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3期 ID: 358781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

◇ 荣维东 路展霞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存在诸多问题。如不顾文本整体语境,仅抓只言片语的“碎片化”阅读;脱离文本原意,游离主题的所谓“创造性”解读;缺乏社会文化语境意识的“浅阅读”;不管作者本意,不问对象、目的的“随意化”解读;脱离文本,不顾实际的“图解式”阅读;不问文本体式和阅读取向的“泛文艺式”阅读等,这些都与文本解读中的语境意识缺失有关。
  语境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各种主客观要素。语境对文本解读起着重要的导向、制约与深化作用。准确把握文本意义,还原文本真实意旨,感悟文本丰富意蕴,离不开语境要素的参与。将语境理论引入阅读,对救治文本解读中出现的浅读、误读、曲解、拔高等问题具有应用价值。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拟在简单介绍语境的相关知识后,重点探讨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原理与策略。
  “语境”这一概念是1923年由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来的。在国内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当属陈望道。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出现的“题旨情景”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境相类似。不过,我国真正开始深入对语境理论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语境研究的深入,一门专门的学问——语境学开始出现。
  从语境学的观点看,作品(文本)是语境的产物。任何文本都可以说是语境孕育出的产品。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在一定目的和动机下,针对特定或潜在的读者,运用不同的文体形式和语言,进行意义建构并形诸符号语篇的过程。语境孕育并形成了语篇,语境与语篇异体同构。语篇(文本)一旦生成,语境也就蕴含其中。文本理解就是一个在不同层面上还原发现语境信息的过程。
  语境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上下文语境”也叫“言内环境”或“狭义语境”,它是文本的语言文字层面对应的源于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语义网络,包括口语交际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交际中的上下文。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前言后语中得以准确解释。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或艺术世界,对应着文本所呈现的客观事物、真实的生活世界,以及主观精神世界、意象、意境等。它与“上下文语境”的不同在于:前者以直接语言符号形式呈现,后者存在于语言所营造的情境、氛围、场合(时间、地点)、情感、意图等因素之中。
  “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即“宏观语境”,它对应的是文本所反映的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社会历史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系统等。
  从语境学看,文本解读过程就是一个寻绎语句义脉、还原并创造语境、探求文本本意、生成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读者的阅读,其实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媒介,还原建构作者所设定的语境和意义的过程。
  不同语境,关联着不同的文本解读内容,也需要运用不同的解读策略。从微观语境层面解读文本,要关注关键词句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即信息价值;从情景语境层面解读文本,要通过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意图、创作动机等探求文本的交际价值;从社会历史文化层面解读文本,要关注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状况所带来的认知价值。这样就形成一个相对明晰的文本解读的“内容和方法的分析框架”,为解读文本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路径。下文具体来谈基于不同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
  一、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表达的含义和作用
  上下文语境的基本功能是制约与解释。制约功能指上下文对语言应用起着限制作用,要求人们在言语中必须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意义理解的限度;解释功能是指对言语的准确理解要依据上下文构成的语义网络,离开这个语义网络的解释是普泛的、僵硬的。
  运用上下文语境解读文本的基本规律,可以用徐通锵先生说的汉语语义规则,即“已知的信息统帅、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1]。这一规则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就必须根据特定的上文或下文提供的语义场,勾连前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图,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1.利用上下文语境确定语句的基本含义
  句子的意义来自句子本身各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话语意义则来自句子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一个词的意义在具体语境中可能会发生变化,听话人要了解话语的意义,就要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辨、推理,进而体会表达效果。
  朱自清的《背影》中写道:“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聪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只有通过上下文才会知道:这是作者自嘲的话,其实是想表达作者当时没体会到父爱的一种自责和愧疚。是说自己自以为聪明,其实却是很蠢,没体会到老父亲的良苦用心。“聪明”在这里与本意相去很远,有着反语的意味。
  2.利用上下文语境理解歧义
  文本意义是由前言后语所共同构成的一个语义网络,离开这个语义网络,就是一个简单的字词意义,有时也很难确定。
  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在这段描写里,革命者夏瑜被红眼阿义打了,连说“可怜”,茶馆中的看客们对“可怜”一词发生了误解,认为是夏瑜可怜,鲁迅巧妙地用他们对有歧义的“可怜”一词的误解,提示出国民的麻木和可悲。可见,如果歧义句在作品运用得当,不仅能够使语言更加贴切,而且可以给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作品的思想内涵。
  3.利用上下文理解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修辞是语言各要素的综合运用,自然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语境。从微观角度讲,修辞手法要受上下文语境的制约,无论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其语义阐释、表达效果等皆离不开语境,评价修辞手法的效果优劣也必须以语境为标尺。像比喻、双关、夸张、拈连等修辞手法,倘若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便很难说用得贴切。例如,鲁彦《听潮》中把月光下的“波浪”比喻为闪闪颤动的“鱼鳞”即很符合上下文语境。因为这篇文章主要写潮水,水和鱼的密切联系使得这个比喻显得自然、贴切。
  可见,联系上下文是文本解读最基本的原则之一。离开上下文语境,连词的基本意义都无法理解。对文本中歧义、引申义、具体意义的解读和把握,必须回到文本之中,在上下文字里行间的语义脉络中得到基本理解和准确把握。
  二、基于情景语境,解读文本的丰富内容
  情景语境是文本所营造的环境、事件、社会场景、人物关系以及话语方式等。如果上下文语境指的是文本符号本身的语义关系,那么情景语境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或者所创造的艺术情景本身,它既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也是作者所虚构的意义境界。
  1.利用文本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解读文本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事,并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阅读巴金的《小狗包弟》一文,如果不了解“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所造成的伤害,读者就会认为巴金把包弟送上解剖桌上是因为他是一个胆小怕事、在困难面前不敢担当、自私自利的人。但结合“文革”期间许多文学家、艺术家被迫害致死的时代背景以及巴金在其《随想录》的描述,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一个连相濡以沫的妻子都保护不了的学者在选择把狗送上解剖桌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无奈,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巴金的善良宽容以及用于解剖自己、敢于坚守社会良知的精神。可见,解读文本,要正确领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有时必须准确清楚地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全面地了解作者,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家的意图和作品的意蕴。
  2.利用文本所涉及的场景解读文本
  “场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一些人就某个话题,以某种方式,为某种目的(意图),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境况。王建华在《现代汉语语境研究》中认为:交际者活动的场景总是处在一定的变动之中,场景的特点会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在叙事性的作品(小说、散文、戏剧)中,人们总是通过场景的变动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性格、思想的变化历程。同时,场景的变动性也体现在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是变动着的。《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有过四次怀疑和追问,分别是:①你……你贵姓?②(抬起头来)你姓什么?③(忽然直立)你是谁?④(徐徐立起)你,你,你是?对这四句台词,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呢?周朴园的内心活动到底是怎样的呢?只有根据上下文语境,才能够品味出来。第一句只是一般的询问,还不知情;第二句“抬起头来”问,明显有了怀疑;第三句明显带着怀疑和恐惧;第四句是已经知道事实又想缓和气氛的心理。这四句话把周朴园从迟疑中不失坦然,到怀疑,到震惊,再到害怕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了出来。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名誉受到影响,是个自私、虚伪、冷酷的人。可见,这种对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的解读,离不开情景语境。
  3.利用交际目的、对象和人物关系解读文本
  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来参与话语交际活动。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以及关系是整个交际活动的内在因素。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人们会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言语行为,尽量选用恰当、得体的话语,尽可能正确理解发话人的意图和话语内容,并及时、恰当地给以信息反馈。因此,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交际对象的处境、心态以及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去探讨文本所要反映的主旨或所传达出的情感。
  三、利用社会文化语境,解读文本的深广意义和认识价值
  于漪曾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从语境学的角度理解即是文本的社会文化习俗、语言习惯、审美心理等。它是制约作者、读者以及整个时代的大背景,是大家不言而喻的“共有知识系统”。任何文本都出现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而且文本本身也包含、记载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因素。有时解读文本需要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
  1.利用社会文化语境的解释功能,深化对文本的解读
  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或者因年代久远,或者因文化历史背景造成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往往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课前简要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能为文本的阅读提供知识框架和理解支架。朱自清的《背影》以创作动机导入为宜。语文教师要根据社会文化语境提供的线索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现手段。如买橘子是扬州特有的风俗。扬州人通常把“走运”说成是“走局”,“局”与“橘”音同,因此亲朋好友送礼,橘子是必不可少的,寄托了祝福亲友好运的愿望。
  2.利用读者的社会文化语境,促进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读者是阅读理解的重要一极。文本的意义有时会因读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不同而发生变化。鲁迅的《一件小事》发表至今,对其的解读有好几种。有的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对人力车夫崇高形象的赞扬;有的认为是反映了最底层劳动者的质朴;也有的认为是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虚心向工人阶级学习的革命精神。其实不论哪种主题,都是和读者本身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而且这些解读只要有文本依据,就都有其合理性。时代在不断变化,读者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融入文本理解过程中去,文本解读允许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参与,但必须考虑到与文本的相关性:一是文本本身要有这种解读的可能性,即得出的结论不能与文本本身传递出的信息相矛盾;二是此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不能与彼时的文本话题倾向相矛盾。有的人在解读朱自清《背影》时认为父亲随意翻越铁路线,不遵守交通规则,这种认识是与文本本身表现父爱的主旨大相径庭的,而且以目前的规章制度去评价前人的做法,显然是脱离文本语境的错误解读思路。因此,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一定要注意与文本当时的语境相关联,否则解读的结果会荒谬可笑。   3.利用文本作者的看法,深化对文本的解读
  作者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重要一极。文本是作者的文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现。在文本解读中关注作者的生平、思想与观点,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入。郭初阳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首先介绍了舒婷当时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本身的含义。之后引入舒婷2002年和上海作家陈村的一次对话:“我年轻时代是这样的,这是历史,是客观形成的。有时候你会觉得,没有那样的时代,你不会有这样的时候。写诗的时候是在25年前,不但是年轻,文学在中国,文学状况是那样的状况。”[2]通过舒婷的回答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对文本感情的反思,领悟“祖国”和“国家”概念的区别,从而对文本情感表达中的误区也予以透彻的说明。
  社会文化语境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恰当运用社会文化语境理论,达到对文本正确、准确、深入又有创意的解读。
  语文教育中对“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向来有着明确的要求。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标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一学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过程中,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二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三学段),这都是强调语境解读的体现。同时,对文本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也很常见。过去我们从文本的社会历史政治背景中理解文本的思想主题,只要适度并没错误就行了。目前,对于从“情景语境”角度解读文本的重视不够。这就造成我们的文本解读要么过于细碎走向“碎拆楼台”,要么过于宏大、不着边际,要么没有章法、玄妙笼统,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文本解读方法。
  正确的解读方法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把鱼放入江河,把花放在树丛,让鸟儿飞翔于天空。这里的鱼、花、鸟就是文本,江河、树丛、天空就是语境。
  参考文献
  [1]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7.
  [2]舒婷,陈村.我已是狼外婆[J].收获,2002(6).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修订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基于课例研习的视角”和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例研习’的教育硕士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与行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