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奥斯卡·王尔德作为英国唯美主义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也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字里行间用一种近乎挑剔的唯美主义倾向弥补了英国文学史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之间的那段空缺。从王尔德的作品中你可以找到浪漫主义那种追求感性、宣泄唯美的特质,同时又能找到现实主义客观的思想意识,所以当我们从多个角度去体味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语言的时候,会发现王尔德构造的天堂般的唯美中总是会透出客观现实的淡淡悲凉。
关键词:王尔德 唯美主义 现实主义
引言
唯美主义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在整个世界的艺术发展进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作家、童话家,自成名以来一直都是以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身份出现在所有人的视野中,并且他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唯美的色彩。在19世纪,他是与萧伯纳齐名的著名作家,以其过人的自信与天赋站在了唯美主义文学发展历程的巅峰之上。可以说奥斯卡·王尔德的人生是曲折与奇特的,他渴望解开客观现实对其的束缚,追求独自徜徉在纯色的梦境里,没有世间的庸俗和社会的压力,有的只是源自于自然的那份纯净与唯美。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却又时常可以发现他的挣扎、他的摆脱经常会被打回原型,出现客观现实的那种莫名的悲凉。就像有些评论家对王尔德的评价认为他是从唯美主义象牙塔里跳出来的小丑,是福斯塔夫和哈姆雷特的集合体。但是无论生活赋予了王尔德什么,他始终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唯美领域里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而我们要从王尔德作品中找到其唯美主义的痕迹,必然也要回归到其作品中去,去领会那份纯色的幸福。
一、《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情怀
在王尔德的唯美世界里,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它比墨尔本的翡翠还珍重,比牙买加的红宝石还浓烈。这种情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更不会出现在商人贩卖的范畴里。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用一夜啼鸣与生命换来了稀世的爱情梦幻,却遭到残忍的践踏,就如同年轻人付出了真心却依旧得不到他所珍爱的姑娘。正如王尔德自己说的那样,其实人生的悲剧就在于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和你得到了你不想要的。但是无论怎样残酷的现实都阻挡不了王尔德对于美的无限渴望,这份执着贯穿了王尔德作品的始末。
尽管是悲情的童话,但我们还是可以藉由夜莺与玫瑰这两种意象进入到王尔德构建的唯美世界中去。当荆棘刺破夜莺的心脏血液滴垂时,夜莺用滚烫的心血浇灌着象征爱情的玫瑰,只求开出艳丽的花。玫瑰感念花开瑰艳,一生一死之间,唯美自现。尽管可能在读着这篇童话时你会感觉到心在隐隐作痛,似乎那株锋锐的荆棘插入的是你我的心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在意象的选择上是用心良苦的,这种莫名的心伤,娇艳而又悲凉的画面,确实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并且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内心那份对爱的诠释,诚恳而又疯狂。作者用这两种美好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其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美,并藉由意象编制了一个唯美的意境,带领读者走入其内心世界。尽管无从知晓作者在叙写这段童话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境,但是在读者的视角里可以通过王尔德唯美主义的语言找到那份悸动,似乎久违或已经忘却的那份最简单的心动。
在《夜莺与玫瑰》中,王尔德不仅种下了他的意境美和意象美,还种下了心灵美与悲剧美。王尔德通过的作品表达了华丽的外表掩饰不了龌龊的灵魂,一颗纯净的心却能够永垂不朽,可见作家是追寻永恒之美的。在整个童话中,夜莺充分发挥了主角的重要性,秉性善良、无私奉献,甘心让荆棘刺穿胸膛只为成全别人世界里所谓的爱情。可见夜莺这份单纯的初衷正是王尔德所歌颂的,或许与己无关,或许没有结果,可是那是美丽的爱情啊,纵然头破血流,纵然身死道消,我们坚持的正是生命的本质,又何必要在乎得失。这份纯洁的善良或许最终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但是谁说悲剧就不是美好的呢?可能《夜莺与玫瑰》最后的结局让许多读者都阵阵心痛,童话难道不应该是完美的吗?或许夜莺会告诉你,美好在于我们朝着我们所渴望的努力了,哪怕夜莺的牺牲并不能换来唯美的爱情,但那是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场莫名的悲剧。玫瑰花的枯萎、女孩的一句戏言、年轻学生的苦苦眷恋、夜莺的执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客观现实的轨迹,逃不开躲不掉的悲剧。可是我们回头去看夜莺的那份坚持,对于爱情的痴痴幻想,悲剧又如何呢?至少它们在它们所渴望的路上迈出了它们最坚实的那一步,或许现实有些残酷,但作家美好愿望的表达足以慰藉我们的心灵。王尔德用他奇妙的思维和唯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唯美的悲剧,同时也是他在逃离世俗约束而迈出的那一步。王尔德的夜莺演唱的是生命赞歌,一如那绚烂的烟火,哪怕流星划过,也要带着唯美的轨迹。
二、《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小说中向我们演绎了一场精神与身体的论战,一次积极与堕落的碰撞,那是一场用精神做出的交易,在不经意间观照了一个灵魂堕落的瞬间,让我们在王尔德的字里行间去反思精神的细枝末节。
小说中的道林·格雷原本是一个单纯的积极向上的少年,但是画家霍尔华德和朋友亨利勋爵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单纯的美好。小说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作为线索引出了一大篇幅的故事,而主人公也因为在霍尔华德和亨利勋爵两人之间辗转中变得世故、变得污秽、变得越来越像他曾经最厌恶的那种人。可以说主人公的思想更大层面上代表了玩世不恭的王尔德,王尔德同样是享乐主义中的一员,而这部小说更像是作者对自己的剖析,在清醒与迷茫、堕落与良知之间作者已经找不到曾经来时的方向,更多的是在不停地与自己的渴望搏斗。作者始终都在现实与唯美之间不断地徜徉、徘徊却又不愿让自己走出唯美的世界,因为在那里他能够让自己的灵魂获得澄清,并找到他始终都在追寻的那份光明。
在小说中,王尔德向我们阐释了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对立的镜面世界,并将现实中的一切通过主观臆想幻化成镜面世界里的意象。《道林·格雷的画像》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伦敦,并且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诸如“考文特花园”、“格罗文诺”等现实场景,但是王尔德在描写上似乎有意将环境模糊化,让人找不到现实世界的痕迹,这也是王尔德唯美主义中独特的一种表现方式。如小说中道林为了逃避良知的审罚而逃到一所场馆的时候,作者描绘了这样的场景:“月亮低垂在空中,像一颗黄色的骷髅。一大片形状古怪的浮云不时伸出长臂把它遮住”,“这里的雾比较薄,道林看得出一座座呈奇怪的瓶状的砖窑吐着桔红色的扇形火舌。”如果将这样的场景描述单列出来的话,任意一个伦敦人都无法从文字间找到伦敦的痕迹。但是就是这样的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表述成为了王尔德笔下唯美主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超越现实”也正是唯美主义的理想之一。我们不得不说,语言是王尔德表述其唯美主义的最有力的武器,他通过对文字的驾驭,将他所有对于美的幻想和执着都完好地呵护着,然后等待着在某个不经意间超脱现实。
唯美主义的信条是将艺术净化,正如王尔德所说,其实艺术的真正巅峰是在抛弃了人类固有的精神上的负担之后,通过一种新的媒介或是物质去找到其应具有的属性,而不是因为艺术热忱或是所谓的高尚的激情。它应该纯粹地走自己的道路,不依赖于任何时代的特征,但时代会影响艺术的象征。就像《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结局那样,美丽的外表掩饰不了道林·格雷的丑陋与原罪,一如王尔德渴望摆脱的现实一样,作者希望得到心灵上的净化,也渴望找到一片灵魂上的净土,去安抚被污浊了的身心。尽管在小说中途,道林·格雷有两次都产生了悔意,但是内心深处那种享受罪恶的快感却让他再一次踏上迷途。王尔德对此如此评述:“观察这个过程倒是一种真正的享受。他将有可能跟随自己的思想进入神秘的灵魂深处。这幅肖像对他将成为一面最神奇的镜子。”的确,形体美终有一天要消逝而去,但是艺术的美却是永恒不朽的,所以作者用他独特的唯美主义通过《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长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美,那幅挂在墙上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将永远用讽刺的眼光审视着当时社会的丑陋。
结语
从上述的两部作品中我们也已经看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语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尽管这种体系尚不完整,但这不妨碍他对唯美主义的追寻。艺术源于生活,可是王尔德的唯美艺术里更多的是超脱了现实的束缚,让灵魂自由,让视野开阔。不过,纵使是王尔德这样的唯美主义大师也终究逃不出现实主义的泥淖,唯美再美,终要起于现实又落于现实,在他的唯美主义作品中更多的还是对丑陋的现实世界的宣泄与批判。在王尔德那五光十色、绚烂迷人的语言中,我们真的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者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并且在王尔德的作品中还有东方文化的融入,也让其作品中唯美主义语言更显神秘与完整。王尔德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通过他的创作为世人打开追寻美的大门,只有将唯美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读懂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语言。
参考文献
[1]符晓.浅析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夜莺和玫瑰》中的形式美与精神美[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王晶波.《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3).
[3]崔海峰.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评析[J].辽宁大学学报, 1994(9)
[4]张介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4).
[5]周吉.浅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