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都懂得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对如何突破作文教学的难点又往往是一筹莫展。面对学生作文普遍质量不高的现状,大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归纳出了多种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但统观起来,归因于学生的多,而对教师自身的反省少。下面笔者就写作教学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质疑:缺少材料、思路狭隘,这一学生写作问题的归因貌似客观,其实偏颇。
学生作文的思路狭窄、质量低下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就学生的写作过程而言,面对作文题,让大多数同学首先感到困难的是寻找材料这一关。他们常常感到无事可写,无例可用,当然更遑论去构思行文了。对此,我们一般都会简单地归结为是学生缺少积累。但果真如此吗?统观高考和平时学生习作中的一些优秀作文,不难发现其中所写的人和事,一般的学生也并不陌生。像今年的高考浙江卷作文题“生无所息/生有所息”,可以想见,如果从“生无所息”角度写,考生大多会写一些科学家之类的名人是如何地追求奋斗的;如果从“生有所息”的角度写,考生大多会写我们要工作、学习,但也要学会休息,劳逸结合才会更有效率之类。虽然一般不会偏题离题,但要出新出彩却也很难。如果思路开阔一点,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写:(1)人生需要奋斗,需要追求,但是当你的前面是万丈深渊或黑暗迷?鳎?敲从肫涿糟?Ⅴ仵椤⒄踉??蝗缤O伦非蟮慕挪剑?蒙??玫叫菹ⅲ????罢伊硪桓龀隹凇>拖裉涨保?诒コⅰ胺绯咎尽焙螅?パ懊偎?哪瞧?栈ǖ兀?诖笞匀坏幕潮е校?∏榈叵硎茏旁煳锏睦≡??硎茏旁独敫?苷?巍⑽刍喙俪〉目炖郑痪拖窭畎祝?叱隽顺ぐ玻?逍训刈呦蛎魃叫闼??谏剿?洌?闪艘桓鐾?侵?耍痪拖袼臻??飧鲈??曰偷奈娜耍?词挂蚧浦菔?付??悸淦牵?慈阅芸础敖?现?宸纾?郊渲?髟隆保?鲎潘?歉錾窈佐骢讯?璧拿巍?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生无所息的勇者奋进的宣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有所息的智者隐逸的情怀。从某一个角度说,他们都是某一种精神的榜样,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当屈原遭遇了陶潜,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也许屈原会以积极奋进来劝导陶潜,而陶潜则会浅吟一口酒,把他的目光投向那远方天空中的一只盘旋的飞鸟。于是通过这两种人生态度的冲突,可以提出一个关乎人生价值的命题。我想,许多学生看了这样的文章,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想:呀,这些材料我也知道啊,为什么就没想到用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想到。
而此时,我们又往往简单地把问题归之为学生写作思路狭隘,思维不开阔。那么,思路从何而来?思维如何才能开阔呢?虽然许多人都曾做过相关研究,对学生进行过相应的训练,但收效甚微。而其中的关键,我想还是在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思路不够开阔,没有能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从而有意识地寻找思维的规律,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写作。
诚然,要写出那种文化积淀丰富、语言富有灵气、思想认识深刻、情感动人充沛的文章,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就运用材料、丰富主题这一角度,我们能不能为学生找一条便捷的路径呢?
二、突破:改变思维过程,让材料去“撞击”话题,从而变话题“四处招工”为材料“自谋出路”。
美国杜威曾说: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求思维、改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叶圣陶也曾对“训练思维”理论进行过阐述。然而现行语文教学注重的多是思维结果的呈现,而不是思维过程的训练,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回顾一般的写作过程,我们所依循的程序往往是:审题(拟题)一立意一选材一构思一行文。其基本的思维流程有以下两种:
这两种思维虽略有不同,但从整体上说,都是一种我们平时习惯了的顺势思维,其共同点都是从话题(或文题)出发,去寻找材料和确立主题。这看上去很合乎思维的逻辑性,但仔细想想,却存在着两个问题:(1)这种思维的过程有跳跃性、隐蔽性,从问题(这里指话题)到结果(这里指材料、主题),中间少了一条明晰的“线”,这会导致在具体思维时陷入迷茫和混沌。(2)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沉锚”效应,就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由于话题作为第一信息被我们的大脑摄入,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束缚住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囿于话题而不能展开。所以,从话题出发去寻找材料和确立主题,就如同在茫茫人海中找几个人一样,难度必然大。有时即使掌握了很多的材料,一时也难以找到与话题(或文题)相匹配的材料。这时,如果我们能反其道而行,不从话题到材料,而是用材料去“撞击”话题,把原来话题“四处招工”的现状变为由材料去“自谋出路”,那么“命中率”就会大提高。其思维流程如下:
这是一种逆向思维,但这里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却是一种被人忽视的方式。我们平时所理解和运用的逆向思维其实还非常狭隘,如由“班门弄斧”想到“弄斧须到班门”,由“近墨者黑”想到“近墨者未必黑”,这只是思维内容的逆向,并且它的实现还有赖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比较难的。而这里所说的是思维过程的逆向。
其基本步骤是:1.撞击:就是任意寻找一个你熟悉的材料,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去迎合话题,看看有没有被使用的可能性;2.架接:把你寻找到的材料与话题联系,看看能不能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连接点,可以的话,就用一两句话在二者间架起一座桥,使材料能说明话题的某个方面;3.归整:把有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内容归结在一起,为正式行文做准备。
三、实践:示例
话题:有人说“玩物丧志”,有人说“玩物长智”,对于“玩”,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样看的?请以“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对于这个话题,许多同学可能仅仅想到的是自己的经历或身边人的故事,很难打开思路。而用材料去“撞击”话题会怎样呢?
1.撞击:让学生想想,王羲之、李白、苏轼、杜甫等等文学人物有没有“玩”过?[肯定“玩”过]还有其他一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吗?
2.架接:把人物用一两句话与“玩”串接起来,还可以联系一下所学的课文。
(1)王羲之:永和九年的暮春之初,为修禊事,与朋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觞一味,畅叙幽情,不是“玩”吗?
陶渊明: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或把酒赏菊,或举杯邀邻,无不与“玩”字有关。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正是“玩”后所作吗?一篇《将进酒》虽为解愁之作,但从一个角度而言不也可以说是饮酒寻乐之事吗?
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 [##]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一篇《赤壁赋》不正是“玩”之所得的千古名作吗?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不是当时“玩”兴勃发的写照吗?
按这种思路,可以把很多文人与“玩”联系起来,如还有谢灵运与他的山水诗,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徐霞客和他的游记等。而且上面所列的素材,都是高中课本中有的或学生平时就很熟悉的。
我们还可以从文学领域自然延伸到其他领域,如:
(2)科学领域: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瓦特与蒸汽车、法布尔和他的“昆虫学”都可以和“玩”联系起来。
(3)体育领域:泰森从街头“玩”到了拳击台,贝利从街头“玩”到了世界足坛,丁俊辉从家乡“玩”到了英国,成为台球世界一颗闪亮的新星。
(4)其他领域:比尔.盖茨“玩”出了一个微软帝国……
3.归整:对以上的材料进行归类或提炼,可以以一方面成文,也可以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写,因而可获得不同的主题。
(1)翻开一部厚厚的文学史,仿佛是有一个“玩”字贯串始终的。在“玩”的同时,那些文人也把他们的情思抛洒在了山川河流之中,寄托在了清风明月之中。文学因“玩”而生动。
(2)科学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往往起源于一份小小的童心。正是许许多多的“玩”,才推动科学的巨轮滚滚向前。科学因“玩”而前进。
(3)“玩”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最原始的动力。许多人的成功,就起始于一个“玩”字。人生因“玩”而精彩。……
当然,还可以写贪官之“玩”以反映腐败问题,可以写成人与小孩对玩的态度来反映童真在成人身上的丧失等等。
四、反思
1.产生的教学效益
①通过思维训练,变由话题去找材料为由材料去撞话题,从而把学生头脑中原本沉寂的“材料库”激活,改变学生“身怀宝器而不知其用”的状况。
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话题和主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更有意识地在话题内去挖掘更多的主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写作思路。
③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和理解,绝非由文本作用于思维器官的单向过程,读者从事阅读,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他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必将融入理解活动的构建之中。而通过这种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将前人的文学乃至文化成果纳入自己的写作视野,实现学和思、读和写、知识吸收与能力表达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2.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任何有效的思维方法都不能机械生硬地搬用、套用,而要因题而动,灵活运用。②任何写作方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科学训练、反复训练。③思想感情是内核,语言是外壳,思维是途径。所以我们在加强思维过程的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的培养,不能忽视语言的训练。
英国威康·亚瑟·瓦尔德说过:“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伟大的老师则是启发。”我们应以之共勉。
参考书目:
1.朱晓玲《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9
2.方守金、钱圣清《从文学中获取作文材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3
浙江淳安县第二中学 3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