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4期 ID: 402312

  

语文课提高学生参与度方法浅探

◇ 唐爱军

  在很多学校,时常听到老师课后的抱怨。老师们的这类抱怨大多指向学生,认为学生懒学、厌学、不学,导致课堂滞涩难行、效率低下。这种埋怨情绪的蔓延和加深,让教学的前景雾霭重重。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学生的懒散、消极、被动是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吗?就语文课而言,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呢?
  特级教师胡明道执教鲁迅作品《拿来主义》的教学案例,给人深刻印象。在课堂上,胡老师先问学生喜不喜欢周杰伦,学生说喜欢;胡老师接着问,如果周杰伦遇上鲁迅,你说他们会谈些什么?学生们非常好奇,纷纷发言。胡老师笑笑说,你们可不要瞎猜,他们要说的内容都在这篇文章里。学生惊讶、怀疑,于是去读课文,研究起周杰伦和“拿来主义”来。让中学生望而生畏、谈之色变的“鲁迅”,就这样冲决了学生原有的心理堤坝。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难学的课文,老师是可以找到让学生易学的途径的;对于学生厌学的内容,老师是可以让它变得适合学生口味的。而学生对语文的冷淡和麻木,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老师身上。
  一、更新观念:应真正抱持“学生主体”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是自身意识与活动的主体。对于外在的课堂信息,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并作出相当的行为反应,比如觉得有趣而积极参与,觉得无味而漠然不理等等。既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研究学情,采用恰当的策略,来调动学生的正面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胡明道老师说:“很多学生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如何让学生接受他的作品上下工夫。”“在如何让学生接受上下工夫”,就是要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这样做,其实就是所谓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可以说人人都会说,但并非都在这样做。大多数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教什么”的问题(虽然这也很重要),但在研究了“教什么”后却没有再往前面走一步,考虑一下该“怎么教”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这样“目中无人”生硬实施的课堂,肯定是很难让学生接受的。
  不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考虑教学,说到底,教师抱持的还是过去的“知识中心”论或“教师中心”论。
  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在教学中真正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学生主体,不是仅仅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这点上有些老师似乎走入了误区),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感受和意志,让学生在课堂的每个活动环节都有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环节:要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在教学中,为了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高效地进行学习,我们要特别重视如下三“点”:
  (一)抠住“疑”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疑问让学生呈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朱熹语)的心理状态,这正是学生心智活动旺盛之机,也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妙佳切口。教师如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疑点,循疑而入,“批大郤,道大窾”,则往往能让课堂大增其效。常见的疑点有两类,姑且称之为“阅读障碍性疑点”和“文本批评性疑点”。
  1.阅读障碍性疑点。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文中某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或者对文中人物的言行不理解,从而造成文本阅读出现一定障碍。此类疑点指向“写的是什么(意思)”。如阅读《祝福》时,学生不理解四叔为什么“讨厌她(祥林嫂)是一个寡妇”,笔者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观点。如:①两次死了丈夫,命中克夫;②死了丈夫,晦气,不吉利;③寡妇应守节不应出门做事,等等。这些观点又都被同学们依据人物关系或者文化知识否定了,最后的结论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四叔是担心一个寡妇会惹出伤风败俗的是非,败坏自家的名声。这反映了鲁四老爷尊崇封建理学、维护封建礼教的迂腐、保守,以及他自私、冷漠的形象。
  2.文本批评性疑点。指学生在内容取舍、结构安排、炼字造句等方面对文本的质疑,带有不满作者、挑战权威的意味。此类疑点指向“为什么这样写”,具有文学批评的性质。如在教学《清兵卫与葫芦》时,有学生反映小说前部分写清兵卫热衷葫芦,用了六七个生活细节,显得很拖沓,太啰嗦。笔者顺势让学生探讨此处是不是这篇小说的败笔,这一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在积极的探究后很快形成了如下看法:①用较多细节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更能表现他对葫芦的投入,后文他被教员没收的葫芦卖出高价才真实可信。②作者不厌其烦地写清兵卫热衷葫芦,清兵卫对葫芦越是痴迷,后文大人们禁止他玩葫芦的行为就越显残忍和野蛮,小说主题因此更显深刻。
  (二)打造趣点。《论语·雍也篇》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圣人孔子是非常推崇乐学的。“乐”来自于强烈的学习动机,也来自于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为了让课堂变得有趣,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进这样一些元素:
  1.流行性元素。学生关注时尚,爱追潮流。流行的东西能吸引现在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如能适时引入流行元素,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前面所述胡明道老师的课堂导入即是一例。我在教学《蜀道难》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主旨句在诗中三次出现的效果,让学生听经典流行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让学生感受主旋律一次次出现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某老师教学《劝学》,在介绍作者荀子时,提到先秦儒家的三个重要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将他们称为“三个代表”;说荀子培养了两个“超级男声”级别的学生——韩非和李斯,这些流行语素的引入,让学生听来忍俊不禁,而又过耳不忘。
  2.游戏性元素。特级教师程少堂说:“语文老师要努力把课上得好玩些。”语文课上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寓教于“戏”,往往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梳理探究内容《优美的汉字》时,我让学生猜图片性的字谜、文字性的字谜,让他们解读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上海世博会的会徽,这些游戏让学生整节课兴致浓郁,参与积极,学生在快乐中也深刻认识了汉字的趣味性、实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语文课提高学生参与度方法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