##]
(众说纷纭,略)
师:应该如何评价“染发现象”呢?(在原因分析、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生:各人爱好,无可厚非。
师:无可厚非?学生、老师都染红头发如何?
生:(哄笑,片刻沉静后)老师染黑头发蛮好。
师:但是老师认为你们染红发不合适。感到不公平吗?
生:(活跃,欢笑,齐声)公……平……
师:为什么?
生:(齐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对辩证分析有所了解)
再进一步,还可以继续拓展下去。学生思路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可以逐步深入。其实,这也正是在教给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审题列纲、谋篇布局的程序、方法、策略。
蒋念祖:“教方法”不仅仅是指“表达方法”,还有收集材料的方法,观察、思考的方法等等。当然,“‘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最高境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掌握合适的方法。想达到这种境界,靠的是老师的“教学有方”。现在一些教学设计一味开放,让学生自由漫谈,看似热闹,学生学不到实在的知识、方法,语文素养的提高势必落空。我们主张科学人文融合,强调不能忽略知识能力,也是为了纠正这种偏向。
顾咏梅:刚才引导同学们评价“染发现象”,方法当然很重要。我觉得如果适当介绍一些美学常识,帮同学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那就更好了。比如结合“为什么学生染黄头发红头发不合适”的问题,讲讲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学生肯定容易领悟,可以“一举两得”。
陈国林:“给素材”不仅是指老师提供资料,也包括系统开设讲座,简要介绍某些人文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生哲学、美学、中西文化等)的常识。最好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或相互合作,去收集、整理资料。
蒋念祖:是的。其实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给素材”的重要内容。我们所说的“给素材”,不仅仅是提供一些事实、名言警句,给学生作为论据材料。我们的目的是要抓住一切时机,给学生提供帮助他们发展,提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常识。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发展提升,主要依靠长期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但是在写作训练中系统给学生提供基本的科学、人文常识,引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搜索、整理、运用相关资料,应该也是一条重要的渠道。美国、前苏联均有“写”为主线,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我们既需要没有急切功利目的的“审美阅读”“随便翻翻”,也需要“急用先学”“找米下锅”式的“功利性阅读”。以前我们的“读写结合”着眼于技法、语言的学习,研究表明,“读写结合”的最佳结合点应该是信息的吸收、加工。有了素材,掌握方法,再加上情境激发起感情,情境激活了思路,写作文就可避免没话写、没法写、没兴趣写的尴尬了。国林的意思是说“给素材”似乎偏重于说教师的作用。是的,我们现在还处于“给素材”的“初级阶段”,如果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发展到会自找素材,从“等米下锅”发展到“找米下锅”,进而不用找米就“有米下锅”,那就更好啦。
著名哲学家冯契在《智慧三书》中说过,他做学问做人的体会就是一句话: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这句话概括了知识、方法(知识积淀、内化为观念,观念转化为做事做人的方法)和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用于实践,便转化为能力,转化为人的道德理想、健全人格,亦即“转识成智”)。明乎此,就明白了“教方法,给素材,设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了《中学语文教学》提倡“以学得促进习得”的意蕴所在。我们坚信:着眼于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素养与文学语言素养的同步提高,肯定是语文教育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作者简介
蒋念祖 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扬州市美学会副会长,市中语会副会长,扬州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扬州市语文学科基地负责人,扬州市语文名教师工作室领衔教师,教育部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组核心组成员,民盟扬州市委副主委。1994年评为特级教师;1995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获“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提名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参与组织实施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系统开展学科思维教育”与国家教委“九五”规划课题“全方位系统开展审美教育”,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学科教育”等课题,参加教育部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编写。撰写专著4本,论文60余篇。
陈国林 江苏省扬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扬州语文学科带头人。参加了“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主编或编写了《阅读与写作》《作文全程步步高》《“十一五”中等职业教育使用创新教材·语文》等十多部教材、教参,主编或参编30多部教学指导用书,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在大赛中获奖。
于 扬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扬州市中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数篇获奖。编辑编著出版数本学习指导用书。
顾咏梅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获扬州市“新长征突击手”“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等称号。1996年获江苏省中学语文现场说课、教学大赛一等奖,1997年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发表论文多篇。2000年起,进入国家新课程改革“艺术课程标准组”,并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了义务阶段标准的拟订以及之后的教材撰写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