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多给人狡猾、奸诈之感,狐假虎威的成语也常被用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吓唬、欺压人。关于狐假虎威的文字记载。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距今已流传了两千多年,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楚宣王、江乙和昭奚恤。
昭奚恤何许人也?战国时楚国令尹。令尹在我国历史上,其职权在不同时代有着天壤之别。明清朝的令尹,其实就是一县之长,在不同朝代曾有县长、县令、知县、县尹等称呼。而在战国时代的楚国,令尹则是其设置的最高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就是俗称的丞相、宰相或相国。
江乙时为楚国一名大臣。
有一天。楚宣王问众臣:“我听说北方的诸侯都十分惧怕昭奚恤。是不是这样啊?”群臣哑然之际,江乙挺身回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令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见楚宜王听得认真,江乙继续说道:“大王现在的国土方圆五千里,拥百万将士。却由昭奚恤大权独掌。所以,北方诸侯并不是害怕昭奚恤,而是害怕楚国强大的军队,就像那些野兽害怕老虎一样。”这就是“狐假虎威”最早的文字出处。
关于昭奚恤与江乙的相关记栽,最多的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却也不足两千字。从侧面可以印证其“真实性”的文字,源自《资治通鉴》和刘向编撰的《新序·杂事一》。流传下来的这些史料中。作者对昭奚恤与江乙几乎都没有评价。笔墨多限于“就事论事”。但细心品读,仍不难看出江乙乃狡诈、奸佞之辈,昭奚恤是不失睿智与忠诚的贤良辅臣。
刘向在《战国策》中曾这样记载:“江尹欲恶昭奚恤于楚王。而力不能,故为梁山阳君请封于楚。”楚宣王允许了江乙为山阳君封地的请求后,昭奚恤谏言,山阳君对楚国并没有什么贡献。不能封地。如此,江乙得到了一位能和他一起诋毁昭奚恤的同党,并和山阳君联合离间昭奚恤与楚宣王的关系。
明察秋毫的楚宣王没有听信谗言,江乙有些猴急,他随后使出了天下小人都撞用的招数——诽谤。他对楚王说,有一个人很喜欢自己凶猛的狗,这只狗在往井里撒尿时被邻居看见了,邻居就想去告诉主人。“狗恶之,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遂不得入言”。在魏国围攻赵都邯郸时,如果楚国能够攻打魏国的大梁,一定会取得胜利。但昭奚恤当时收受了魏国的贿赂,使得楚国失去了一次良机,“因为我当时在魏国,知道昭奚恤受贿的事情,所以他非常怨恨我,不让我接近大王啊”!由此可见,江乙乃奸佞之徒。他在侍楚王前曾效力魏国,故与魏山阳君关系亲密,史料中多有记载。感情深不假,但现在有人称江乙时为魏国“奸细”一说,从行文的先后顺序上推断有些颠倒,着实缺乏凭据。
三闾大夫中的“三闾”,包括“昭”、“屈”、“景”三族,都是楚国王族的分支,昭奚恤便是“昭族”中的杰出人物。《资治通鏊》中也有昭奚恤被江乙喻为“挡门狗”的故事,时过约1400年。司马光的笔锋冷静得出奇,从中读不出昭奚恤与江乙的品德差别,只能感觉到对楚宣王的肯定。
昭奚恤在距楚宣王时代300多年后的刘向笔下。无疑是难得的忠良贤臣。除了《战国策》中“因为一句不相干的话语”,昭奚恤拉心门客购房而让人错误联想到一场官司的胜负,并因此斥责门客外,刘向在《新序,杂事一》中将昭奚恤的睿智与忠良刻画得活灵活现。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急于问计。昭奚恤分析曰:“此欲观吾国得失而图之,不在宝器”,楚王遂命他全权负责此事。经过昭奚恤的精心安排。秦国使臣在楚国被昭奚恤礼貌而充满威严的言辞深深震撼,“惧然无以对”。回国后。使臣禀报“楚多贤臣,未可谋也”。秦王详细听取使臣汇报后。“遂不伐楚”。刘向在文章最后感叹、赞扬道:“《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斯之谓也。”
由此,被世人频繁使用的这一成语,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狐假虎威”,其“狐”也曾被人喻为“好狗不挡道”的“狗”,源自奸佞之辈对忠良贤臣的嘲讽与影射,2300多年前的这只“狐狸”,与当下使用“狐假虎威”时的源体,多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