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要钻进去,要跳出来。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要深入探讨,追根溯源,该咬的咬。该嚼的嚼,细细品味,心领神会,有如坐春风之感。一字一词,学一个是一个;一体一式,仿一点似一点。精彩之处,刻印心中,终生难忘。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有赖于此。但人脑不比电脑,过目不忘,人脑也不是简单的记忆,还要创新,单单精读是远不够-的。泛读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精读,是解剖麻雀;泛读,是漫天撒网。
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较大的收获,做到课内精读深钻研。课外泛读广浏览,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笔者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选好篇目
一般要求讲读的课文都可作为精读的教材,重点段落更不能一略而过。如《荷塘月色》思想深沉。文笔优美,就不可不精读。第四自然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要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无处不美。值得一读。
二、目标
本段可讲的很多:“思想情感:b.叠字、叠词、重复的区分;c.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通感的区分;d.比喻和比拟的区别;e.词语的移用。
三、做好相应准备
要把握本段的思想感情,就应知道全篇的思想感情,要知道全篇的思想感情。就必须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政治倾向,这些教师必须心中有底。尽管不一定都讲。各种修辞格的定义要弄准,而且要搜集大量例子,学生通过例子记忆就深。这方面,我不但看书,而且征询同课题老师的意见。
四、确定讲授方式。本段宜采用举例、比较、启发等方式
多种讲授方式的利用,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五、设置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进入角色
本段可设置如下题目:
a 人在什么情况下喜欢独处,联系全文的思想感情体味此时朱自清的心情:
b 不同处境的人。例如充满激情的青年学生,劳累了一天的农民,满身油腻的工人,忧心忡忡的失业者,失恋的情人,肥头油脑的贪官污吏,腰包鼓胀的企业主……在同样的夜晚。静静的塘边,他们会有些什么感受:
c 看看天,瞅瞅地,想着过年赶大集。忆着梦里笑嘻嘻。用叠字、叠词、重复等修辞格。描绘出想见到的情景:
d 以校园、公园、田野里的景物,如葡萄、苹果、君子兰、吊兰等为对象,用比喻、通感、博喻等修辞格来修饰;
六、反馈信息
反馈信息是为了让学生质疑,然后纠正。本段学生提出“脉脉”和“脉脉含情”的“脉脉”意思是否一样,提了“宛然”的词性,提了“羞涩”是移用还是拟人等,也算钻进去了。
七、辨析、强调
本段中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强调:
a 带“像”字的不一定都是比喻。如“她真像她姐姐”表示比较:“天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测;“我好像置身云端”表示想象;“……像黄继光、焦裕禄、孔繁森……”表示列举。
b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我们第一次见到。是通感的就一定要认出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女孩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都是通感。
c 运用辞格要看语境,注意情感。写出水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给人多么美的想象;如说盛开“像锅盖”就大煞风景,说自己的母亲淋了雨“像落汤鸡”令人“喷饭”,说日本鬼子“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就恰如其分。
以上讲的是讲读课文,要在老师指导下精读,阅读课文也可以让学生精读。一般一节处理一课不成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交流、发问,教师像讲精读课文一样,充分准备,不要让学生问住了。
精讲、精读的好处。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钻研教材,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要选篇、选段,可讲的可能很多,哪些是大纲要求的。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难点却不是重点的。哪些例子最能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读书,多是囫囵吞枣,现在教师点出了他忽略的问题,解答了疑难问题,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劲头当然来了,他自己也要去钻。例如有学生问“正如一粒粒明珠”不太像。笔者就点明“你忘了月光下”。他自己也笑了。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语言有其模糊性,我们应在模糊中求精当。正像福楼拜说的,能够准确描绘一个事物的词语只有一个,找到它却不容易。笔者曾让学生把“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中的“脉脉”,“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中的“风致”换个词语来表达,换来换去,总不如意。细细品味,作者用得就是好。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朱自清写的是月光下的荷香月色,笔者提示过学生描写月光下的葡萄,那么学生是否会想到一件瓷器、一片山林、一朵白云呢?尽管不是全部学生,也会有一大部分肯定会想到的。
第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中生,应该从武侠、言情小说的激动中解脱出来了。要逐步认清真、善、美。多读、精读课文无疑是条捷径。试以上段为例,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情趣,吸引了多少读者的心。不难想象,再遇到别的文章,学生也会从中发现美的矿藏。
以上的精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精读,另一种精读是在老师引导下的精读,阅读课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去感受、去交流、去质疑。一般一节课读一篇,不可低估了学生,他们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想不到的。
泛读方面。笔者要求学生必须把“读本”看几遍。时不时提一点“读本”中的问题。看学生读了没有。学生也能说个八八九九,知识面是扩大了。至于报章杂志、中外名著则不作要求,多多益善。事实上不作要求。有些学生也爱读。何必多管呢?
精读和泛读,掌心和掌面。缺一不可,课堂搞精读,业余搞泛读,比较切合中学生的事际。实践证明。“精读要钻,泛读要滥”的做法效果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