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写作就是这一能力的具体展现。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是“谈文色变”:要么是无事可写,交一张白卷;要么是无“谋”乱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写到哪儿;要么是东拼西凑,穿“百家衣”弄得不伦不类。总而言之就是对作文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不要说精于构思了。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行各业皆是如此。因此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学生写作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结合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所做的尝试,谈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这话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只要善于观察、捕捉,就能有所收获,就能写出好文章。如夏衍连续两个多月。每天半夜三点多钟就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日常生活、工作的情景,收集到了有关包身工的大量鲜活的材料,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的出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初一开始。笔者就要求学生坚持写随笔。及时地将自己在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中捕捉到的触动自己心灵的人、物、事的瞬间记录下来。篇幅可长可短。但必须是。‘‘写真事,言真情。用我手写我心”。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绪因为没有了主题、篇幅的制约从而变得或如小溪般静静地流淌,或如瀑布般飞流直下。或如喷泉般奔涌而出。自由的写作空间释放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死寂已久的心灵的池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高昂的写作兴趣。
二、提倡学生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笔者要求学生多关心时事:早、午、晚饭时间注意观看《新闻联播》、《道德观察》、《今日说法》等社会热点类新闻节目;课余多阅报刊,学生个人订的《读者》、《文摘报》、《课堂内外》;班里订的《语文报》、《语文世界》、《作文评点报》;等等。要求学生在摘录的基础上写读后感。写评论。结果学生的随笔化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写得要好得多。由此证明,学生只有乘“兴”而写,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精选作文题目
在教学中。笔者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如300字的小片段作文写作方面,笔者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第一,说明文:《我周围的自然环境》,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第二,场景类片断:《课间的荷花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场面。第三,徽章介绍:介绍“魏桥实验学校”的校徽、大门设计,讲清构图及寓意。第四,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自习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结合课本所学,贴近学生课本生活实际的命题,使学生的写作变得的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四、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作文也是如此。鼓励学生借鉴课文中名篇的表现手法去仿写,如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黄山》、《游大明湖》等;学了宗璞的《紫藤箩瀑布》,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在提倡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对那些在仿写中有所创新的学生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对其作品进行朗读或张贴以示激励。这样一来,其余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深入课内文本的进行探究,以期望自己也能像别人一样有新点子,受表扬。正所谓:恰当的表扬胜过最严厉的批评。表扬之下。学生就会忘我的进行创作:而一旦学生建立起创新写作的兴趣,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五、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在作文评改方面,笔者坚持教师重点点拨和生间互评、自我评改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典型的缺点:课堂上结合佳作和病文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分析,进而总结出本次的批改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在自我修改后,重新交上,选出优秀习作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这样,学生既学到了修写改作文的技巧,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极大激发了再次创作的欲望。
有趣者文竟成!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才能使其乐于作文:才能让语文的“半壁江山”绽放光芒: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