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现代诗歌是《日本文学选读》课程的必修内容,旨在通过诗歌作品的鉴赏,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以及社会背景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在日本近现代诗歌的鉴赏课程中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方法的PBL模式,有利于诗歌作品与作家本身的整合,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建构自己的文学鉴赏体系,形成自我的人格塑造。
关键词:PBL模式 日本诗歌 鉴赏 应用
引言
人们通常认为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表达形式,正如《尚书·尧典》中写道:“诗言志,歌咏言”,诗歌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是最基本的文学形式。[1]日本近现代诗歌是《日本文学选读》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课程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诗人的作品,欣赏日本不同流派的诗歌代表作品及其文学艺术特色,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日本诗歌作品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人生经历、精神世界和社会背景的了解,进而理解日本文学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所谓文学鉴赏,就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往常的诗歌鉴赏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只是诗歌作品内容的消费者,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鉴赏模式束缚了学生发掘诗歌作品的潜在价值,剥夺了学生享受这一精神活动的权利。诗歌作品的产生是创造,读者对作品的鉴赏是建立在作家创造基础上的一种创造,被称为是“再创造”。只有经历了这个创造过程,把诗歌作品本身转化为学生的审美对象,才能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满足。PBL教学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诗歌鉴赏课程中灌输式的教学问题。学生在感受与重建诗歌作品的过程中,把感受、体验和理解三者相融合,通过对诗歌内涵的领悟,而成为诗歌鉴赏过程中的主动学习者。[2]
PBL模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医学教育领域。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不同,侧重基于问题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问题的设置,要具有真实性和关联性。诗歌蕴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歌作品及诗人的人生经历对鉴赏过程中作品文本的感受和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PBL教学模式很好地改变了诗歌鉴赏课程的作用,由以往的被动欣赏转化为具有创造意义的主动审美。将学科的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文拟以北村透谷的《蝶的去向》为例进行PBL模式下的诗歌鉴赏。北村透谷是日本明治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诗歌《蝶的去向》是诗人临去世时写的,对于分析北村透谷的思想状况及死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探讨北村透谷的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象征意义,进而体验诗歌的社会背景、诗人的内在苦恼,将诗歌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课程内容分为2个课时,3个学习小组。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的内容要点和语言的两面性,理解蝶的心理变化,了解北村透谷的相关诗歌、文学作品及思想,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及判断性思维。重点部分在于对诗歌中“蝶”的意象的理解,难点是对比北村透谷的三首咏“蝶”诗,解析北村透谷的精神世界,进而探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求生之道。本次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
一、设立情境,提出问题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不同在于,基于问题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问题的设置,要具有真实性和关联性。真实性可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关联性可以促使学生培养运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能力,以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利用问题来鼓励学生思考和参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首先通过朗诵诗歌,提炼出诗歌的内容梗概、主要意象和“蝴蝶”的形象等关键信息。教师提供诗人的成长经历、社会背景等关键信息,激励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3]诗歌的第一个部分针对理解能力,分析蝴蝶的状态是怎样的;诗歌的第二部分针对观察能力,分析蝴蝶所处的周围的环境如何;诗歌的第三部分针对概括能力,分析蝴蝶的结局是怎样的。并且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总结“蝴蝶”的象征意义及蝴蝶和诗人的关系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分析“蝴蝶”类诗歌,三首诗歌中的“蝴蝶”意象的不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构建能力。
二、知识整合,建立假设
诗歌鉴赏是一门综合课程,属于文学选读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具备了系统的日语基础知识之后,才能具有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而诗歌是文学中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浓缩的作品,只有掌握了熟练运用日语的能力,理解日本文化,把握日本文学的美意识之后,才能具备诗歌鉴赏的前提条件,也才能有能力鉴赏到日本诗歌的特质。因此,使用PBL模式讲授日本诗歌鉴赏课程,可以激发学生整合已有储备语言知识和文学积累,去解决实际的诗歌欣赏问题,以完成自身对诗歌的审美过程,提高文学素养。
此阶段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构建出新的理论体制。小组成员在调查诗人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等外在因素之后,运用自己已有的日本文学知识,解构诗歌中出现的“蝴蝶”意象的本质,进而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探究诗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形成一种理论体系。[4]在建立假设机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基础的文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思考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诗人在相关作品中体现的理想世界,以及“蝴蝶”类诗歌反复出现的原因。在建立假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同类型诗歌等方面的知识领域的欲望。
三、团队合作和论证假设
在小组集体学习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协作关系。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导向者。学生从教师设置的问题开始学习,问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需要学生团体去调查和查询,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而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此阶段旨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鉴赏诗歌,团队集体合作完成诗歌鉴赏的成果展示。小组成员需要搜集大量与诗人、诗歌相关的信息,来论证团队的假设是否正确。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团队的假设。在反复的解释和论证的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地修正学习主题。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发展学生的协调技能、交流技能和合作精神。在小组的交流过程中,看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获得新知识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对诗歌鉴赏的审美过程,形成自我的人格塑造。
根据已建立的四个假设,对照诗歌和诗人的生平经历等事实条件,确立团队的行动计划。按照不同的假设结论,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要求组员之间的协作配合。例如在诗歌的象征手法探讨中,假设:“蝴蝶”象征着诗人自己;事实:“蝴蝶”的心理活动和诗人的内心变化一致。通过探讨总结蝴蝶的心理活动,收集与“蝴蝶”相关的诗歌,查阅诗人的生平经历。通过对时代背景和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的分析,认识了当时外在环境的残酷性、原野的荒芜和诗人绝望的生活,由此可知诗人脑海里是有理想世界,教学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诗歌作品《楚囚之诗》《厌世诗人与女性》《当世文学的潮流》等,归纳诗人的理想世界。可以用以下四方面概括:现实与理想——蝴蝶的结局——蝴蝶和诗人的痛苦根源——总结现实和梦想的差距。昔日的景象已成梦幻,诗人的理想不可实现,诗人的美好理想是虚幻。
结语
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假设的论证之后,教师对学习主题进行总结概括,对小组成员在团队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估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需求及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学生掌握了课程各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于学习成果,进行小组内部、小组之间以及教师对小组的评价。[5]选用导师评估、学生互评和试卷评估的方式。教师对于不足之处进行补充。
在评估学生的合作成果时,采取学生汇报的方式,在班级中,将其团队学习的过程进行展示。在汇报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评估自己对资源信息的利用。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针对学生在小组管理及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然后根据全班已收集的信息,再重新回到假设中,进行增加、删减或者总结,筛选出最有效的假设。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过程,提交一篇以北村透谷自杀原因为题的分析报告。
评价标准如下:评价项目共分为团队合作、有效资源、学习深度和信息输出四个部分。在不同的项目中,确立出其相应的评估指标。在团队合作中,关注学生作为小组成员,能否积极主动协作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有效资源,侧重学生对大量信息的利用效率。学习深度,在于学生能否从现有的信息中,利用发散性思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信息输出,即完整展示学习成果,是学生的表述能力的表现。
综上所述,在PBL模式下的教学模式,进行诗歌鉴赏,可以让学生明确课程的要求和学习目标,筛选出有效的信息资源,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评价个人的学习过程,把对日本诗歌的鉴赏变成愉悦的欣赏和审美过程,使学生成为课程目标的学习者。同时,可以有效整合日语语言知识、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文学素养等专业内容。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交流技能和合作精神。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完善个人现有的知识体系,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形成自我的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冯渊.文学作品赏析题的两难处境[J].语文建设,2015(1).
[3]李东平.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情景假设[J].语文建设,2015(5).
[4]北村透谷.明治文学全集二十九——北村透谷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6.
[5]张艳.词义模糊性及其文学鉴赏价值剖析[J].语文建设,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