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8期 ID: 78757

[ 李都明 文选 ]   

文学作品阅读考试对教学的导向性

◇ 李都明


  文学作品阅读怎么教?这个问题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争论的声音越发强烈。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层面较多也较为复杂,既有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错综关系,在教学中又加入教师的因素,很多关系实难理清,讨论恐无尽头。在这种情况下,起导向作用的高考就尤为重要且无可替代了。
  作为命题依据的“考试大纲”涉及到文学作品检测的,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能力层级共计9条。从阅读指向上说,“理解”的2条(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分析综合”的前3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均指向作品(文本)的解读,而“分析综合”部分的后2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以及“鉴赏评价”的2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分别指向作者和读者。指向作品的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感知、把握作品的意思和理解作品的词句、篇章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指向作者的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作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而指向读者的则是要求考生对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感悟以及情感体验和思考。
  作为“考试大纲”的制订者,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应当是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应该说,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在把这些考试要求化为具体试题的过程中,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为考生提供了一份份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普适性的试卷,从选文、题型设置、难易度调控等诸多方面也为现行的分省命题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命题经验,甚至可以说为“教学大纲”乃至“课程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而更直接的意义,是积极发挥了对中学语文文学教学的导向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从课改前瞻性的视角来看,这些试题依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回顾以往,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指向作者”,着重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以作者的态度来决定作品的思想意义。因为时代的原因,这种解读方式在阅读实践中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它忽视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上世纪80年代逐渐被冷淡,代之而起的是“指向作品”的阅读。这种文本的阅读方式,强调一切解释必须以作品本身作为依据,体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以字词句篇的意义理解与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说,这种阅读方式是比较符合中学阅读教学实际的,但它在教学中却常常忽视了读者(学生)的阅读个性。因而近年来,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另一种阅读方式——“指向读者”的阅读方式逐渐在语文界产生影响。“指向读者”的阅读方式强调读者的解读权利,尊重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情感经历来体验作品,颇受人们欢迎。但它在课堂实践中显露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有意无意之间无限夸大读者的主观意识,容易掩盖学生文本阅读的实际水平。因而,最近也有一些学者对此开始反思并提出了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试既把重点放在文本(作品)的理解上,同时兼顾到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探究和读者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我们认为,这种分值权重的配置,是比较符合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这种指导思想和命题行为既符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又对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重视文本理解,突出作品解读的意义
  
  尽管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缺乏对文本本身内容的准确感知与把握,其多元的合理性可能就会出现荒谬性,这是几年来一些阅读新试验得出的经验教训。不管解读是一元还是多元,都必须建立卒能够把文本符号准确转化为生活内容这个平台上,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层面,也是中学阅读教学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我们注意到,全国高考文学阅读试题在这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以2006年高考全国I卷为例,试卷以林清玄的散文《阳光的香味》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总分值为22分。第一题(原卷为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本题的分值是4分,主要考查理解和赏析文中重要的词语,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层级,下同)、C级(分析综合层级,下同)。如果没有‘对文本内容整体意义的感知以及对生活的一定体验,就难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想着”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本题涵盖了对词语含义、句子含意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分析概括三个考点,同时指向作者、作品和读者三个层面,这与去年全国卷是一致的。第二题(原卷为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本题的分值是6分,主要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概括以及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E级。本题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背景,在理清作者感情倾向和思路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理解和鉴赏,这有一定的难度。作者在文中所强调的“阳光的香味”实际上是作者对农村生活劳动的一种赞美和向往。解答本题依然离不开对文本的正确理解。第三题(原卷为16题):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参考答案:(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本题的分值是6分,主要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信息整合,主要指向文本,也有指向读者的成分。能力层级为B级、C级。本题虽然考查文章阅读综合能力,但由于所选文本的情感倾向比较清晰,难度不大。文本理解了,答案也就显现了。第四题(原卷为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参考答案:(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本题的分值是6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直接指向作品。
  除了第四题对作品解读的直接考查,其他试题都从不同层面检测了对作品的理解,这也是全国卷坚持多年的命题原则。
  
  二、强化整体感知,突出分析概括能力
  
  整体感知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一个重要能力,也 [##] 是阅读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缺乏整体感知,就很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感知形象的完整性乃至意境的精妙。同时,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说,分析概括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分析概括必然涉及到作品的整体感知,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因而,高考试题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今年的全国I卷,每一道试题,不管是对重要词句的理解,还是概括鉴赏,都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强调考生这方面的能力。而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必须有一个对问题分析概括的过程,才能得出准确全面的答案。
  
  三、加大鉴赏的考试力度,突出个性化鉴赏
  
  既然文本的创造始终伴随着读者的背景知识,并且是在它的支持下通过情感与智力所展开的文本解读活动,那么这种创造必然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必然体现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情感就是审美动机的基础,也是文学鉴赏的基因。中学的文学教学本身就担负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责任,因而,在教学中鉴赏评价是一个重点,但由于观念和素质的制约,这个层级也是一个难点。在以前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仅仅依据“教参”对这个环节作一个概括而己,以前全国高考对此也关注不够,一个多项选择试题确实很难体现学生的实际鉴赏能力。在去年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全国试卷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前的选择题全部改为主观题了,而且今年的试题又延续了这样的命题思路。以今年全国I卷为例,第15、16题以“根据你的体会”“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强调了读者知识背景的参与和情感的调动,显示了主观鉴赏的层面。这是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对应的。这个变化,既承认了阅读鉴赏个体性的存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重视个性化鉴赏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我认为,给予怎么高的评价都不过分。此外我们还看到,受全国卷的影响,今年各省市的试卷也以这种思路进行命题,这是令人欣喜的。
  以上所谈全国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三个突出”,正是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说,全国高考试题为我们怎么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提供了一个线索、一个示例;当然,在教学程序上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如果对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试作一个展望,以我个人之见,应当突破文体的限制。长期以来单一地以散文作为语言材料,势必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我们期望命题专家积极探索,在选材上能够突破禁区,敢于向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延伸和扩展。
  福建漳州普教室 363000

文学作品阅读考试对教学的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