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5期 ID: 356481

[ 许新保 文选 ]   

碰撞与反思

◇ 许新保

  【教学设计】
  有人说:“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就是教育家力图使教书成为一种艺术”。一个老师如果能以艺术的眼光和个性的思维来看待和构建教学流程,那么他将使他的教学外显成为一种艺术,并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活跃的双边互动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样,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第一就是真正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成为次要角色;第二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训练其思维。对学生来说理性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特别是高中生,尽管具备了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但其价值观还不够稳定,世界观尚不成熟,很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自己的深入探讨。在《道士塔》的教学过程中我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去做些尝试,希望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
  
  一、介绍敦煌文化,导入新课
  
  师问:(展示幻灯1、2)这幅画上衣着艳丽、舞姿轻盈的是谁?
  生答:飞天。
  师问:谁能介绍一下飞天呢?
  生答:这些飞天就是佛教壁画中凌空飞舞的神。她们色彩绚丽,飘逸神秘。
  师问:这些飞天壁画出自哪里呢?
  生答: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老师展示幻灯3“敦煌莫高窟”。)
  师问:敦煌文物经典还有什么?
  生答:彩塑和经书。
  师:(展示幻灯4“彩塑”)这些彩塑,形态各异,有的低眉浅笑,有的金刚怒目。(展示幻灯5“经书”)敦煌的经书有五万件以上,涵盖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敦煌石窟是研究我国政治、军事、科技、哲学、宗教、美术、建筑、文学、语言、书法、音乐、舞蹈、民俗、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是二十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之一。(同时展示幻灯6“敦煌价值”)
  曾有人向英国人做过调查:“如果有人以天价向你们购买莎士比亚,你愿不愿意?”所有的英国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假如有人向我们购买这些无法再生的敦煌瑰宝,而且是以极少量白银甚至只是随身携带的一点日常用品呢?当我们执拗地说“不”时,一个道士(展示幻灯7“王道士的照片”)却代我们做了令人心痛的回答。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随着余秋雨深沉的笔触来具体体会一下这段让心滴血的历史吧。
  
  二、感受史实
  
  下面就请你们用一两句话,从王圆箓与敦煌的角度概括第一、二、三部分,看它们分别介绍了哪些史实。
  生答:第一部分讲的是王道士出身农民,但他却是敦煌的住持。
  (老师展示幻灯7(一)王圆箓农民道士,把持敦煌。)
  生答:第二部分讲的是王道士做了一些事情,他把敦煌的壁画都粉成了白色,并且砸碎了那些塑雕。
  (老师展示幻灯7(二)王圆箓粉刷壁画,砸碎塑雕。)
  生答: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了敦煌藏经窟。但是王道士却相信了伯希和和斯坦因他们,很廉价就把文物出卖了。
  (老师展示幻灯7(三)王圆箓发现经窟,出卖文物。)
  老师:让我们现在来看看敦煌遗书的流失情况吧:(展示幻灯8“遗书流失”)
  中国:12000件(卷)台湾:200余件(号)
  英国:12057件(号)法国:6000多件(卷)200幅绢画
  俄国:11050件(号)日本:637件(号)
  其他还有美国、丹麦、德国、印度、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均各有收藏,流失走的几乎都是精品,如三十岁的学者伯希和不仅精通13种外语,还能说流利的汉语,有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考古学知识,他在洞窟挑了三周,通检了所有遗书,所掠文物几乎全为精华。
  
  三、研读反思
  
  师问:(展示幻灯9“研读质疑”)敦煌宝物严重流失,余秋雨指出“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么谁是敦煌的罪人呢?下面我们以模拟法庭的形式来加以探讨。(幻灯10“模拟法庭注意事项”)
  案件:敦煌文物严重流失案
  原告:本班全体同学
  被告:???
  证据:原文,适当佐以资料
  审判程序:首先由原告起诉陈辞。其次由辩护律师为被告辩护。
  【学生就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思考并发言讨论】
  生1:我要起诉清政府及官员。文中说“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重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里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可以说清政府用人不当,而致敦煌遗产大量流失。
  生2:“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想当年唐僧取经时还要倒换关文呢。二十世纪的中国却可以免了这道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国防松懈到这种程度!政府腐败,国家贫弱,外国人才敢在中国有恃无恐。
  生3:我也是起诉清政府和官员,当时的官员收过王道士的礼品,而且王道士也曾秘密上书慈禧太后,但上上下下没人理睬。金石学家叶昌炽也曾建议过要运到省城保管,结果那些官员挥霍的钱有,运祖国珍贵遗产的钱却没有。虽然到后来也有送往京城的,但结果怎样呢?沿途的官员都抽下一点,到了京城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了,确实是无知、腐败至极。
  生4:我要起诉王圆箓道士。他多次出卖敦煌珍贵文物,直接导致敦煌文物严重流失。“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是历史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是直接经手破坏并出卖敦煌文物的人,对敦煌文物的散失负有直接的责任。他愚昧无知,鼠目寸光,对祖国珍贵的文物缺乏最起码的保护意识。
  生5:我也起诉王道士,但我起诉的理由是他将文物送给了当时的那些官员,卖给外国人的都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给中国官员的却被这个拿一捆那个拿一张而遗失了。
  生6:我要起诉外国学者。我的理由是他们采用哄蒙的手段说是洋唐僧取经来了,又采用骗买的手段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只是一点随身物品就从王道士手中购买或换取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他们的行为是很不光彩的。
  生7:我要起诉学者和当时的老百姓,他们是敦煌文物流失案的犯罪嫌疑人。文中说“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他们变卖财产,愿意吃苦,冒着沙漠的危险,冒着被打被杀的危险,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那么我要质疑:当时中国的学者甚至是当时的中国人哪儿去了?据我所知,1900年发现经窟,斯坦因1907年来,伯希和1908年来,日本人1911年来,俄国人1914年来,1924年美国人还用高科技盗揭走了壁画26块,而这二十几年里,中国的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傅斯年、蔡元培、陈寅恪、胡适这些响当当的人物,却只是“闻之扼腕”。尽管这些学者后来也忍痛为敦煌文化、为学术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但我还是禁不住想责备他们。假如那些人能有着西方学者的那股子热诚,我想敦煌遗产肯定不致于流失得那么惨重。
  生8:我是官员们的辩护律师,收了他的钱,就得为他们辩护(笑声)。作为官员,他们也深知自己的责任,但我们一些有见地的官员已经尽了力,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国家的贫弱,时代的局限,政府的冷漠让我们官员也无能为力。
  生9:我为政府作减罪辩护,清政府在遗产保护方面确实没有得力的作为。但这是不得已,几千年的积贫积弱,中西方的距离恰好就在二十世纪初拉得如此大,况且国内形势大乱,清政府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时代它真的是捉襟见肘,无暇顾及文物保护呀!
  生10:我要为王道士辩护。王道士对敦煌遗产的价值并不很了解,所谓“不知者无罪”。况且我方当事人想建个道观却缺乏资金,来的又是洋唐僧,何况多次奏报,政府、官员、学者、国民无一响应,倒是王道士卖给这些同样热爱敦煌文化的外国人才得以保存。现在敦煌文物没有毁灭,我方当事人功不可没。
  【教学设计】
  有人说:“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就是教育家力图使教书成为一种艺术”。一个老师如果能以艺术的眼光和个性的思维来看待和构建教学流程,那么他将使他的教学外显成为一种艺术,并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活跃的双边互动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样,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第一就是真正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成为次要角色;第二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训练其思维。对学生来说理性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特别是高中生,尽管具备了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但其价值观还不够稳定,世界观尚不成熟,很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自己的深入探讨。在《道士塔》的教学过程中我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去做些尝试,希望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
  
  一、介绍敦煌文化,导入新课
  
  师问:(展示幻灯1、2)这幅画上衣着艳丽、舞姿轻盈的是谁?
  生答:飞天。
  师问:谁能介绍一下飞天呢?
  生答:这些飞天就是佛教壁画中凌空飞舞的神。她们色彩绚丽,飘逸神秘。
  师问:这些飞天壁画出自哪里呢?
  生答: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老师展示幻灯3“敦煌莫高窟”。)
  师问:敦煌文物经典还有什么?
  生答:彩塑和经书。
  师:(展示幻灯4“彩塑”)这些彩塑,形态各异,有的低眉浅笑,有的金刚怒目。(展示幻灯5“经书”)敦煌的经书有五万件以上,涵盖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敦煌石窟是研究我国政治、军事、科技、哲学、宗教、美术、建筑、文学、语言、书法、音乐、舞蹈、民俗、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是二十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之一。(同时展示幻灯6“敦煌价值”)
  曾有人向英国人做过调查:“如果有人以天价向你们购买莎士比亚,你愿不愿意?”所有的英国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假如有人向我们购买这些无法再生的敦煌瑰宝,而且是以极少量白银甚至只是随身携带的一点日常用品呢?当我们执拗地说“不”时,一个道士(展示幻灯7“王道士的照片”)却代我们做了令人心痛的回答。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随着余秋雨深沉的笔触来具体体会一下这段让心滴血的历史吧。
  
  二、感受史实
  
  下面就请你们用一两句话,从王圆箓与敦煌的角度概括第一、二、三部分,看它们分别介绍了哪些史实。
  生答:第一部分讲的是王道士出身农民,但他却是敦煌的住持。
  (老师展示幻灯7(一)王圆箓农民道士,把持敦煌。)
  生答:第二部分讲的是王道士做了一些事情,他把敦煌的壁画都粉成了白色,并且砸碎了那些塑雕。
  (老师展示幻灯7(二)王圆箓粉刷壁画,砸碎塑雕。)
  生答: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了敦煌藏经窟。但是王道士却相信了伯希和和斯坦因他们,很廉价就把文物出卖了。
  (老师展示幻灯7(三)王圆箓发现经窟,出卖文物。)
  老师:让我们现在来看看敦煌遗书的流失情况吧:(展示幻灯8“遗书流失”)
  中国:12000件(卷)台湾:200余件(号)
  英国:12057件(号)法国:6000多件(卷)200幅绢画
  俄国:11050件(号)日本:637件(号)
  其他还有美国、丹麦、德国、印度、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均各有收藏,流失走的几乎都是精品,如三十岁的学者伯希和不仅精通13种外语,还能说流利的汉语,有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考古学知识,他在洞窟挑了三周,通检了所有遗书,所掠文物几乎全为精华。
  
  三、研读反思
  
  师问:(展示幻灯9“研读质疑”)敦煌宝物严重流失,余秋雨指出“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么谁是敦煌的罪人呢?下面我们以模拟法庭的形式来加以探讨。(幻灯10“模拟法庭注意事项”)
  案件:敦煌文物严重流失案
  原告:本班全体同学
  被告:???
  证据:原文,适当佐以资料
  审判程序:首先由原告起诉陈辞。其次由辩护律师为被告辩护。
  【学生就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思考并发言讨论】
  生1:我要起诉清政府及官员。文中说“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重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里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可以说清政府用人不当,而致敦煌遗产大量流失。
  生2:“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想当年唐僧取经时还要倒换关文呢。二十世纪的中国却可以免了这道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国防松懈到这种程度!政府腐败,国家贫弱,外国人才敢在中国有恃无恐。
  生3:我也是起诉清政府和官员,当时的官员收过王道士的礼品,而且王道士也曾秘密上书慈禧太后,但上上下下没人理睬。金石学家叶昌炽也曾建议过要运到省城保管,结果那些官员挥霍的钱有,运祖国珍贵遗产的钱却没有。虽然到后来也有送往京城的,但结果怎样呢?沿途的官员都抽下一点,到了京城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了,确实是无知、腐败至极。
  生4:我要起诉王圆箓道士。他多次出卖敦煌珍贵文物,直接导致敦煌文物严重流失。“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是历史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是直接经手破坏并出卖敦煌文物的人,对敦煌文物的散失负有直接的责任。他愚昧无知,鼠目寸光,对祖国珍贵的文物缺乏最起码的保护意识。
  生5:我也起诉王道士,但我起诉的理由是他将文物送给了当时的那些官员,卖给外国人的都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给中国官员的却被这个拿一捆那个拿一张而遗失了。
  生6:我要起诉外国学者。我的理由是他们采用哄蒙的手段说是洋唐僧取经来了,又采用骗买的手段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只是一点随身物品就从王道士手中购买或换取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他们的行为是很不光彩的。
  生7:我要起诉学者和当时的老百姓,他们是敦煌文物流失案的犯罪嫌疑人。文中说“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他们变卖财产,愿意吃苦,冒着沙漠的危险,冒着被打被杀的危险,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那么我要质疑:当时中国的学者甚至是当时的中国人哪儿去了?据我所知,1900年发现经窟,斯坦因1907年来,伯希和1908年来,日本人1911年来,俄国人1914年来,1924年美国人还用高科技盗揭走了壁画26块,而这二十几年里,中国的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傅斯年、蔡元培、陈寅恪、胡适这些响当当的人物,却只是“闻之扼腕”。尽管这些学者后来也忍痛为敦煌文化、为学术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但我还是禁不住想责备他们。假如那些人能有着西方学者的那股子热诚,我想敦煌遗产肯定不致于流失得那么惨重。
  生8:我是官员们的辩护律师,收了他的钱,就得为他们辩护(笑声)。作为官员,他们也深知自己的责任,但我们一些有见地的官员已经尽了力,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国家的贫弱,时代的局限,政府的冷漠让我们官员也无能为力。
  生9:我为政府作减罪辩护,清政府在遗产保护方面确实没有得力的作为。但这是不得已,几千年的积贫积弱,中西方的距离恰好就在二十世纪初拉得如此大,况且国内形势大乱,清政府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时代它真的是捉襟见肘,无暇顾及文物保护呀!
  生10:我要为王道士辩护。王道士对敦煌遗产的价值并不很了解,所谓“不知者无罪”。况且我方当事人想建个道观却缺乏资金,来的又是洋唐僧,何况多次奏报,政府、官员、学者、国民无一响应,倒是王道士卖给这些同样热爱敦煌文化的外国人才得以保存。现在敦煌文物没有毁灭,我方当事人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