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11期 ID: 361064

[ 屈春艳 文选 ]   

浅议作文教学生活化

◇ 屈春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 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 叶圣陶还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要写自己的事,反映自己的生活,反映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文章不应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这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就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提出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并且还说“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切的一切,都表明“生活”在作文中的重要地位。只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才会生意盎然。精彩纷呈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也为学生们奉献出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更为学生们展开了亮丽灿烂的写作天地。
  然而在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情况,他们尽管搜肠刮肚,却欲说无话,欲写无词。题目一出,不是头昏脑胀,束手无策,就是胡编乱造,应付交差。即使咬烂笔头写出来了,要么颠三倒四,要么就像流水帐……究其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作文严重脱离生活,脱离思想实际。而实质就在于写作教学严重脱离生活,教师只注重学生作文形式上的东西,诸如如何扣题、结构、谋篇等技术问题,因此决定了写作过程就是“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正因为如此,学生为了应付交差而迫不得已胡编乱造,严重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致使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这样的文章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这恰与《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相悖的。于此我要呼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为解决“写作脱离生活”的实际问题,为达到 “作文教学生活化”,我以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写作内容生活化
  日本芦田惠之助曾提出“随意选题”说,其要义就是自我选定应写的内容。这是相对于给予既定的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随意选题使写作内容与题目紧密相连,使学生生活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因此随意选题是实现学生写作内容生活化的重要手段。随意选题作文的操作过程是:
  1.学生自由讨论最近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这是随意选题作文的起点,这个起点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口,而不是写作的能力目标;2.讨论对最感兴趣的东西如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愿意取一个什么样的题目;3.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题目进行写作;4.师生共同处理学生的作文,这个过程强调思维的内省和反思,强调学生的切己体察。
  二、写作过程生活化
  就是打破那种在时间上一个小时左右、在空间上固定在教室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几乎每一次写作都是一个活动系列,从而使每一次写作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要进行一次关于“父母亲人”的写作,按照传统的做法,无外乎出一个类似“父亲”、“父辈”之类的题目,在教师稍作指导后,学生通过回忆当堂完成作文。而写作过程生活化写作的做法则是:1.找一张父母的老照片,询问父母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照的,让他们讲讲那个时候发生的与父母有关的故事;2.询问父母亲的长辈和兄弟姊妹,了解在他们心目中父母的情况;3.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因某种原因而造成伤害的愧疚;4.写作,对象是父母;可以记述事件,可以表达情怀,可以议论观点;题目根据自己的体验确定。这一系列的过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删调整。因此这样的一次写作,就不仅仅是在完成一篇作文,而且是在通过写作让学生与父母展开一次心灵的对话。这样,天长日久,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随着生活内容的积淀、学生人格的成长而不断提高。
  具体而言,过程生活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活动——写作型
  上面所举的例子就属于这种类型。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写作对象,获取更为深入的人生体验,延长写作者的情感触须,使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富而厚实,使写作与心灵同步成长。但我们反对为写作而设计生活的做法,比如有的教师教如何观察,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活动,同时布置观察任务,然后把观察到的游戏活动写下来。这是为写作而生活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我们不能独立于学生作为主体的心灵之外从外到内增加学生的生活内容,而应尊重学生的生活,通过活动增进学生对生活内涵的体察和感悟,从而实现写作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二)调查——写作型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局限的,学生就更不用说。而每个人的认识是以他所感觉到的世界为限的,所以要让学生笔下具有充实而丰富的内容,仅靠知识性的指导、提要求(哪怕这种要求是十分合理的)是达不到的。而调查则是学生走向社会,拓宽自己感觉世界的重要途径。调查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事物,更在于丰富生活。让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社会,以社会万象来激活学生写作的内驱力,这样的写作会让学生远离套话、假话、空话,从公共话语中脱离出来,从而走向充满个性的创造活动。
  (三)阅读——写作型
  书籍虽然不能等同于实际生活,但书籍所记录的内容是人类生活的结晶,因此阅读书籍其实也是走进生活;再者,不进行阅读的写作,往往就是学生已有话语储存的又一次排列罢了,对学生话语储存本身毫无益处。而写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话语储存的丰富,因此从写作角度看,阅读既是写作生活的组成部分,又是丰富学生话语储存的重要手段。有些文章的写作只要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就行,所以这一类文章的写作只要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命题即可,但大部分文章的写作,在完成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一番阅读,否则就难以保证质量,哪怕写像“勤奋”这样一个简单话题的文章,在阅读相同话题文章的基础上总比不阅读更能写出新意。   (四)休闲——写作型
  休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时尚。学生生活比较紧张,但正因为如此,学会休闲应当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散步、钓鱼、游戏等,而这些休闲方式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这种类型的写作,无须教师去有意组织,可以通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对话、摩擦,形成写作的个人话题。
  当然,写作过程生活化的类型还有很多。但无论怎样设计,理念只有一个:写作伴随着学生人格的成熟而成熟,伴随着生活的丰富而提高。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学生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曹文轩先生在《我的作文观》中,针对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大量背离生活实际的现象,疾呼学生作文要“回归自我”。生活化作文的目的就在于此,指导学生生活化作文的意义也在于此。
  三、写作评价生活化
  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的作文拥有真正的读者,拥有更多的读者,是评价生活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写作评价的基本生活状态。如何实现写作评价生活化?我们总结如下几条:
  (一)悬挂:打破狭隘的交流空间
  具体做法是:教师把每位学生的作文悬挂于教室,学生(教师也在一定情况下参与)可以任意取看,自由评说,互相交流意见。通过悬挂学生作文,让学生表现自我和对作品的反馈期待得到对应的满足,如果这种心理在交流中得到满足,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种重要的动力。尊重每个学生的每一篇文章,让每篇文章都有更多的人参与交流,这是以悬挂方式进行作文评价的目的。 悬挂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生活。
  (二)互改:学生以读者身份介入作文评价
  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别人的作文,在评价别人的作文时,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从而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在互改过程中强调两方面的合作,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教师引导下可以通过同座改、分小组改、班级张贴共同改等方式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学生而言,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作为一位读者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合作,比处处找语病的审阅者更有帮助,因为写作的真正目的在于交流。
  (三)通信:直接交流作文得失
  具体做法是评改学生作为读者给作者写信,表达对文章的看法。而作者也可以作声辩,通过传递信息,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这种成就是双方的,无论是评改者还是写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都会有直接的体验。
  (四)学生作文结集
  生活真实情况是,写作往往是为了发表,发表文章使自己的心灵释放有了归宿。如何体现这种生活的真实,最好的办法是在刊物上发表学生的文章,但这是有限的,一种简便的做法是给学生作文结集,可以一学期一集,也可以一学年一集;可以个人结集,也可以集体结集。这样,学生写作便有了投稿的体验,这是每一位作者所拥有的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体验应当让学生也拥有。
  评价生活化的做法还可以直接渗透于写作过程中。比如在节日时,寄给老师、父母、好友的贺卡,自己制作,并写上富有创意的、具有真情实感的贺词;校服设计的构想,把写成的文章直接寄给学校有关人员等等。
  总之,作文教学必须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必须在融洽气氛中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写作文,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从而使作文教学变得丰富有趣、生动活泼、其乐无穷。于此,我再次提醒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时刻要牢记: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

浅议作文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