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12期 ID: 79131

  

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课本的解读与使用

◇ 李 镗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是一本内容翔实有用,编排活泼有趣,突出课堂学习活动的课本。这是建国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第二本非文选式的语文课本,它比上世纪50年代的《汉语》在知识的实用性和编写理念上有长足的进步。课本虽涉及了广博的知识,但不以知识的讲解为主要呈现形式,而是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剖析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既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又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更让学生去体悟过程和方法上的收获。课本将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编排到知识体系框架中,通过“工具箱”的形式力图使知识成为结构系统,这符合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教材编写所应遵循的“守正”吧。课本的每一小节都提供了多角度的材料供学生学习,在栏目的设计上处处体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追求,这就是它的创新之处,所以说课本是一本“守正创新”的好教材。
  由于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编者又有让教师“自由选取”专题的意图,加之课本涉及的语言文字背景知识庞杂,其中不乏艰深之处。教师使用它,难免有种种困惑。本文试图从解读和使用两个角度来谈谈个人的意见,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课本解读
  课本编排了六课,设计汉语学习的六个大专题,相当于六个单元。每个大专题有三到四小节,即三四个小专题。一个小专题相当于一课(不是一课时)。每个小专题(课本中的“节”)涉及的知识都是汉语言文字规律性的知识,即揭示了汉语言文字带普遍性的规律。每个小专题有四个栏目:“引子”“课堂活动”“工具箱”“小试身手”。编者的意图是用“引子”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则是每小节学习活动的主体内容。“工具箱”是就这一节涉及的主要内容做知识梳理和补充延伸,可供学生解决问题时检索查阅。“小试身手”相当于过去的“练习”或“训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用本小节的知识,从而促进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发展。上述四个栏目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图示如下:
  
  为了便于说明各小节知识的作用,我们从高中生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的需要,即提高高中生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需要出发,把课本涉及的知识,以小节为单位,分为应用性和延伸性两类。应用性知识是每个高中生在会考和高考中都要运用的,是高中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直接提高其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延伸性知识则是高中生最好能了解的知识,了解了可以提高其语言素养,不了解也不直接影响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当然分类只是为了说清问题,它总是相对的,对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学生而言,有些内容则处于不同的位置。如“普通话和方言”这一节,对方言区的学生可能是基础级的(对应的目标是要说好普通话),对北京地区的学生则就是提高级的了。又如课本的最后一节“入乡问俗”,对于文科班准备学外语专业的同学就不仅仅是延伸性的知识了。有的小节某些内容是应用性的,有的内容则是延伸性的。下边就每课的各小节做具体分析,以供教师参考。
  第一课“走进汉语世界” 本课三小节各自从中外、古今、方言方面作比较,指导学生认识汉语。在汉语走向国际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在国内人口大流动的城镇化进程中,这课的内容有其现实主义。
  第一节“认识汉语”:“引子”用两个例子说明汉语在表单复数、时态上和外语的不同。“课堂活动”用三个例子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将汉语和印欧语作比较,让学生了解汉语和外语的不同。“工具箱”先概要介绍了世界语言和现代汉语,然后较全面地梳理了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对于中学生而言,这节内容大多是延伸性的。
  第二节“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引子”用古今词语的不同用法告诉学生文言和白话的区别。“课堂活动”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一段文字让学生明白古今词义和句式的不同。“工具箱”则梳理了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主要演变。通过古今汉语比较,梳理异同,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节内容大多数是应用性的。
  第三节“普通话和方言”:“引子”和“课堂活动”用吴语、粤语各一个例子和普通话比较读音、词语、语法上的不同。“工具箱”介绍了七个方言区和普通话的作用。这节内容基本上是延伸性的知识。即使是方言区的学生说不好普通话,也不直接影响他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理解和表达。
  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 本课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汉语有关语音方面的知识,但内容的选取主要不是从语音学的角度,而是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应用中有关语音现象的需要来选编内容的。
  第一节“汉字的拼音方法”:“引子”用一首对应22个声母的歌谣和涵盖38个韵母的小诗让学生复习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课堂活动”让学生填写《康熙字典》和《新华字典》对“语言文字”四个字的注音。“工具箱”的内容有三个:1.介绍古今四种注音方法。2.汉语音节的特点。3.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和声母韵母拼合规律。这节内容大多是延伸性的。
  第二节“同音字和同音词”:“引子”介绍了两副对联中的同音现象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春节“讨口彩”的例子中找同音字。“工具箱”涉及了三个内容:1.同音现象为何不会影响语言交际。2.同音字的妙用。3.同音词的类型和形成原因。汉语音节是有限的,汉字的数量是音节的好几倍,汉语的词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了解同音字、同音词现象既可帮助学生不写、少写别字,还能利用同音现象,诙谐幽默地运用语言。这节内容大多数是应用性的。
  第三节“‘误读’和‘异读’”:“引子”介绍了一个读错字的笑话。“课堂活动”让学生读相声《白字先生》的段子,然后把一些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告诉“白字先生”。“工具箱”介绍误读的三种情况和异读词产生的原因和规范。涉及“误读”的知识是应用性的,涉及“异读”的知识则是延伸性的。
  第四节“押韵和平仄”:“引子”用儿歌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活动”让学生找古诗和现代诗的韵脚,体会不同类韵脚发音的不同特点。“工具箱”的内容有4个:1.古诗的分类。2.押韵的规则。3.平仄的基本格式。4.格律诗的对仗。这节内容基本上是延伸性的。
  第三课“神奇的汉字” 本课四小节分别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简化和规范、汉字的结构和消灭错别字四个方面帮助学生走进汉字的世界,用好汉字。
  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引子”和“学习活动”介绍了文字的起源和汉字的造字法。这部分内容用“图画文字”符号告诉学生文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用文献中的古汉字让学生体会汉字形体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工具箱”主要介绍了汉字四种造字法和自古到今汉字形体的五种样式。这节内容是延伸性的。
  第二节“规矩方圆”:“引子”和“课堂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汉字简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性。“工具箱”则主要介绍汉字简化的方法。这节内容是延伸性的。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引子”用字谜导入,“课堂活动”主要介绍“金、木、水、火、土”五部件在汉字构字中的作用和位置。“工具箱”介绍了汉字的笔画、部件、偏旁和汉字的拆分(汉字结构的层次性)。本节内容是延伸性的。
  第四节“咬文嚼字”:“引子”和“课堂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错别字的危害。“工具箱”重点介绍了怎样消灭错别字。“小试身手”提供的练习针对性强,涉及的错别字大多是常用易错的。本节内容是应用性的。
   [##]
  第四课“词语万花筒” 本课四小节分别从多义词、同义词、新词语和熟语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丰富词语,理解和用好词语。
  第一小节“看我‘七十二变’”:“引子”和“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词的多义现象。“工具箱”较系统地介绍了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借代引申义、比喻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类型。了解多义词词义间的关系,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有直接的帮助。本节内容是应用性的。
  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引子”和“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同义词现象,学会辨析和正确运用同义词。“工具箱”讲了同义词的类型和词义上的主要差别。这些内容对学生准确使用词语有指导作用。本节内容是应用性的。
  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引子”和“课堂活动”用丰富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体会一些词语随社会生活的变化或消失或产生。“工具箱”介绍了三个内容:1.新词语的两种类型——新造的和因词义引申而产生的。2.新词语的不同来源。3.新词语的规范。本节内容是延伸性的。
  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引子”用“熟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活动”围绕与“马”有关的成语,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故事和成语的意思。“工具箱”介绍了三个内容:1.成语的特点、来源以及与汉语的关系。2.熟语的各种类型。3.熟语在结构和意思上的特点。了解熟语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熟语。本节内容大多是应用性的。
  第五课“言之有理” 本课四小节分别从虚词的使用、复句和关联词、修改病句、歧义类型和分化四个角度帮助学生应用语法知识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语言。
  第一节“四两拨千斤”:“引子”和“课堂活动”介绍现代汉语中的“了”和“的”的用法,让学生了解虚词的作用,“工具箱”介绍了虚词的类型、作用和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本节内容基本是拓展性的。
  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引子”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来说明单句变换成复句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课堂活动”介绍复句的分析方法和了解关联词的作用。“工具箱”介绍复句的类型和常用的关联词语。掌握复句知识对理解句义有直接帮助。本节内容是应用性的。
  第三节“有话‘好好说’”:“引子”用“脱口误”的三个病句导入。“课堂活动”结合八个有毛病的广告语介绍了判断病句的两个方法并分析了每个句子的“病因”。“工具箱”先补充了另外三种“病因”(本节共分析了六个类型的病句),后介绍了修改病句的四种方法。辨别语病,表达规范,是高中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本节内容是应用性的。
  第四节“说‘一’不‘二’”:“引子”用有歧解的字谜激趣。“课堂活动”让学生分析七个新闻标题的歧义(有词语多义、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三种类型),较详细地把这七个歧义句用两种方法加以分化。“工具箱”介绍“歧义”和语言“模糊”“笼统”现象的区别,对歧义现象做了分类。表达要明确也是对高中生的基本要求。本节内容是应用性的。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 本课前三节分别从选词炼句、修辞方法、语言色彩三个角度帮助学生把握语言表达的生动性。第四节介绍语言(语汇)和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关系。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引子”用“一字之师”的故事激趣。“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一段文字的修饰语的作用,体悟《绿》的几个句子中动词运用的精妙之处。“工具箱”讲了遣词造句的四个标准。“小试身手”对学生分析语言、表达简明会有切实的帮助。本节内容是应用性的。
  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引子”举钱钟书的妙喻导入。“课堂活动”让学生分析18个广告语各自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分析哪个用得好,哪个不好。“工具箱”梳理了五种主要的修辞方法,辨析了比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借喻、借代和象征的区别。“小试身手”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本节内容是应用性的。
  第三节“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子”用不同行业的人用语常带有行业色彩的例子导入。“课堂活动”让学生体会“色彩词”在语境中表达的不同色彩、意义和效果。“工具箱”介绍了词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这节内容是延伸性的。
  第四节“入乡随俗”:“引子”用“狗”在汉语和英语语汇中的不同作用导入。“课堂活动”让学生分析语料,体会汉饮食文化对汉语语汇和描写人物用语的影响。“工具箱”介绍了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这节内容是延伸性的。
  使用建议
  课本是教学材料的主要载体,不是教学材料的全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取舍课本内容,补充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基于此,教师要对课本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教学不能囿于教课本、学课本,实行“本本主义”。这本选修课本内容知识性强,编者力图引导教师在使用课本时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选例也尽量联系现实生活。但在“课堂活动”的操作性上编得不理想,多数活动任务的答案就在本栏目中。这样教师在使用课本时必须做好活动设计,否则,编者的意图就落空了。换个角度说,这个课本是供师生学习、分析、梳理、探索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材料,如何使用好它,需要在教学中探索。课本中的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知识是高考必涉及的。所以不选修它的学校,可以从中选一些内容作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资源,也可作高三复习的材料。教师学习课本后,还可以在教学中迁移,随机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详见陆俭明、李镗《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管见》,《语言文字应用》2003.1)
  使用这本选修课本大致可以设计以下课型:
  梳理指导课 用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和第四课第二节“看我‘七十二变’”作学习资源,让学生整理某一时段学的文言文的常用虚词、实词和句式;小组交流梳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了解学情,选取好的范例,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修改整理,全班总结、展示。下边提供一些示例,供教师参考,以便指导学生做梳理。
  例一:实词·信
  1.诚实,有信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今有双音词:失信、守信。今不单用。
  2.相信:“成述其异,宰不信。”(《促织》)今有双音词:信任、信仰。今单用。
  3.的确:“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不用。
  4.凭证:“用为符信,上书自陈。”(《孔雀东南飞》)(《史记·外戚列传》)今有双音词:信号、信物。今不单用。
  5.送信的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今有双音词:信使。今不单用。
  6.书信:“红纸一封书后信。”(白居易《谢寄新荣》)今有双音词:书信。今单用。
  7.随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今有双音词:信步、信口。今不单用。
  
  例二:虚词·而 “而”本是象形字,表示胡须。后假借为连词和代词。连词表顺接、逆接和修饰关系的三种用法,现代汉语沿用。
  人称代词 表示“你”“你的”,一般不直接做宾语:“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司马迁《项羽本纪》)而,译为“你的”。
  连词 1.顺接,用于连接词或短语,表并列、连贯、递进关系。“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而”可不译,表并列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而”译为“于是”,表连贯关系。“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荀子《劝学》),“而”译为“并且”,表递进关系。
   [##]
  2.逆接,用于连接短语或分句,表转折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而”译为“却”“但是”。
  3.表修饰关系,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而”译为“地”,表偏正关系。
  4.表假设关系,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诸君而有志,瞻予马首可也”(徐珂《冯婉贞》),“而”译为“如果”。
  例三:被动句 主语是句中行为承受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表被动的形式有同有异。
  相同的:1.没有被动标志,为意会被动,即主语是句中动词的受事。“他打折腿了”(《孔乙己》),“他”是“打”的受事。“戍卒叫,函谷举”(《过秦论》),函谷关被攻占。2.用“被”字作标志。“他被开除了。”“王欣被选为党代会代表。”“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六国论》)“被”在先秦表“蒙受”之意,表被动出现于汉代,且多不引主动者。3.用“为……所”表示。“老王为家庭所累,故大器晚成。”“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为…所…”表被动,保留在书面语中。
  相异的:古代表被动的方式还有以下几种,现在已不用了。1.用“为”表被动,“为”后既可引出施事也可不引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守株待兔》)2.用“于”引出施事,表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3.用“见……于”式,表被动,“于”后引出施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见”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句中“被”是“遭受”的意思。
  诊断反思课 教师参考课本第五课第三节“有话‘好好说’”中的各类病句,编制病句测评诊断表。量表选各类病句每类四个,和等量的正确句子打乱顺序相混。要求学生判断正误、判断病因、做修改,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发答案,学生互判,学生看课本第五课第三节后,结合自己做的病句测评自评反思。如学生程度差,可分两次做。先只判断正误,学了第五课第三节后,自己订正。然后再做一次带判断病因、修改的测评与反思的活动。反思活动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也可全班交流。
  “测评表”示例如下:
  
  注:以上为简表,如果每类病句选四个,共24个病句。另外,还有24个正确句子。每个病句的类型在相应的栏中用“△”标出。
  自评反思交流内容:
  1.24个错误病句判断出_______个,问题最多的类型依次为__________。分析病因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修改病句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
  2.学了课本中“分析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对你判断修改病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主动和同学交流了判断病句的体会吗?有什么收获?
  还有以下课型,限于篇幅仅作简单说明。
  拓展活动课 教师依据第四课第四节有关成语的内容设计拓展活动,活动内容:将有十二生肖的成语分类检索出来。要求:
  1.自己动脑筋做分类,分类要对学习有用,可以做不同的分类。
  2.把容易用错的成语找出来,注明易用错的原因(要参考本课第二节)。
  3.把成语中和文言文有关的现象找出来,做梳理。此活动的量和难易度教师要依据学生情况做调整。课堂上组织学生做自评互评(教师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形成性评价内容)(参见《小学生字词能力评价教师指导手册》,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朝华出版社),交流展示。
  形成性评价内容示例如下:
  1.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成语一共搜集了______个,搜集的主要资料是________________,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大致用了____________时间。
  2.你搜集的成语能用不同的标准分类吗?分了_____类,分类的标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时遇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了工具书,解决了哪些成语的用法?
  4.“成语拓展学习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今后丰富自己的语汇的想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和同学交换成语分类表,你有什么收获?
  7.列出小组内每个同学作业的优点和进步的表现。
  还有以下课型,限于篇幅仅作简单说明。
  理解表达课 教师要求学生把第六课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知识做迁移。选择阅读测试文章(参考历年的高考卷),编制与选词炼句、修辞方法有关的训练题,让学生分析,以提高其对文本的理解鉴赏能力。选择多种形式的仿写题(参考历年高考卷第六大题)让学生表达。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要引导其尽量在课本中找解决办法,并反思学习迁移的过程。
  问题探究课 教师从课本中搜集可深入探究的问题,如:方言区可探究本区方言声母、韵母、声调和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的对应关系。声旁在形声字中表音的作用。不同类的韵脚为何可表达不同的感情(见课本第3页,涉及韵腹的舌位和仄声字)。借代为何不是造字法。笔画、部件、偏旁三者的关系等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上网搜资料(或教师提供寻求答案的有关资料),学生比较分析资料找出答案。
  小组竞赛课 教师组织几个学生仿照电视台中学生竞赛活动的形式,编写竞赛题和记分、扣分规则。竞赛题题型(指内容,如:歇后语,歧义分化等)可从一课或多课中选,题的具体内容要拓展(师生搜集),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搜集题的几个同学做竞赛的组织者和评委。阅读课本视学生情况或安排在前,或安排在后。
  设计以上课型,仅是抛砖引玉。依据的原则是:依托课本,紧扣语言,联系生活,适当拓展,突出实践。其中“联系生活”是指联系学生的语言学习、语言交际的生活,因为该选修课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突出实践”是指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践活动,因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在言语活动中实现的。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100073
  

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课本的解读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