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4期 ID: 402293

[ 徐一波 文选 ]   

引乡土乡情之水 润写作教学之田

◇ 徐一波

   当前,农村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作文课上,作文题布置下去,学生大多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一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写出来的作文也是东拼西凑,千人一面,干巴巴毫无生活气息。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该如何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面貌?农村作文教学该向何处觅一股“活水”?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于是,探寻的目光落在身边,我们发现,农村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能否善于发现并发掘这些独特资源并加以利用很关键!为此,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我们依据作文训练的特性,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抓住作文教学过程中拟题、指导、评改等契机,提醒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引导他们最大限度与最大效度地在写作中用好乡土资源。
   一、命题需关注乡土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所以命题前,教师要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熟悉学生的生活,要从学生体验出发,多出农村题材的文题,不拟大题、空题,不写抽象的乡思、乡愁,而是要营造情境,点燃学生的乡情之火。如提供一则具体而典型的乡土材料,让学生以此为话题,进行话题作文。再如,请学生思考想象,多年后远离家乡的自己会最惦记故乡的哪个人哪件物,进而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积极性,激发乡土情趣,激扬乡土感情。
   不久前,适逢建区20周年,区里组织了“印象罗庄”征文比赛。为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文题布置下去,以小见大、突出主题、侧面烘托等技法传授完毕,学生们开始了抓耳挠腮的辛苦构思和创作。作文交上来,结果让人大失所望:抽象、空洞、虚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既不能出抽象题目,也不能光出赞美型题。于是,从小处命题,“夸夸我们村的    ”“你看,   的变化”等,学生看到题目后就眼前一亮,开始讨论交流,跃跃欲试。此类题目激发了写作兴趣,诱发了乡土意识,自然是佳作频出。
   二、指导要唤醒乡土意识
   学生写起家乡来,内容单薄空洞、言之无物的原因往往是对家乡生活缺少关注,也就是所谓的“熟视无睹”。此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时恰当的关注与指导。
   (一)指导学生关注乡间风光。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他们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多样的自然风光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为我们农村中学作文素材注入了新鲜的源头活水。只要认真观察,用心体悟思索,这些就能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沂河”话题作文时,笔者下水写作了一篇《又回梦里水乡》。当我在课堂上满怀深情地诵读道:“那里有成片的桃园,有高大的梧桐树,有至今仍让我心惊却又不得不赞美的江风口大闸。最重要的是那里可以算个小水乡,她三面被沂河水环绕着,印象中第一艘小船就是在那里看到的。”学生们的思绪瞬间被牵引到了河边。缓缓流淌的沂河水流进了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作文中闪耀着一些生动的符号:那粼粼的波光,那微凉的河风,那密密的树林,那软软的水草,那河中游泳、河边玩沙的趣事,那第一次坐船的惊喜,那第一次钓到鱼的骄傲……
   (二)指导学生关注乡土习俗。
   农村生活更注重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比如,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佳节吃粽子,中秋佳节共赏月,这些场面既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再如邻里的交往之乐、纯情之美以及婚丧嫁娶、起居造屋、开业庆贺、祭祖踏青、龙灯庙会等,将它们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类素材加以引导运用,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在指导写作《节日的回忆》一文时,我结合学过的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引导学生去领悟到一枚平凡的鸭蛋因寄托着浓烈乡情而不凡,一个普通的端午节因传递着醇厚乡情而难忘。并抓住此契机巧妙深入指导,引导学生将视角落在自己身边。清明节的早上妈妈塞到手里的圆润鸡蛋,端午节的午间奶奶端来的几枚青绿粽子,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同赏的那轮明月,除夕夜的零点小心点燃的那串鞭炮纷纷跳入学生作文,传达着质朴感人的乡情美。
   (三)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
   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种变化亦可成为学生写作乡土作文的良好资源。一方面,学生可以独辟蹊径选择合适的角度和事物展现家乡变化;另一方面,反映家乡发展变化,不能说大话、喊口号,而要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去映射。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指导学生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一位学生写《婚房》,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嫂嫂三代人的婚房对比着描摹,把家人的幸福满足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曾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细节中体察家乡变化。学生写的《这一天,真好》从清晨写到傍晚,表现家乡早餐点的变化、表现家乡公交设施的变化,文风朴实自然,情真意切。通过体察描摹家乡变化,学生的乡土意识得到了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得到了激发。《走在滨河大道上》《双月湖畔的故事》《贡米的自述》等作文尽现家乡风采,尽展学生才情。
   三、活动可充实乡土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生活实践就是写作之源,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他们在广阔的沃土良野之中采撷生活的蜜,充实他们的乡土生活积累。
   (一)走近田间地头参与劳动。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翻地、播种、浇水、除草、施肥、插秧等都是农村常见的农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这些劳动,亲自体察劳动的辛苦,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一位同学描写在水田劳作的母亲:“夕阳缓缓落下,晚霞铺满天际,母亲仍在弯腰插秧,不时抬头看看秧苗的行列是否溜直。我看着母亲的侧影,真像印在彩霞之上的剪影……”一位同学在《故乡的秋天》一文中深情描述道:“只有一块蓝天,一块收获后的土地,辽阔而不使人感到空旷。如果再有一缕炊烟和一抹斜阳,那便是乡下人心中最美的画了。”没有切身的体验是写不出这样贴切传神、纯真自然的语句的。

引乡土乡情之水 润写作教学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