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5期 ID: 356476

[ 何显山 文选 ]   

博观约

◇ 何显山

  一、积累写作材料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来说,人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学认为要输出信息必先输入信息。写作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浸透着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是一种输出信息的心理活动,也必然要先输入信息,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正是输入信息的过程。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是写作的必然环节之一,“写作基本过程按照写作活动的一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即积累、构思、行文、修改”①,对于写文章有两方面意义。
  (一)写作的触发点。
  固然高中生写作的常态是按要求作文,但主动地触发总比被动地完成要好。即使是考场作文,也可以从平时的写作材料积累中得到启发、触动,何况平时高中生大量的日记、随笔都应是一种写作诉求的自然流露。写作的本质就是作者主观内心的表达方式之一。生活作为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作者胡万春谈《骨肉》的创作体验时说:“我坐下来,脑子里的思潮如汹涌的海浪,冲击着我,……我觉得要说的话多得不得了,真恨不得一下子都倾倒似地倒在纸上。”可见,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有了激情,有了一定的材料积累,才能有表达的欲望,作文才能一吐为快,才是好作文。所以刘芳扬说:“写作教学要解决的似乎是如何写,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写什么是如何写的灵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过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体现,从‘写什么’角度去解决‘如何写’才是抓住了要害。”②而池莉在其《创作的激情》一文中谈到写作体会时说得更深刻:“我的创作原动力从哪里来?我想,它绝大部分从我自己的生命中来。……换句话说,不是从人类社会已经规整、梳理的、逻辑的和理论的地面来认识这个社会,而是从这幢建筑的最底层——地表之下,那最原始最毛糙最真实的生命发端处体会和领教这个社会。这种亲身体会和领教对于个人来说,虽然充满辛酸与苦涩,同时却也充满了文学的因素和写作的动力。”③因此可以说,积累越多,尤其是经历和积累的原始性材料越多,就越有创作的热望,这也是写作的前提。
  现在高中生的作文之所以多为文造情,多无病呻吟,多假、大、空,实质上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经历和积累太少,写作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上针对性地要求得很明确,“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也强调考生的作文应“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要达到这些能力要求,都离不开积累写作材料这个写作的最根本的触发点。
  (二)文章主题的支撑点。
  一篇文章由主题、材料、体裁、结构、文采等多方面结合而成。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而支撑起文章灵魂的实质性内容是文章的材料,因此写作材料的多寡优劣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学生写作文困不困难,爱不爱写作文,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写好一篇作文的材料。就像盖房子一样,房子的式样重要,但没有盖房子必须的材料——砖、水泥、钢筋、木材……是无论如何盖不出房子的。作文亦然,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语言材料、生活材料、情感材料,才能写出一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文章来。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高考考试大纲中作文评分标准要求考生作文“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材料新鲜”。积累写作材料就是在积聚支撑文章大厦的梁柱。
  
  二、指导高中生积累写作材料的教学策略
  
  我们现在有种类繁多的作文指导书,甚至有的指导书还为高中生整理好了各种写作备用的事理材料。但我们知道,积累写作材料远非如此简单,尤其处在高考压力下,高中生积累写作材料的方法途径更是有其特殊性。所以要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学习中真正为作文尽量有效积累材料,则要有立足于高中生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写作的材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直接经历体验,二是通过媒介间接获得。高中生以间接知识学习为主,时间很紧,亲自实践感悟的机会不多。因此高中生获取写作材料是以间接途径为主,直接途径为辅。
  (一)指导高中生从直接途径获取写作材料的教学策略。
  高中生因紧张的学习而无多少时间去体验生活。但学习本身的经历体验及学生校园生活就是直接感悟的对象,何况校园外的亲朋之间的联系及社会联系,虽然少,但也是高中生成长的必然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可成为高中生笔下具有个性色彩和真情实意的写作材料。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教学策略。
  策略一:培养善于观察、体悟的心理品质。
  虽然高中生的时间很紧,但仍可以很好地感受周围的世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敏感期,对各种事物都抱有好奇心,他(她)们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既有敏感的感性观察,又会进行一定深度、广度的理性分析,这是社会化的一种表现。高中生除学习外的生活也许是平凡的,但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擦亮眼睛,用心寻找平凡的美好,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只有把高中生尽量放于一个原生态的生活之中,才有可能培养他(她)们健康心灵。“只有在遭遇中才能突破不受约束的范围。只有在遭遇中才会产生那种无条件的、在所有要求中抓住重点的、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情形。什么地方发生遭遇,整个精彩世界的关系就会立即发生变化。”④
  教师一方面应多创造一些健康有益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如运动会、辩论赛、学习帮扶、家长会等。另一方面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去指导学生如何细致、全面地观察,如何具有深度和广度地感悟。
  策略二:培养学生记日记和写随笔的习惯。
  光体验不记录下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及时地描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才能抓住灵感而不流逝,材料才能鲜活、真实;也只有通过写才能使感性的东西和零乱不成熟的理性分析条理化、清晰化,写作与思维是相互促进的,同时,只有及时地记录下经历,转换和改变记忆的方式才能减轻积聚的负担,记录下的信息,历时性更强。
  就高中生而言,写日记和随笔是最好的记录生活、积累材料的方式。日记把每天学习、生活、校外活动等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记下来,既有客观真相,又有主体的关照,具体鲜明,印象深刻,写作利用率是很高的。随笔可以就生活学习中体验到的某些较有价值和触动性的材料进行挖掘和文章化,其材料真实,形式自由,可零可整,可短可长。写日记和随笔的时间一长,里面琳琅满目,内容目不暇接,实在是非常有益的事。
  现实中许多高中生入学前并无写日记和随笔的习惯,因此老师一方面应向学生阐明记日记和写随笔的意义,另一方面应教学生一些基本写法,如记叙、抒情、议论的技法,更重要的是督促、检查,并留一定的时间出来给学生写作,这样才不致于增加学生负担而流于形式。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我们每天下午安排半个小时课堂时间给学生专心写日记、随笔,并印发统一的日记本和生活随笔记录簿。在老师督促下,学生由开始不愿写就走向因有成效而乐意写,并逐渐养成习惯,这样就不会因无实施措施,而被其他学习任务挤压导致写作流产。也有的学校与“一日反思”活动中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日记和随笔既有积累写作材料的价值,也有记录成长轨迹的意义。
  生活的某方面记一点材料,写一点感悟就等于打开了一扇写作之窗,当窗户开得足够多时,你就能看清写作的真面目了,考场作文这时就只是平时写作的一种延伸和展示,这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上了考场只有假、大、空,言之无物,无真性情的写作窘况。考场作文的主题范围也必定被包容在你的平时写作之中。何况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就是让每个考生都有话说,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也越来越注重考生表述自己的个性体验。
  一、积累写作材料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来说,人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学认为要输出信息必先输入信息。写作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浸透着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是一种输出信息的心理活动,也必然要先输入信息,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正是输入信息的过程。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是写作的必然环节之一,“写作基本过程按照写作活动的一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即积累、构思、行文、修改”①,对于写文章有两方面意义。
  (一)写作的触发点。
  固然高中生写作的常态是按要求作文,但主动地触发总比被动地完成要好。即使是考场作文,也可以从平时的写作材料积累中得到启发、触动,何况平时高中生大量的日记、随笔都应是一种写作诉求的自然流露。写作的本质就是作者主观内心的表达方式之一。生活作为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作者胡万春谈《骨肉》的创作体验时说:“我坐下来,脑子里的思潮如汹涌的海浪,冲击着我,……我觉得要说的话多得不得了,真恨不得一下子都倾倒似地倒在纸上。”可见,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有了激情,有了一定的材料积累,才能有表达的欲望,作文才能一吐为快,才是好作文。所以刘芳扬说:“写作教学要解决的似乎是如何写,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写什么是如何写的灵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过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体现,从‘写什么’角度去解决‘如何写’才是抓住了要害。”②而池莉在其《创作的激情》一文中谈到写作体会时说得更深刻:“我的创作原动力从哪里来?我想,它绝大部分从我自己的生命中来。……换句话说,不是从人类社会已经规整、梳理的、逻辑的和理论的地面来认识这个社会,而是从这幢建筑的最底层——地表之下,那最原始最毛糙最真实的生命发端处体会和领教这个社会。这种亲身体会和领教对于个人来说,虽然充满辛酸与苦涩,同时却也充满了文学的因素和写作的动力。”③因此可以说,积累越多,尤其是经历和积累的原始性材料越多,就越有创作的热望,这也是写作的前提。
  现在高中生的作文之所以多为文造情,多无病呻吟,多假、大、空,实质上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经历和积累太少,写作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上针对性地要求得很明确,“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也强调考生的作文应“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要达到这些能力要求,都离不开积累写作材料这个写作的最根本的触发点。
  (二)文章主题的支撑点。
  一篇文章由主题、材料、体裁、结构、文采等多方面结合而成。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而支撑起文章灵魂的实质性内容是文章的材料,因此写作材料的多寡优劣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学生写作文困不困难,爱不爱写作文,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写好一篇作文的材料。就像盖房子一样,房子的式样重要,但没有盖房子必须的材料——砖、水泥、钢筋、木材……是无论如何盖不出房子的。作文亦然,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语言材料、生活材料、情感材料,才能写出一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文章来。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高考考试大纲中作文评分标准要求考生作文“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材料新鲜”。积累写作材料就是在积聚支撑文章大厦的梁柱。
  
  二、指导高中生积累写作材料的教学策略
  
  我们现在有种类繁多的作文指导书,甚至有的指导书还为高中生整理好了各种写作备用的事理材料。但我们知道,积累写作材料远非如此简单,尤其处在高考压力下,高中生积累写作材料的方法途径更是有其特殊性。所以要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学习中真正为作文尽量有效积累材料,则要有立足于高中生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写作的材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直接经历体验,二是通过媒介间接获得。高中生以间接知识学习为主,时间很紧,亲自实践感悟的机会不多。因此高中生获取写作材料是以间接途径为主,直接途径为辅。
  (一)指导高中生从直接途径获取写作材料的教学策略。
  高中生因紧张的学习而无多少时间去体验生活。但学习本身的经历体验及学生校园生活就是直接感悟的对象,何况校园外的亲朋之间的联系及社会联系,虽然少,但也是高中生成长的必然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可成为高中生笔下具有个性色彩和真情实意的写作材料。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教学策略。
  策略一:培养善于观察、体悟的心理品质。
  虽然高中生的时间很紧,但仍可以很好地感受周围的世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敏感期,对各种事物都抱有好奇心,他(她)们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既有敏感的感性观察,又会进行一定深度、广度的理性分析,这是社会化的一种表现。高中生除学习外的生活也许是平凡的,但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擦亮眼睛,用心寻找平凡的美好,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只有把高中生尽量放于一个原生态的生活之中,才有可能培养他(她)们健康心灵。“只有在遭遇中才能突破不受约束的范围。只有在遭遇中才会产生那种无条件的、在所有要求中抓住重点的、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情形。什么地方发生遭遇,整个精彩世界的关系就会立即发生变化。”④
  教师一方面应多创造一些健康有益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如运动会、辩论赛、学习帮扶、家长会等。另一方面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去指导学生如何细致、全面地观察,如何具有深度和广度地感悟。
  策略二:培养学生记日记和写随笔的习惯。
  光体验不记录下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及时地描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才能抓住灵感而不流逝,材料才能鲜活、真实;也只有通过写才能使感性的东西和零乱不成熟的理性分析条理化、清晰化,写作与思维是相互促进的,同时,只有及时地记录下经历,转换和改变记忆的方式才能减轻积聚的负担,记录下的信息,历时性更强。
  就高中生而言,写日记和随笔是最好的记录生活、积累材料的方式。日记把每天学习、生活、校外活动等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记下来,既有客观真相,又有主体的关照,具体鲜明,印象深刻,写作利用率是很高的。随笔可以就生活学习中体验到的某些较有价值和触动性的材料进行挖掘和文章化,其材料真实,形式自由,可零可整,可短可长。写日记和随笔的时间一长,里面琳琅满目,内容目不暇接,实在是非常有益的事。
  现实中许多高中生入学前并无写日记和随笔的习惯,因此老师一方面应向学生阐明记日记和写随笔的意义,另一方面应教学生一些基本写法,如记叙、抒情、议论的技法,更重要的是督促、检查,并留一定的时间出来给学生写作,这样才不致于增加学生负担而流于形式。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我们每天下午安排半个小时课堂时间给学生专心写日记、随笔,并印发统一的日记本和生活随笔记录簿。在老师督促下,学生由开始不愿写就走向因有成效而乐意写,并逐渐养成习惯,这样就不会因无实施措施,而被其他学习任务挤压导致写作流产。也有的学校与“一日反思”活动中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日记和随笔既有积累写作材料的价值,也有记录成长轨迹的意义。
  生活的某方面记一点材料,写一点感悟就等于打开了一扇写作之窗,当窗户开得足够多时,你就能看清写作的真面目了,考场作文这时就只是平时写作的一种延伸和展示,这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上了考场只有假、大、空,言之无物,无真性情的写作窘况。考场作文的主题范围也必定被包容在你的平时写作之中。何况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就是让每个考生都有话说,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也越来越注重考生表述自己的个性体验。
  一、积累写作材料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来说,人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学认为要输出信息必先输入信息。写作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浸透着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是一种输出信息的心理活动,也必然要先输入信息,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正是输入信息的过程。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是写作的必然环节之一,“写作基本过程按照写作活动的一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即积累、构思、行文、修改”①,对于写文章有两方面意义。
  (一)写作的触发点。
  固然高中生写作的常态是按要求作文,但主动地触发总比被动地完成要好。即使是考场作文,也可以从平时的写作材料积累中得到启发、触动,何况平时高中生大量的日记、随笔都应是一种写作诉求的自然流露。写作的本质就是作者主观内心的表达方式之一。生活作为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作者胡万春谈《骨肉》的创作体验时说:“我坐下来,脑子里的思潮如汹涌的海浪,冲击着我,……我觉得要说的话多得不得了,真恨不得一下子都倾倒似地倒在纸上。”可见,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有了激情,有了一定的材料积累,才能有表达的欲望,作文才能一吐为快,才是好作文。所以刘芳扬说:“写作教学要解决的似乎是如何写,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写什么是如何写的灵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过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体现,从‘写什么’角度去解决‘如何写’才是抓住了要害。”②而池莉在其《创作的激情》一文中谈到写作体会时说得更深刻:“我的创作原动力从哪里来?我想,它绝大部分从我自己的生命中来。……换句话说,不是从人类社会已经规整、梳理的、逻辑的和理论的地面来认识这个社会,而是从这幢建筑的最底层——地表之下,那最原始最毛糙最真实的生命发端处体会和领教这个社会。这种亲身体会和领教对于个人来说,虽然充满辛酸与苦涩,同时却也充满了文学的因素和写作的动力。”③因此可以说,积累越多,尤其是经历和积累的原始性材料越多,就越有创作的热望,这也是写作的前提。
  现在高中生的作文之所以多为文造情,多无病呻吟,多假、大、空,实质上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经历和积累太少,写作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上针对性地要求得很明确,“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也强调考生的作文应“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要达到这些能力要求,都离不开积累写作材料这个写作的最根本的触发点。
  (二)文章主题的支撑点。
  一篇文章由主题、材料、体裁、结构、文采等多方面结合而成。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而支撑起文章灵魂的实质性内容是文章的材料,因此写作材料的多寡优劣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学生写作文困不困难,爱不爱写作文,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写好一篇作文的材料。就像盖房子一样,房子的式样重要,但没有盖房子必须的材料——砖、水泥、钢筋、木材……是无论如何盖不出房子的。作文亦然,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语言材料、生活材料、情感材料,才能写出一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文章来。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高考考试大纲中作文评分标准要求考生作文“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材料新鲜”。积累写作材料就是在积聚支撑文章大厦的梁柱。
  
  二、指导高中生积累写作材料的教学策略
  
  我们现在有种类繁多的作文指导书,甚至有的指导书还为高中生整理好了各种写作备用的事理材料。但我们知道,积累写作材料远非如此简单,尤其处在高考压力下,高中生积累写作材料的方法途径更是有其特殊性。所以要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学习中真正为作文尽量有效积累材料,则要有立足于高中生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写作的材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直接经历体验,二是通过媒介间接获得。高中生以间接知识学习为主,时间很紧,亲自实践感悟的机会不多。因此高中生获取写作材料是以间接途径为主,直接途径为辅。
  (一)指导高中生从直接途径获取写作材料的教学策略。
  高中生因紧张的学习而无多少时间去体验生活。但学习本身的经历体验及学生校园生活就是直接感悟的对象,何况校园外的亲朋之间的联系及社会联系,虽然少,但也是高中生成长的必然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可成为高中生笔下具有个性色彩和真情实意的写作材料。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教学策略。
  策略一:培养善于观察、体悟的心理品质。
  虽然高中生的时间很紧,但仍可以很好地感受周围的世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敏感期,对各种事物都抱有好奇心,他(她)们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既有敏感的感性观察,又会进行一定深度、广度的理性分析,这是社会化的一种表现。高中生除学习外的生活也许是平凡的,但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擦亮眼睛,用心寻找平凡的美好,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只有把高中生尽量放于一个原生态的生活之中,才有可能培养他(她)们健康心灵。“只有在遭遇中才能突破不受约束的范围。只有在遭遇中才会产生那种无条件的、在所有要求中抓住重点的、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情形。什么地方发生遭遇,整个精彩世界的关系就会立即发生变化。”④
  教师一方面应多创造一些健康有益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如运动会、辩论赛、学习帮扶、家长会等。另一方面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去指导学生如何细致、全面地观察,如何具有深度和广度地感悟。
  策略二:培养学生记日记和写随笔的习惯。
  光体验不记录下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及时地描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才能抓住灵感而不流逝,材料才能鲜活、真实;也只有通过写才能使感性的东西和零乱不成熟的理性分析条理化、清晰化,写作与思维是相互促进的,同时,只有及时地记录下经历,转换和改变记忆的方式才能减轻积聚的负担,记录下的信息,历时性更强。
  就高中生而言,写日记和随笔是最好的记录生活、积累材料的方式。日记把每天学习、生活、校外活动等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记下来,既有客观真相,又有主体的关照,具体鲜明,印象深刻,写作利用率是很高的。随笔可以就生活学习中体验到的某些较有价值和触动性的材料进行挖掘和文章化,其材料真实,形式自由,可零可整,可短可长。写日记和随笔的时间一长,里面琳琅满目,内容目不暇接,实在是非常有益的事。
  现实中许多高中生入学前并无写日记和随笔的习惯,因此老师一方面应向学生阐明记日记和写随笔的意义,另一方面应教学生一些基本写法,如记叙、抒情、议论的技法,更重要的是督促、检查,并留一定的时间出来给学生写作,这样才不致于增加学生负担而流于形式。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我们每天下午安排半个小时课堂时间给学生专心写日记、随笔,并印发统一的日记本和生活随笔记录簿。在老师督促下,学生由开始不愿写就走向因有成效而乐意写,并逐渐养成习惯,这样就不会因无实施措施,而被其他学习任务挤压导致写作流产。也有的学校与“一日反思”活动中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日记和随笔既有积累写作材料的价值,也有记录成长轨迹的意义。
  生活的某方面记一点材料,写一点感悟就等于打开了一扇写作之窗,当窗户开得足够多时,你就能看清写作的真面目了,考场作文这时就只是平时写作的一种延伸和展示,这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上了考场只有假、大、空,言之无物,无真性情的写作窘况。考场作文的主题范围也必定被包容在你的平时写作之中。何况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就是让每个考生都有话说,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也越来越注重考生表述自己的个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