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3期 ID: 358791

[ 孟湘 文选 ]   

斯特林堡《半张纸》的简约之美

◇ 孟湘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用到便笺,会随手在上面记下一些备忘的事情、数字、号码、人名、物名……用过之后也会随手一丢,而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甚至只是“半张纸”的便笺,在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笔下却显得弥足珍贵。这是什么样的“半张纸”,上面究竟写了什么?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半张纸》(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没有曲折跌宕的奇异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神秘故事,不过是实实在在地记录了一段普通人的生活而已。然而,它却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半张纸》叙述了一个年轻小职员在租住的一所公寓里与爱人共度的两年生活。确切地说,是他和一个名叫艾丽丝的姑娘从恋爱到结婚的温馨与甜蜜,以及最后艾丽丝死于难产,妻儿与他阴阳两隔的痛苦与悲伤。论篇幅小说仅有一千多字,论意象也不过区区“半张纸”;但它的容量却远胜于千言万语。它是主人公生活悲欢的见证,其中也凝聚了最为刻骨铭心的情感,甚至浓缩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半张纸”如同一部人生启示录,使人读罢难以释怀。
  是什么力量使这部小说产生如此审美效应?我以为主要是小说表现出的简约之美。简约是文学创作力求文辞洗练、言约旨远的文风。简约是文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半张纸》的简约之美主要体现在朴素、巧妙与含蓄等方面。
  一、朴素:小中见大
  从故事的剪裁来说,“半张纸”既是故事的线索,也是表现的核心。作家通过聚焦“半张纸”的平淡与琐碎,将小说内容呈现。它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的小纸头,上面涂满潦草字迹,“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半张纸”尽管微小,也毫无精致可言,但它却凝聚了年轻的主人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时光,是“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不仅如此,“半张纸”所及的每一个词或数字也都映射着一段故事和情感,可谓小中见大。归纳起来,至少表现在八个层面。
  第一,妻子的名字和电话号码,“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表明他们相识之初互通电话的浓情蜜意。
  第二,“银行”,主人公工作的地方。这个银行倒闭后,“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第三,“马车行”“鲜花店”“家具行”“室内装饰商”“歌剧院”以及一些数字等。这是他们从订婚到新婚、共筑爱巢的温馨和婚后甜蜜生活的印记。
  第四,一个被划掉的男子的名字。一个从飞黄腾达到穷困潦倒的朋友。
  第五,“修女”,一个名叫L的医生。或许是因为妻子怀孕了,她时常来探望。
  第六,“母亲”,主人公的岳母,在妻子怀孕期间,她很高兴地来照顾。
  第七,“雇工介绍所”“药房”“牛奶厂”“杂货铺”“肉铺”等。紧张而忙乱的家务事,雇女佣,买药,订牛奶,买各种生活用品……一切“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因为,妻子分娩了。
  第八,“承办人”,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可以看出,“半张纸”既是斯特林堡创作意图的引擎,也是其独具匠心的取舍、筛选与提炼。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抓住一点能够体现主人公夫妇生活印记的东西加以聚焦并逐步放大,既没有修饰,也没有渲染,“半张纸”就把一个年轻人生活中的喜乐与哀愁跃然其上,其信息量之大,不得不让人叹服。这种提纲挈领式的艺术处理,给小说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和表现力,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可谓小中见大。
  二、巧妙:化实入虚
  从结构设置来看,《半张纸》采用倒叙方式,以全能视角来叙述故事,表现为客观时空与心理时空的自由跨越。小说先是叙写主人公与爱妻共度的如胶似漆的美好生活,就在他要做一个快乐父亲的时候,妻儿双双离世,使之一下子从幸福的顶点跌落到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于是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当他搬离这个伤心之地前,看到了“半张纸”,自然又勾起了他的痛楚。睹物思人,从而引发对往事的回忆。
  如同由此在穿越于彼在的一连串的蒙太奇画面,主人公的回忆并非直接进入过去的时空来完成,而是由“半张纸”上所记的简单信息来化实入虚,自然闪现。其“实”,就是主人公看见“半张纸”的时空,是故事显示的主人公搬离寓所前的当下时空(即故事发生的自然时空状态)。当主人公取下“半张纸”,小心地“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然后“俯下身去”看,这个过程充其量持续了两分钟。其“虚”,则是小说的叙述伴随着“半张纸”上的笔迹在过去时光中闪转跳跃,伴随场景与生活片段的不同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与妻子相恋、订婚、结婚,再到妻子怀孕、分娩,再到办理丧事等诸多事件的延展,这个时空则变为叙述的文本时空了(即内容在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空状态),这个过程所及则足足有两年岁月。正如小说所叙述的那样,“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然而又岂止“两年”,简直涵盖了整个人生。
  正是这样,作家巧妙地用小说的故事时空去收束在“半张纸”上出现的散乱信息,再由这些信息与往事连缀,既大大拓展了小说的文本时空,又萃取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让内容杂而不乱。小说由眼下的“半张纸”进入了人物的过去,又以“两分钟”的一瞬蕴藉了“两年”的漫长时光。小说正是通过化实入虚,达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从而表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悲欢。
  三、含蓄:言约意深
  从表述方式来看,斯特林堡采用洗练的语言去描述“半张纸”的故事,用笔经济,惜墨如金。无疑,“半张纸”在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作家并未因此而刻意铺陈,而是以极其简洁的白描交代了“半张纸”的大小、颜色、质地及其上面记载的各种信息:这是半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上面的字迹潦草而零乱,各种颜色的笔迹,零星记载的人名、店铺名、数字、字母等。而“半张纸”上所记载的这些又都与这个小职员的婚恋、工作及其亲情、友情息息相关。准确地说,其中涵盖了主人公与妻子在一起生活的全部,甚至其人生的离合悲欢。所谓短暂的快乐,无限的悲哀,而这些都被作家锤炼得含而不露。   作家还通过寥寥几笔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变化。小说中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是沉默的,房间里也静得没有一丝声响,有的只是主人公无言的动作:围绕“半张纸”,从看见到默读;到泪水涌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再到“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到最后“他高高地抬起了头……”。作家抓住人物动作中的“看”“读”“吻”“放”“抬起头”等几个关键动词,把人物之于“半张纸”所产生的心理波澜——从幸福到哀痛,从镇定再到幸福感,简洁而传神地跃然纸上了。
  此外,作家还用客观而又省俭的叙述,使小说笼罩在一片冷峻的氛围之中。着墨不多,反倒把平淡、微小的“半张纸”衬托得更加凝重而充满感情,并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从而把小说寓意衬托得更加自然。幸福是短暂的,但因曾经拥有,便有了永恒的意义。这是人物最后的醒悟,更是作家的点睛之笔诉诸读者的感悟。按照雅斯贝斯的说法,“人的本质只有在临界状况中才能觉悟”[1]。当孤独的主人公从对往事的回忆中渐渐醒来,便感到他生活中的一切,还有什么比这段曾经拥有的幸福更珍贵的?因此,这绝非普通的便笺,而是浸透了主人公与妻子一起生活的全部气息,载满他的欢乐与悲伤乃至精神慰藉的纪念物。正如作家在小说中的感慨:“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虽说世事无常,但人生最宝贵的则是幸福的感觉。于是,他非但不能舍弃这“半张纸”,反而珍藏在胸间。因为他珍藏的是曾经拥有过的幸福。尽管小说并未交代这个年轻人将走向何方,但至少,通过他怀揣着那“半张纸”,“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走出门去的样子,透露的则是作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正是《半张纸》所昭示的意义,可谓言约意深。
  就是这样,斯特林堡笔下的“半张纸”成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缩影、情感缩影乃至人生缩影。它让人摆脱悲哀、摆脱消沉、摆脱困境,它让人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希望。总之,《半张纸》的简约之美使之具有了启示录般的庄重。就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焕发其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斯著,王力权译.雅斯贝斯哲学自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05.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编号:FFB108016)、山西省高等学校教改项目(编号J2011039)、山西师范大学教改项目(编号SD2010YBKT-15)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