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教学中。笔者先介绍作者及其经历,再营造一种意境。意在让学生能和作者心灵相通。体验到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还逐一欣赏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清秋佳果这五幅图景,依凭秋色、秋声和秋形来体验郁达夫笔下的秋意。感受其闲适而悲凉的心境。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希望学生能体会到郁达夫在破屋庭院中,闲坐一隅。捧茶静享秋日阳光的温柔,在这清凉的世界中带给所有人的清淡、雅静和丝丝的悲凉。
面对笔者的问题,“五幅秋景图中,景色是什么样的?怎么表现清、静和悲凉的呢?”学生只能体会出景色是什么样的,任笔者怎么调动,也没有唤起学生的体验共鸣,“品秋”这一目的还是达到了,但是“悲秋”的部分显得滞涩。似乎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演讲,学生在听教师说。当笔者说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学生只是在静静地听,并流露出一种迷茫的眼神,让笔者在下课铃响起时“仓皇而逃”。
伏案静思。回顾课堂的情景,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学生是可以品出故都的秋之美,学生说,这图景让人觉得舒服,这是最切合学生的体验了,然而笔者为何要抓住问题不放,是想让学生体验到什么呢?是想让学生能体验到郁达夫那时那样的心境。然而,学生的现状与郁达夫的经历又怎能相提并论呢?学生了解其经历。但是是否能体验到他的心境吗?这就促使笔者不得不想到“体验”这个词。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在散文教学中,笔者常用的手法便是“体验”而且屡试不爽。可是如今,笔者越发感到难以得心应手。于是,笔者翻阅了《名师讲语文》,其中的一篇文章给自己的教学内容及要达成的目标作了一个新的定位。好多作品中的好多特殊的情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随便就能“体验”出来的,就是教师也并不是完全能体验到作者那样的心境,体会到位;品味深刻的。是需要时间经历和悟性的准备。有时候甚至是一辈子的准备。
让我们重新理解一下“体验”吧。
体验。全称是亲身体验,实际上是一种亲身经历。它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是用自己亲历过的事来感受作品中的描述,或者用自己能够设想、理解和接受的可能的事实去推断、揣测作品中描述的事实,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体验的达成最好是零距离的,越接近文本故事和人物的心理,就越能理解把握得准确。生活经历大致相同或者接近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方法这一块对“体验”是这样表述和要求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段表述给我们的启示。“体验”不过是阅读文本的一种路径和方法,绝对不是全部或者是主要的方法。当我们僵硬机械的将“体验”坚持到底时。殊不知我们所面对的那一文本可能恰恰最不适宜使用“体验”这一方法。
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确定学习方法呢?严银华老师说:“暂时无法体会的,启而不发的,则先‘置之度外’假以时日再说。”是啊。按照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字面、文意的揣摩,了解和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和主旨就可以,至于深刻把握、真切领会、达成共鸣。则有待“来日方长”。
回想自己的读书经历,又何尝不是呢?大学里读《声声慢》尽管很投入很感动,但真正的体验和感悟。还是经历了一些情感波折之后,体会了人生的况味,再去吟诵“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那才真的是“点点滴滴到心头”!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情境不必刻意去营造,难以体验。放飞学生于广阔的思维空间。任学生去理解感悟吧。让瓜熟蒂落,让水到渠成,等待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