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12期 ID: 7913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与外国文学新问题

◇ 刘洪涛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编写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与人教版此前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前通用教材”)相比,它的外国文学作品在篇目、数量、文体类型、选择标准和处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分析和把握这些变化,破解新入选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规律,讨论课标教材在外国文学作品选择方面的得与失,是本文的任务。
  
  一、外国文学作品篇目上的变化及其意义
  
  国内已经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其中尤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最系统,也最成功。该教材2005年出版,包括必修教材5册,收外国文学作品18篇,其中小说2篇(《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诗歌2篇(《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戏剧1篇(《哈姆雷特》),散文1篇(《瓦尔登湖》),其他文体(演说词、新闻报道、论说文、传记、科普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我有一个梦想》《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指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2篇。
  要想了解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外国文学方面的变化,有必要比较一下它与前通用教材之间的区别。后者6册收外国文学作品24篇,其中诗歌5首,小说6篇,其他文体作品13篇。显然,课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只有18篇,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其次,作品换新率极大。课标教材中只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和《我有一个梦想》两篇为前通用教材所有,其余全部换了新的。课标教材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前通用教材以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标准不一样,这是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大幅度更新的重要原因;再一个原因,前通用教材的编者是人教社中学语文室,课标版教材的编者变成了4家单位: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我相信,尤其是北京大学众多学者的加入,是课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篇目大幅度更新的主要动力。第三,外国文学作品在必修课程中的重要性降低,精读6篇,略读12篇,精读占全部作品的比例约为33%。而前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精读10篇,略读16篇,其中精读占全部作品的比例是38%。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教育工作者对外国文学的态度的微妙变化。前通用教材因在第5册收入4篇现代派作品而备受争议,我想编者的初衷是追随世界文学潮流,但这种追随却忽略了中学生的接受实际。课标教材全数删除了这些现代派作品,显示出教材的编写从浮躁冒进转向沉稳务实,从理想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第四,纯文学类外国作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比例下降。课标教材中,纯文学类外国作品是6篇,占33%,前通用教材纯文学类外国作品15篇,占约58%。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虽然可以看成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毕竟经过翻译家之手,其语言的原汁原味丧失不少,语言的优美性也大打折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诗篇的原作很有名,翻译后却味如嚼蜡的缘故。像小说戏剧也有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西方在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他们的科普文章常有先进之处,正好弥补了我们的不足。所以,纯文学类外国作品比例的降低是合理的、正确的。第五,课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以前曾经写文章《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问题》,提到外国文学作品“被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来使用,对它的理解和阅读首先是政治性的”,“选编者考虑的首先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即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其次才是艺术标准”。这是1997年之前,高中语文教材对外国文学的处理态度。1997年版教材出版后,到2005年之间几经修订再版。这套教材在选材标准和评价态度上对此前的教材有所继承,也有所开拓。它继承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如《守财奴》《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及《变形记》《等待戈多》等,其教学的重点都是如此;开拓创新之处是“语文教育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目标,在逐渐贴近现实生活,在向树立‘人类文明’的观念、人文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转变”。到了课标教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一政治色彩甚浓的选材标准和教学角度可以说已经完全淡化。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前的解释是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其后转向注重别里科夫身上奴性的批判,而奴性的形成,也是沙皇专制制度造成的结果;课标教材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向了对人性某些弱点的批判。《哈姆雷特》和《老人与海》,以及《在一个地铁车站》《回旋舞》和《瓦尔登湖》,或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反映人性的力量、深度、爱,或表现形式之美。政治的评价标准被更宽泛的人性标准所取代。
  
  二、入选外国文学作品之理念解读
  
  课标教材删除了前通用教材保持十多年的莫泊桑的《项链》和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唯独保留了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奥秘何在?在当今社会,对金钱的追求,对富有、体面生活的向往,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具有积极和正面的意义,围绕这些作品展开的争议说明了人们观念变化的过程。而让学生从不同观点中去分辨是非,把一些过时的观念拿来做无谓的争论已经没有意义,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删掉《项链》和《守财奴》。《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不同。我们看课标教材中“研讨与练习”里的三道题: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2.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3.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第1题与原有教材相同,第2、3题是新的。相比之下,课标教材显然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重点,从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引向了对人性缺陷的批判,这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现在我们的主旋律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但在生活中,总有一股子势力故步自封,这是不合时宜的。
  教材中的《老人与海》是一个节选本,节自海明威同名小说最后桑提雅戈与鲨鱼搏斗的场景。小说的背景十分单纯,不涉及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而是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如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看待桑提雅戈形象是理解小说的关键所在。桑提雅戈形象有双重意义。首先,它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讴歌了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讴歌了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颂扬了人的力量、人的尊严、人的勇气。其次,它揭示了老人对待大海及其生物的矛盾态度。这一点,教参中并没有加以说明,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海明威通常把人与环境,人与各种异己力量之间多样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竞争和对抗的关系,《老人与海》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竞争激发生命活力,但当竞争的对立面是大自然时,人在道义上就不再理直气壮,其竞争的合理性就受到质疑,因为取胜意味着对大自然的征服,意味着索取,这种征服和索取充满了杀戮和血腥气。老人杀死大马林鱼的经过就是如此。老人所处的这个世界只认胜负输赢,连善恶问题都变得无足轻重。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家庭,没有社会关系,人被极大地简化,他只需要膂力、勇气和生存的智慧,他孤独地面对挑战,承担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也被竞争异化了。
  但另一方面,老人在大自然面前又是谦逊的,充满温情的。他说大海是阴性的,他喜欢。大海里的一只倦鸟,一只水母,一条鱼,都能引出他慈爱的关注和悠长的回忆。他和自然对话,倾听它们的声音。他在与马林鱼搏斗时,一面不得不杀死它,一面又反复称大鱼是他的兄弟,他的朋友。他叹服着大鱼的壮美,说:“我从来没见过什么东西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着、更高尚。”上述两种矛盾的态度表明,海明威在主体本位和自然本位二者之间难以取舍,桑提雅戈因此同时选择了向大自然索取馈赠和与自然平等相处这对立的两个方面。他不是一味狂妄自大,但也没有矫饰地把自己摆在屈从的位置上。大自然是他的供养者,他不得不向它索取;但他也敬畏自然生命,并尝试着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在不侵犯他者生存权利的前提下,去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
  然而,在《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老人出海时,说大海是“一时大开恩典,一时不肯开恩的力量”。这一次它就没有开恩,让他功败垂成。当老人最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岸上时,不由感叹:“我出海太远了。”在自然面前,老人有他的态度、他的目的,但自然本身并不由老人,也不由我们来设计、选择,甚至不为我们所了解,它有自己的逻辑。老人在自然面前的姿态和取舍展现了人类的主体性,最后却被证明是虚妄的,甚至是虚伪的。自然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困惑和梦想。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和《老人与海》对照着读,因为同为美国作家的作品,都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丰富的关系。选文可以分成五大段。第一大段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第二大段写了“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第三大段写了瓦尔登湖久远的历史。第四大段写工业文明对瓦尔登湖的破坏。第五大段写瓦尔登湖的活力和永恒性。整篇课文是把瓦尔登湖作为一个活跃的生命体来写的,并且系统地表现了梭罗的自然观。总体而言,梭罗把自然视为人类平等亲密的朋友,彼此之间零距离接触,可以相融互渗,亲密无间。此外,梭罗在大自然中保持了简朴、率性、无功利目的的生活方式。它的意义在于对自然保持一种最低限度的索取,这种索取是自然能承受和消化得了的,自然通过自我补偿能维持这种索取与生成的平衡。这是一种非常实在的主张,是客观物质化的,不是玄想,不是强调自然对人的启示,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对自然的关爱,一种生活选择。梭罗还认为,人对自然负有权利与责任。他不反对狩猎、砍伐,但主张行为必须适度,在约取自然时,必须怀着敬畏之心,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权利要尊重。再有,梭罗对工业化持批判态度,因为工业化破坏了自然。所以说,理解课文《瓦尔登湖》的关键是了解梭罗的自然观。
  《哈姆雷特》节选的内容非常精彩。理解这个形象的关键是他的延宕,以及为何延宕。以往很多《哈姆雷特》的节选本都是由几个互不连贯的片段组成,一般都有那一段“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以昭示他的延宕。新课标教材独出机杼,选了最后一幕最后一场,也就是第五幕第二场。它是相对完整的一个场景,即围绕着比剑展开,写了哈姆雷特比剑前的种种心思,比剑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悲剧结局,它是矛盾的高潮,冲突的高峰,情节异常紧张,跌宕起伏。延宕是延迟采取行动,但这一场的比剑是采取行动,与延宕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我们从这一场可以看出,宿命论观念主使了哈姆雷特的行动。他说:“一只雀儿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也就是说,他义无反顾地同意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与雷欧提斯比剑,并不是他坚定了复仇的决心,要果断采取行动,而是听凭命运的安排,在他积极行动的背后,隐藏着消极的、破罐子破摔、一了百了的心思。从这个意义上讲,比剑一场是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而且是最强烈最精彩的表现。
  不过,哈姆雷特为什么延宕,从选文中还看不出来。这需要联系整部作品加以分析。学界一般认为,哈姆雷特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是他延宕的根本原因。哈姆雷特原先对人类抱有美好看法,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父死母嫁、克劳蒂斯篡位、朝廷中阿谀奸邪之徒充斥等黑暗现实,使他的理想破灭,对人性本身产生了怀疑。他认识到,恶不是某个人偶然为之,而是人的天性使然。他也相信,奥菲莉娅现在尽管“像冰一样贞洁,像雪一样纯洁”,但在情欲面前也会“变成淫荡”,像王后一样堕落。哈姆莱特审视自身,认为自己的心灵同样是充满罪恶的渊薮。他说:“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正是基于对普遍人性认识上的这种变化,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遇到了巨大挑战:人性是邪恶的,克劳狄斯弑君篡位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普遍的人类罪恶的反映;替父报仇、“重整乾坤”不只是与克劳狄斯斗争,更要与人类、与人性普遍的恶斗争,也包括与自己的斗争。由此,他使自己陷入到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既然每个人在本体意义上都是邪恶的,杀死一个克劳狄斯又有何用?于是复仇失去了对象,更严峻的人性问题摆在了哈姆雷特面前。以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认识水平,不可能为哈姆雷特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哈姆雷特因此坠入虚无之境,心绪迷惘、忧郁、焦灼,也就有了行动上的延宕。
  比较而言,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保尔·福尔的《回旋舞》两首诗入选新课标教材则是一个败笔。从译文看,《回旋舞》第一节说假如全世界的少女肯携起手,就可以围绕大海跳一个回旋舞,第二节说假如全世界的男孩子都肯做水手,可以在大海上用他们的船架一座桥。舞蹈和桥梁之间的关系在中文里是不大容易设想的。而第三节说假如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肯携手,就可以围绕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这里回旋舞的意象与第一节呼应,在更大的一个范围内展开。但第二节“桥”的意象却没有呼应。而且第二节的“人们”所指也不清楚。是指男女孩子吗?那干吗不说“他们”?如果不是,它的出现又显得突兀。保尔·福尔这首诗意在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但诗意过于直白简单。
  谁都知道《在一个地铁车站》是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一首名诗。“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你可以讲许多题外话,说诗歌如何精妙,寓意如何丰富。但凭据是什么?不管你说得多么神乎其神,可供你发挥的就是这两句。意蕴的载体过于简单,就像一首只有一个“网”字的现代诗《生活》一样,你可以击节赞赏,但过多的阐释是它不堪重负的,说多了就坠入玄想和八卦。此外,教参为这两首诗歌准备的教学材料也十分有限,且不着边际。西方抒情诗浩如烟海,固然可以舍弃前通用教材选的《致大海》《孤独的收割人》《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豹——在巴黎动物园》,但其他节奏优美、内涵深厚含蓄、篇幅短小的诗作仍如恒河沙数,怎么会选不出好诗呢?也许教材编者希望找一些形式别致、意蕴朦胧的作品,但这两首也是不合适的。
  
  三、“名著导读”单元设计的得与失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前三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而“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这部分内容没有课文那么重要,但也不可或缺。五册书共推荐十部作品,外国文学占据了一多半的内容。这说明外国文学作品从课堂教学中隐退后,在课外阅读中分量加重了。名作导读中涉及到外国作品四部和一个作家,即《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堂吉诃德》以及莎士比亚戏剧。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写一个出身微贱、童年不幸的孩子,如何历经苦难和坎坷,最后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卫是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他出身贫寒,所以要奋斗才能出人头地。他所遭遇的挫折和痛苦是坏人造成的。在他艰难的时刻,总有好心人帮助他,保护他,这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他善良正直高尚,始终积极向上,百折不挠,这使他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小说歌颂了善一定会战胜恶,歌颂了通过个人奋斗获取成功的人生正途,格调高洁,叙事明朗,所以是一时之选。《巴黎圣母院》也是一部健康明朗的小说,虽然美被毁灭,善良被扼杀,但在道义上,美还是战胜了丑,善战胜了恶。爱斯梅拉达是完美人性和纯真感情的化身。她美貌善良,天真纯洁,令人感动。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惊险刺激,充满戏剧性,对比和夸张手法的成功应用,使小说的可读性很强。《堂吉诃德》里有一份感动人的纯真和高洁,有对正义的坚持,有为实现理想而舍生忘死、赴汤蹈火的勇气,同时,对脱离现实、沉溺于幻想也是一个讽刺。它虽然寓意高远,但也贴近少年心理。相比之下,《高老头》入选则缺乏合理依据。这部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以高老头一步步走向死亡和拉斯蒂涅逐渐堕落两条线索来表现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人的腐蚀。但从小说的阅读感受看,它与其说是批判金钱的罪恶,不如说是宣扬如何不择手段,捞取金钱和地位。在金钱的追逐中,拉斯蒂涅投靠豪门,勾引妇女,甚至想杀人越货。巴尔扎克本人在这部作品中一味宣泄欲望,缺乏道德反省,缺乏批判精神。这些对高中生来说,都不是健康的价值取向。至于莎士比亚戏剧,当然是经典。但莎剧有三十八部之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全读。为使课外阅读的引导具有可操作性,不妨指定数种,如《哈姆雷特》《李尔王》《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此外,“名著导读”部分也可以提供一些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出一些思考题。对于教师来说,急就章是对这些作品的人物名字、情节梗概、主题思想、作者背景等项内容作一些提要,以便学生掌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与外国文学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