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第1期 ID: 354670

[ 谭思棪 文选 ]   

古文教学应纠正两种偏向

◇ 谭思棪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髓和灵魂的载体,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以及对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但文言文因本身年代久远,学生阅读有语言障碍,加之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的内容主要以理解词义和句子的翻译为主,不经意中忽略了文言文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
  我们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常常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是重言轻文,教师逐字逐句串讲课文,课堂上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还有一种现象是重文轻言,教师重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文言文知识的支撑导致学习困难。这两种现象结果都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产生。虽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文言文既要有“言”又要有“文”,但在处理两者关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僵化现象,简单地“言”加“文”。要么是先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在翻译结束后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要么是教师先将本文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并读背课文。虽然看起来都有“文”与“言”的学习,但这个“文”是强加到“言”上去的,而不是通过对“言”的咀嚼、品味来探求获得文本的意蕴,从而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言”和“文”不能有机结合的症结何在?笔者以为主要源于平日教学中对“言”与“文”的理解不到位。文言文中的“言”是指言语的形式,包括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等。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一点古代汉语的语法,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注重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文言文教学中“文”的内涵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文言文之所以值得咀嚼是因为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趣味等的载体。如果我们仅仅抓住一个“言”,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是舍本逐末,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我们要重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领会文的精髓,让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像《观潮》就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文章以精练的笔墨,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人之多,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仅可以学到言,我们还可以学到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我们还要传承文化,例如“既望”,这里“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这是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就是一种文化。语文学习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只有准确理解了“文”与“言”的内涵,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实现文言文的价值。
  如何将“言”和“文”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文”“言”并举呢?
  首先,教师要立足文本并对文本进行准确解读。解读中要充分尊重作者文本,做到在充分了解写作时代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不让文本的当时性与学生的现代性产生冲突。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如果学生不了解范仲淹写本文的目的是对被贬好友滕子京的委婉规劝,以及用自己的乐观精神和济世情怀来感染好友这一写作目的,就不能理解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却为何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只有在尊重作者创作意图基础上的个性解读才是有效解读。要做到深度理解文章内涵,我们不仅要尊重作者文本还要尊重编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承载着教材编写者对落实课程标准的思考,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外化,是师生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材料。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尊重编者意图,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阅读价值,更要关注到文本的课程价值。如《木兰诗》一文编者将其放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知木兰的女儿情,更要引导学生感受木兰的英雄气,从而让学生学习木兰那种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
  其次,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博观才能约取,厚积方能薄发。中国传统读书历来强调“通经必先识字”,十分重视积累文言字词对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作用。但读懂一篇文言文不仅要积累必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字词句进行积累,还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还可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文章主题的理解。例如,在2011年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宜昌的景书芳老师执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学生就说秦王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景老师立即明白可能是由于学生对“跪”的含义的错误理解而导致,接着就给学生讲“跪”的造字法以及它的真正含义,并当堂演示“长跪”的姿态,学生立即就明白了“长跪”有表示恭敬、庄重的意思。通过对“长跪”的文化知识的了解很容易就理解了唐雎的视死如归、从容不迫,以及秦王的前倨后恭,通过“言”的积累从而提高了学习“文”的效率。但积累不能脱离具体文本进行孤立的字词训练,要让学生阅读文章,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进行积累。
  要真正做到“文”“言”并举还必须要重视朗读。朗读是把由文字书写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文言文与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相差甚远,不易理解,要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古人的情怀,走近它的第一步就是朗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都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时可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录音,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等,都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形式。朗读要按照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并将朗读贯穿于文言文学习的每个环节之中。读时还务必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深入文意之中,这样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避免机械式朗读,达到通过朗读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提出较高的朗读要求,体会言中的韵味情致,言中传达的作者的喜怒哀乐与真情实感等,使其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例如在教《岳阳楼记》一文时,如果老师能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诵读,就更能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如引导学生体会“得无异乎”一句虽然本句的中心词是“异”,但作者却在前面加上副词“得无”,缓和语气,后面一个“乎”字感叹,表示情本如此的意味,全句又用反问语气肯定“异”的意思,在朗读时读出坚定态度中的缓和语气。在读“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一句时读出平和中正。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一往情深,委婉致意。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对范仲淹的博大胸襟以及高尚的情怀领略一二,并让作者的精神滋养自己的心灵,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时要真正做到“文”“言”并举,不仅要让学生积累并理解文言词语、学习古汉语语法、培养文言语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文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咀嚼,学习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进而探索文本的意蕴,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进行生命情感体验并获得精神启迪。让他们通过言的学习走近文章、了解文学和文化,再带着从文的学习中获得的睿智思考与人文精神,走出文章,走进今天的生活和时代。
  谭思棪,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秭归。责任编校:左晓光

古文教学应纠正两种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