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版块,也是很多考生的瓶颈。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现结合近两年高考实例总结现代文题干设置类型及答题思路。具体分析如下:
一、理解类
设问形式: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题思路:
(1)要结合语境,答案一般能在原文中找到。
(2)注意表层义和深层义,既要思考词句本身的含义,也要联系主旨揭示其深层内涵。
(一)把握词语在整体意义中的含义。注意三点:
1 看位置。分析词语指代义。
如:【2007年全国Ⅱ卷】《海南杂忆》
15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这两个词出现在原文6、8段。
答案:“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2 看语境。分析词语情景义。
如:【2007年北京卷】《湿湿的想念》
9题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解析:参考原文10段,“理想“是个名词,答案也应是名词性的。注意变换。
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3 看效果,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如:【2008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
18题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解析: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
答案: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二)把握句子在整体意义中的含义。注意三点:
1 分析句子本身的结构,理清主干枝叶,注意抓指代词,如果是复句看表述的重点。
如:【2007年重庆卷】《告别三峡》
15题“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解析:题干是转折复句,所以分两条做答。在前半个分句中,重点是解释“概念”和“情”分别指什么,在后一分句中。重点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如何理解。
答案:①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②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2 看句子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是考查的重点,如果是议论,看点明什么主旨,如果是抒情,看抒发什么感情。
如:【2007年全国I卷】《总想为你唱支歌》
15题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别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解析:这句话就表达方式而言是议论,要综观全文去理解。全文着重写西北的粗犷、苍凉,而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突然提起脆弱剔透、经不起摔打的南方天地,用意是与大西北形成对比,为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张本。
答案: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3 运用修辞等表现手法的句子,要学会替换。
如:【2008年全国I卷】《阳关古道苍凉美》
15题(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解析:“绿色的海洋”用了比喻。要还原为本体,即宽广的绿色林带。
答案: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二、作用类
设问形式:这个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兼顾内容和形式
内容:感情、主旨
形式:章法(结构) 手法(修辞、表现手法)语言风格(①自然淡雅,平和冲淡;②苍劲雄健,绚丽浓艳;③清婉隽永,形象含蓄)
答题模式:(1)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奠定感情基调。(2)中间:承上启下;呼应前文;铺垫(张本);对比,衬托;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拓展内容;照应开头,照应题目,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2008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
18题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兼顾内容和形式
答案:内容上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三、原因类
设问形式:文中相关说法的原因、理由、根据
答题思路:(1)检索题干内容在文中所处的区间,联系上下文,提取有效信息。(2)若问句在首句,着眼于全篇的分层:若在某段中。给段分层,并结合主旨。
注意:(1)抓指代词;(2)看过渡词语;(3)善于分条概括;(4)表达方式要规范,顺着题答,问“为什么”,答“因为……”
如:【2008年湖北卷】《雾》
18题“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解析:问句在第⑥自然段,此段以第五句为界分为两层。
答案: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四、概括类
明确要求: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共分四类
答题思路:(1)理清思路;(2)抓文中的有效信息,筛选关键词;(3)概括,归纳。
1 概括事物/人物形象的特点
如:【2007年全国I卷】《总想为你唱支歌》
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解析:本题的答案区间在③④两段。③段“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④段“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可以当作中心句,把它进行压缩变形,即可变成答案。
答案: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2 概括理解作者情感
类型:a 直接概括 b 情感变化
思路:①文中直接描写的形容词(注意词性变换)。②文中间接描写的词、句(结合主旨概括)。
如:【2007年重庆卷】《告别三峡》
17题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解析:①段“怜惜、怅然和失落”,②段“惆怅”,合并同类项选择“惆怅而失落”;③段“动
容”是动词,换成形容词“感动”,“敬意”是名词,换成形容词“崇敬”;④段没有原词,结合句子“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是一种“肯定”,“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是一种“褒扬”。
答案: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3 概括作者的观点,归纳主题。
如:【2008年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
17题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
答案: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
4 段意的归纳
格式记叙文:(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特点:议论文: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
五、技巧类
明确要求:考查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设问方式:(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2)这段文字好在哪里?(3)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4)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题思路:
1 指出所用的一种或几种手法,在把握手法的前提下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及效果。
如:【2008年天津卷】《敦煌》
20题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解析:“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此句运用排比;·“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想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此句运用比喻。
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2 贴近原文,分析手法的作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人、物、景)
(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或所描写物的
(3)在形式上的作用
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12题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依据句中“像”一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可找到本、喻体,判断本句使用了比喻。分析表达效果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突出“母亲”这一形象的意义,二是抓住“却”一词,分析出我对母亲的情感。母亲力子女的一生幸福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答案:(1)用了比喻(指出修辞)。(2)把母亲耗尽生活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联系比喻的修辞作用,突出喻体形象)。(3)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表达的情感)。
3 指出局部所具有的比喻义、双关义、引申义、象征义、叠词等有表现力的词语,指出所描写景物、事物的角度。如形声色等。
如:【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思》
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解析:几个“只有”组成一组排比句,雾中楼台和泰山雾形成对比,“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属于夸张,叠字的使用就更明显了。解答此题必须逐一分析每个句子,结合句子的表述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作出全面的概括。
答案:(1)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指出修辞),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写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表达的感情)。(2)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用词特点)。
六、构思类
(一)把握结构的角度
1 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把握。
2 从时空变化把握。
3 从内容的变化把握。
4 从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等方式划分段落层次。
(二)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
1 文章是围绕……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或文章是如何层层深入的?——概括层意
如:【2008年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
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析: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答案: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2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这样安排的好处?
——掌握全篇的框架结构。然后分层,总结层意。
如:【2008年湖北卷】《雾》
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3 这几幅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关注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4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_明确结构方式,总结层意。
如:【20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17题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④段分写:其中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11)(12)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