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性质、对象、使命有很大差别,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中文专业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大学中文系的教育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学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母语教育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部分高中生没有升入高校,学校母语教育即到此结束,高中语文教育应为他们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练就自学母语的能力。对于升入高校中文系的学生,高中语文教育应能使得他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而不是回忆起高中语文教育觉得是一场“强化应试训练的噩梦”;升入高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由高中语文教育得到良好的基础,从而深爱母语,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继续提升自己的母语素养。
目前,学界对高中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体性注意得不够,细致的、个案的研究不多。本文认为,从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特别是从大、中学语文教育衔接的角度,着眼于国民母语的终身教育,从全局视野来考虑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评价系统,很有必要。
一、比较教材编辑体例
1.大学语文教材编辑体例:以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为例。
一般以文学史为纲,选编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的作品,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基本能反映出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每个单元的课文按时代顺序编排,附编的作品按专题(如爱国、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悼亡等)跨时代编排,纵横交错。每个小单元以若干代表作家为重点,选择三五篇代表作品作为精讲内容,由重点作家推广至或题材相同、或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家群。书后附有“中小学已学篇目”,帮助学生构建文学史的“知识树”。教材附有各作家、流派的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全书学术视野开阔。各单元还附有“集评”、“汇评”,辑录历代名家的精辟评语,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每单元附有参考书目,且全书附有总参考书目。《教学参考资料》中还附有补充参考文献,包括一些重要的论文目录。除教材外,辅助用书有《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大学语文阅读文选》《大学语文音像教材》等。
2.中学语文教材编辑体例:以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已关注到大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问题。本文比较的两部影响颇大的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材,丁帆教授均是主编。丁帆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主编过多部大学语文教材,还参加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长期关注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另一位主编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资深语文特级教师杨九俊,在中学语文教学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有丰硕的成果。可以推想,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与大学语文教材有一定的衔接性,编辑思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部教材的编写体系。
必修教材按照“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组成五个模块,即必修1—5册教科书。教材按照“模块+专题+板块”的形式组合,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共100多篇课文。
专题以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来命名,如“向青春举杯”;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下设导语,概括本专题要旨及学习目标。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构成,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个小模块,同时各个板块之间又有递进、拓展关系。板块后面有“积累与应用”栏目,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为体现课改精神,教材开宗明义在必修一的扉页就将课型分为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文本研习三种,要求教师按照这三种形式来安排自己的教学。
选修课程分为六大系列16门课程。涉及大学中文系主干课程的大部分领域。(本文第三部分详加论述,兹不赘述。)除教科书外,还有配套的《读本》、《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与评价》(学生练习用书),以及由著名课程教学专家王荣生主编的《教学设计》等辅助用书。
3.从编辑体例的异同反观中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完整地建构起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点上,中学教育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教材一般采取按文体组元和按主题组元等形式。为什么中学语文教材不从文学史的角度组元呢?我想借用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来说明,王荣生教授指出,一本特定的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可能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让学生掌握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文章学习语文技能。何况,语文的外延并不等于文学,所以,单一的文学史线索不足以囊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
尽管如此,仍有必要让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学史观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都应重视的共识下,为学生进一步发展考虑,使其知识结构条理化,能以全方位视野观照学科内容,建立“史”的参照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和评判文章、文学和文化现象。这也应是母语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因此,从大中学语文教育衔接的角度反观中学语文教育,中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学史的观念,在学完教材归纳整合时,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否则,课文仅仅是一些零碎的语料。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另一区别是前者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作品,将学术界对它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同意见都告诉学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注释”、“赏析”,使课文变得浅显易懂,同时又以“总论”、“集评”、“汇评”、“真伪考”、“作品综述”、“研究综述”等内容,提高教材的学术品位。中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虽然也提倡质疑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中学师生掌握的学术资源有限,因此更多地是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尽管如此,中学语文教学也不能只停在“留声机”的水平,播报一些早与时代与学术脱节的陈旧知识和错误观念。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得更为开阔一些,就会发现,新的高中语文教材,特别是选修教材,已经尝试着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更是将经典作品的“集评”、“汇评”收入其间,这跟大学语文教材已没有太大区别,这是值得注意的好现象。我们从衔接的角度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会发现,凡是关注经典作品的经典评价,同时又了解一些学术前沿观点的教师,他的教学总能更多地迸发生机,他的学生进了高校可能就较少被高校教师这样批评:“你们中学都干什么去了”,“你们的语文知识和文学观念基本是错误的”。
二、比较检测评价体系
课程内容的实施,一方面要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监控;另一方面要根据测试评价,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可以说,一份具有信度和效度的高质量试卷,基本上能反映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检测试题,探讨各自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追求。
1.大学语文教材的检测体系。
大学语文的检测内容主要有:
(1)文学史知识:文体知识、流派知识、文学现象、艺术修辞术语等等;重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及文学原因;重要的学术争鸣攻辩双方的主要观点。
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性质、对象、使命有很大差别,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中文专业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大学中文系的教育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学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母语教育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部分高中生没有升入高校,学校母语教育即到此结束,高中语文教育应为他们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练就自学母语的能力。对于升入高校中文系的学生,高中语文教育应能使得他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而不是回忆起高中语文教育觉得是一场“强化应试训练的噩梦”;升入高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由高中语文教育得到良好的基础,从而深爱母语,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继续提升自己的母语素养。
目前,学界对高中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体性注意得不够,细致的、个案的研究不多。本文认为,从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特别是从大、中学语文教育衔接的角度,着眼于国民母语的终身教育,从全局视野来考虑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评价系统,很有必要。
一、比较教材编辑体例
1.大学语文教材编辑体例:以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为例。
一般以文学史为纲,选编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的作品,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基本能反映出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每个单元的课文按时代顺序编排,附编的作品按专题(如爱国、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悼亡等)跨时代编排,纵横交错。每个小单元以若干代表作家为重点,选择三五篇代表作品作为精讲内容,由重点作家推广至或题材相同、或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家群。书后附有“中小学已学篇目”,帮助学生构建文学史的“知识树”。教材附有各作家、流派的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全书学术视野开阔。各单元还附有“集评”、“汇评”,辑录历代名家的精辟评语,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每单元附有参考书目,且全书附有总参考书目。《教学参考资料》中还附有补充参考文献,包括一些重要的论文目录。除教材外,辅助用书有《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大学语文阅读文选》《大学语文音像教材》等。
2.中学语文教材编辑体例:以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已关注到大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问题。本文比较的两部影响颇大的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材,丁帆教授均是主编。丁帆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主编过多部大学语文教材,还参加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长期关注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另一位主编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资深语文特级教师杨九俊,在中学语文教学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有丰硕的成果。可以推想,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与大学语文教材有一定的衔接性,编辑思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部教材的编写体系。
必修教材按照“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组成五个模块,即必修1—5册教科书。教材按照“模块+专题+板块”的形式组合,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共100多篇课文。
专题以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来命名,如“向青春举杯”;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下设导语,概括本专题要旨及学习目标。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构成,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个小模块,同时各个板块之间又有递进、拓展关系。板块后面有“积累与应用”栏目,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为体现课改精神,教材开宗明义在必修一的扉页就将课型分为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文本研习三种,要求教师按照这三种形式来安排自己的教学。
选修课程分为六大系列16门课程。涉及大学中文系主干课程的大部分领域。(本文第三部分详加论述,兹不赘述。)除教科书外,还有配套的《读本》、《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与评价》(学生练习用书),以及由著名课程教学专家王荣生主编的《教学设计》等辅助用书。
3.从编辑体例的异同反观中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完整地建构起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点上,中学教育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教材一般采取按文体组元和按主题组元等形式。为什么中学语文教材不从文学史的角度组元呢?我想借用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来说明,王荣生教授指出,一本特定的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可能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让学生掌握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文章学习语文技能。何况,语文的外延并不等于文学,所以,单一的文学史线索不足以囊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
尽管如此,仍有必要让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学史观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都应重视的共识下,为学生进一步发展考虑,使其知识结构条理化,能以全方位视野观照学科内容,建立“史”的参照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和评判文章、文学和文化现象。这也应是母语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因此,从大中学语文教育衔接的角度反观中学语文教育,中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学史的观念,在学完教材归纳整合时,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否则,课文仅仅是一些零碎的语料。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另一区别是前者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作品,将学术界对它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同意见都告诉学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注释”、“赏析”,使课文变得浅显易懂,同时又以“总论”、“集评”、“汇评”、“真伪考”、“作品综述”、“研究综述”等内容,提高教材的学术品位。中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虽然也提倡质疑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中学师生掌握的学术资源有限,因此更多地是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尽管如此,中学语文教学也不能只停在“留声机”的水平,播报一些早与时代与学术脱节的陈旧知识和错误观念。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得更为开阔一些,就会发现,新的高中语文教材,特别是选修教材,已经尝试着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更是将经典作品的“集评”、“汇评”收入其间,这跟大学语文教材已没有太大区别,这是值得注意的好现象。我们从衔接的角度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会发现,凡是关注经典作品的经典评价,同时又了解一些学术前沿观点的教师,他的教学总能更多地迸发生机,他的学生进了高校可能就较少被高校教师这样批评:“你们中学都干什么去了”,“你们的语文知识和文学观念基本是错误的”。
二、比较检测评价体系
课程内容的实施,一方面要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监控;另一方面要根据测试评价,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可以说,一份具有信度和效度的高质量试卷,基本上能反映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检测试题,探讨各自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追求。
1.大学语文教材的检测体系。
大学语文的检测内容主要有:
(1)文学史知识:文体知识、流派知识、文学现象、艺术修辞术语等等;重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及文学原因;重要的学术争鸣攻辩双方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