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第1期 ID: 354660

  

《记承天寺夜游》意脉品析与教学

◇ 徐德湖 潘日堂

  钱理群先生曾批评过一种分析作品的线性思维模式:“时代的苦闷——作家必定时时、处处陷入单一的绝对苦闷中——他写出的每一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的苦闷感。”(钱理群《名作重读》第23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与此相类,《记承天寺夜游》是贬谪之作,就一定少不了要读出抑郁、悲凉的心境。(尽管并不否认作者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情感表达。)前人多有此述,人教版、苏教版初中教参也都有这样的解读,很多教师当然也都是这样教的。依据大致为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在其它诗文中曾表达过被贬谪的悲凉;课文叙事中也蕴含着孤独、寂寞,文末自称“闲人”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如何就这一经典之作,再读出点新意,教出点新意,本文试图立足文本,从意脉品析入手,努力做一点探索。解读作品的根本,是对其深层结构的深入分析。凭借作品外在因素得出的理解,必须与作品自身的深层结构的蕴含相一致,相融洽,相印证,否则都不能作为“这一篇”解读结论的充分依据。所以,要确切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情感意蕴,就必须深入课文的言语内核,品析其潜在的意脉流转,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才能解读作者的心灵奥秘。
  课文写了一个极短暂的生活片段,仅84个字,而开篇交代时间就用了10个字,包括年份、时令、日期、时辰。如此一本正经,郑重其事,是值得玩味的。“元丰六年”,暗示了贬谪黄州已4年之背景。“十月”,时值初冬,当有寒意,可反衬夜游之兴致。“十二日”,可推知“月色入户”,当为入夜不久;月也既非望月,更非中秋月,可反衬夜游特别的审美体验。“夜”,应题。这些为下文叙夜游之因,绘夜游之景,抒夜游之感,做好了多方面的铺垫。
  “夜,解衣欲睡”,是全文意脉的起点。入夜不久即眠,本也正常;但对贬谪者来说,没有了送往迎来,就显得清闲,甚至有些无聊。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入户”,乃平常现象,何况既非望日,更非中秋,为何起行,而且是“欣然”的?看来作者并无睡意,只是闲无聊赖。由此就可体会到了作者“解衣欲睡”的孤独与寂寞。所以,可能觉得“月色入户”,如访而至,油然欣喜,而起行赏月,情绪由低落转而高兴。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包含心理纠结,即渴望“与乐者”,却偏偏“无与乐者”。可见贬官于此,门庭冷落。虽有赏月之情,却又生落寞之感。 一个“寻”字,也很有意味。张怀民是作者志趣相投的朋友,亦被贬谪黄州,暂寓承天寺。曾在黄州建亭,苏轼名之“快哉亭”。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称其“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可见其旷达的胸怀、随遇而安的品格。而作者不是去“请”、“邀”,而是去“寻”,能不能寻着,也就说不定。由此,作者的落寞得到了更深的表达。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为赏景做过渡,并暗示了立足点。“亦未”,渗透欣喜之情,因怀民似乎心有灵犀。(直称)“怀民”、“相与”,都显得亲切、友好。“步”,散步,显得闲适、自在。此刻的心情,又转为轻松、愉快。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的景物描写,是确切理解课文情感主旨的关键所在,因为夜游之感由此生发。而要品析其中隐含的意脉,可先探讨这样的两个问题,即作者寻张怀民赏月,为何仅在承天寺内;既是赏月,为何没有直接写月,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有对月的直接的、生动的描绘。这必须透过景物描写,深入观照作者的审美感受,即体察赏景中“那个人”的情感心理,才能做出解释。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庭下”,照应上文“中庭”,暗示了视角;“积”,隐含了高下距离感。作者最先的感觉是,清澈的水积满庭院,而且还清晰可见水中藻荇斜横交错着。两层错觉,强化了月光似水的生动逼真的感受:立体感,透明感,淡雅清丽的图画感。常建来到破山寺后禅院,深感“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而深受佛老影响的作者,怀着闲适的心态,置身佛门静地承天寺宁静、澄明的世界里,怎能不产生“空人心”的感觉呢?因而,“空明”应当含有了无尘俗之感。此刻,作者心与境谐,已完全被错觉吸引,处在错觉之中,其他景物便被排除在了感觉之外。精神意态也由轻松、愉快而转入沉浸。
  “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蕴含了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情;“也”,饱含着肯定、赞叹的语气。这里还隐含了作者的视角变化:顺着“藻荇”,发现竹柏,再见皓月当空。视界由小范围庭院之下,转到广袤天宇之上;其内心也似乎从“夜”的昏暗,到“月色入户”透进光明,而至于豁然敞亮。从全句的艺术表达效果来说,作者连写两种错觉,而创造出深度悬念,再点出所谓“藻荇”,乃竹柏之影,给人以恍然大悟之感。而这两种错觉,又自成两个比喻,构起两层衬托,更能激发人对澄明月色泻满庭院的生动想象,凸显出了月色的空灵。并且“藻荇交横”,还给人以动态的联想,蕴含着疏影摇曳之美。原来这里竟如此的澄澈透明,亦实亦虚,亦真亦幻。作者妙笔绘就这一亲身感受的神奇境界,渗透了惊喜、赞叹之情,其中有对月色错觉的醒悟,有对月色澄明的觉悟,更有对贬谪人生的顿悟。从下文看,这其中已经充分孕育了所要抒发的感慨,或者说要抒发的感慨,已全部蕴含在这赏景的审美体验之中。所以,虽然写景仅就这么一句,全文也仅截取了寺内夜游的极短暂的一段,而文意却已圆满自足。
  那么,作者到底顿悟了什么呢?这还需要品析课文的抒情,才能获得领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情由景生,感慨因赏景而来。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语气语意都显得十分肯定而强烈。但并非每夜都有明月,每处都有竹柏。这种情感体验的艺术表达与客观事实的矛盾,极力强调了美的事物,随时、随处都有,具有普遍性。因而,禁不住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怎样?更多的世人(与“闲人”相对的“忙人”)又怎样?根据语境可试作补白:“闲人”清闲,世人忙碌;“闲人”从容而优雅,可以脱离喧嚣与污浊,世人汲汲于名利,难免身心憔悴;“闲人”或许会有孤独、寂寞,但却能感受自然中的美好一切,世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暇也无心欣赏生活中的美景,令人感慨而遗憾。   另一层含义是,自古以来贬谪者甚众,“如吾两人者”盖寡。比如柳宗元,他游小石潭的最终感受是“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内心充满着难以排遣的抑郁、凄凉。而作者的夜游却是审美的发现与享受——生活中美的事物普遍存在,对“闲人”而言,恰有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
  “作者设计九曲幽径,而又禁口不言,要使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其审美意境。”(金元浦《文学解释学》第365页,东北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课文意脉于尺幅之内数经流转,由入夜之孤独、寂寞,而高兴,而又生落寞,而又再轻松、愉快;又及赏景而沉浸,而惊喜、赞叹,最后终结于顿悟、感慨。所以课文最后的抒情,就是其自身的深层结构的终结性言说,就是作者对夜游的最终的情感体验的表达,也就是作者吁请读者,通过体悟“闲人”的心路历程,而要努力到达的审美意境。这其中蕴含了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即辩证面对得失,依乎自然,返归本真,随遇而安,就能超然物外,超越人生困境,到达生命的自由境界。这饱含深刻哲理的顿悟,如同神奇的清泉,涤尽了心中尘俗,而催生了诗意情怀。
  如果师生能通过这一番上下求索,而对课文内容获得上述感悟,也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至于课文叙事中蕴含着的孤独、寂寞,仅处于意脉的前段部分,对意脉的发展起到了铺垫、衬托作用,及赏月而沉浸时,已然消解,而最终升华为哲理顿悟和诗意情怀。课文也因之才尺水兴波,曲折有致,意境幽远。因而根本不能作为“悲凉心境”的解读依据。于此也可见,解析课文切不可以局部代整体,否则就如盲人摸象,难免以偏概全。还有关于“闲人”的内涵,如果上文的品析,尤其是对文末抒情的品析还算正确的话,那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恐怕不仅没有悲凉之意,而且还有着与张怀民的相互勉励之情,甚至还有着几分自得与自豪。综上品析,“闲人”虽受贬谪,却清闲,有雅致,参透得失,依乎自然,自适自乐,拥有超然物外的诗意情怀。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次对人生哲理的成功探索,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升华。“悲凉说”并不切合作者所要表达的“那一刻”的审美情怀。尽管由于学历修为、政治抱负、人生遭际等诸多因素,作者的思想情感显得比较复杂;屡遭贬谪的处境,使他难免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悲凉。但对于“这一篇”之外的悲凉,另当别论,似乎也无不可。
  根据以上品析,本文教学可围绕意脉,逐层展开:诵读课文,疏通词句,读出节奏,概括段意,辨别表达方式,感受记叙、描写、抒情层层相因、意脉相承的结构特点;研读课文,抓关键词句,运用揣摩、想象、补白、比较等具体方法,品析意脉变化,领会作者的哲理顿悟和诗意情怀,获得辩证看待得失、涵养豁达心胸的哲理启示;美读课文,读出课文蕴含的情感及其变化,体会意脉的流转自如,并熟练背诵,内化文情,丰富积累。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经典作品细读教学行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E-c/2011/46。)
  徐德湖,潘日堂,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兴化。责任编校:舒 坦

《记承天寺夜游》意脉品析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