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做学问亦如此。就中学生来说,写字读书背文章这些学习任务都不在话下,要求到位,完成便能到位。可是一提到写作,即使是文笔极好的学生也常常蹙眉顿笔,思路受阻,言语困乏。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细细观察,我发现学生们之所以出现以上状况,都是因立意、选材、语言、表情达意以及创新等方面进入了误区所致。只有写作中出现的误区得以疏通,才能轻松地完成写作,稳赢考试。下面就个人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作一简析。
一、千篇文章,立意为先。
所谓“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或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在写作中,只有准确立意,才能一展欢颜。分析中考作文试卷,在立意这一环节,失分较多的学生不在少数,真可谓一失“意”成千古恨。立意失分的关键在于:
1.错把话题当成文题。在写作中有许多考生常常简单地把话题作为文题来写,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话题只是从大体上规定一个思考的中心和范围,并不等于文题。我们只有在话题的范围中选取其中的一个小角度来命题,才有利于走出内容空乏肤浅的误区,才有利于将文章写深,写透,写出个性。如:以“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如直接用水来做文题的话,内容把握起来难度较大。若用“饮水思源”来做文题,那么很容易让我们明确思路,体会到中心。
2.思维肤浅,立意平淡。很多考生在写作时常常只停留在事物表象和叙述上,不能就事物的本质挖掘其更深层的东西,缺乏创新,造成文章的立意肤浅,毫无特色。
3.盲目求新,观点偏差。为了刻意求新,以吸引阅卷老师的“好评”,少数考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违背常规伦理,不符合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刻意编造些离奇的情节内容,这是极不可取的。
二、选材新颖,至关重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尽可能多地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纵观近几年各地作文要求,其中都把选材新颖作为一类文的要求之一。这一点也引起了一线教师在指导写作时的高度重视。但具体落实到考生的写作过程中时,问题仍很严重。常出现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1.缺乏个性色彩。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自我是写作的最佳切入角度。所以说,写作时我们要以自我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为基础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才会具有真情实感。
2.缺乏时代气息。考场作文中常常见到材料雷同现象。如“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帮助孤寡老人扫雪打水”“家中祸不单行,坚强自立”等。出现这些“撞车”现象,是因为考生们在写作练习中,捏住手中的几篇优秀文章不放,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就知机械照仿。其实“新”不一定是稀奇古怪,而是要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表现出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即可。
3.缺乏视角转换。在中考作文中常见的问题是材料的堆砌,捡到篮里就是菜,凑足600字就是目的,缺乏材料的转化和加工,缺乏比较、筛选、排序、连缀等工序的细加工,使文章显得内容零散而无序。
三、语言风趣,文章靓丽。
在中考作文中往往出现以下情况,有着准确的立意,有着典型的素材,可仍然拿不到作文高分;仔细读来,才发现其语言出现了问题。对于阅卷老师而言,幽默风趣的语言能迅速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语言上往往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1.词汇贫乏,不会修饰。作文语言成功与否,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什么样的词语才具有“提神”的气质呢?如“花白的头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晶莹的色泽”;“老式的收音机在红木的床头柜上沙哑地唱着锡剧”,句中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没有矫饰卖弄的煽情之笔,只有起关键作用的几个形容词,却在句中处处透着真情,如果去掉的话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同学们的作文里,最缺少的就是这些具有修饰作用的词语。
2.句式呆板,缺少变化。大多数考场作文中的三类文,在句式上出现的问题大体相似。那就是同学们只会用陈述句而忽视了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全是平铺直叙,呆板僵硬。其实,只要采用多种句式来表达,你的文章语言马上就会鲜活起来。
3.不善修饰,缺乏文采。有的文章文通字顺,可是若要谈文采,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原因何在呢?这正是由于同学们不会运用比喻、排比、引用、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而造成的。有的文章虽偶有几处排比句,但也只是徒有其表,根本达不到语言生动形象的效果。
四、巧用表达方式,增强表达效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的写作要能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就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达方式使用不当,也是中考作文失分的原因之一。
一篇文章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取决于写作目的及写作对象的特征,如:《水的自述》根据文题选择以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最佳。再如《一句话给了我启示》,根据文题可以采取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的表达方式,写作时注意两种表达方式的融合。有的同学在选用表达方式时,不能很好地照顾文体特征,应该使用说明性的语言却过多地加入议论,以致于写出的作文“四不像”。
另外,一篇文章应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他必要的表达方式。如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背影》,文章通篇以叙事为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父子间真挚的情,抒情的表达方式交融其中。但是很多同学在作文中,记叙文只记叙,议论文只是纯粹地议论,单调乏味,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
五、脚踏实地,务求创新。
考场作文要想拿高分,就需要有能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那就应在内容上、表情达意上或结构形式上另辟捷径,求实创新。但一些考生为了达到这一点,牵强附会,让自己的作文在表情达意上非但没有创新,反而适得其反,影响成绩。他们失误在哪儿呢?
1.只求形式上的“新颖”,不顾作文内容实际。有些考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新颖别致,一味在作文形式上想“妙法”,结果造成内容和形式严重脱节。如有的考生分明写的是一篇议论文,还在文章的开头加上题记,结尾补上后记。有的同学,无论是哪种文体的作文都要采用小标题,使文章非但不新,反而不伦不类。
2.乱用语言,使文章费解。有些考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新颖,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一些外语或网络词语。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给作文表情达意造成严重障碍。如在作文中加上英文字母,貌似新颖,对于不懂英文的语文老师来说,便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特别是考场作文,只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总之,写作文应在求实的基础上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作文来。
当然,中考作文的指导方法还有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哪一种做法都需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快速高效地完成考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