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627

[ 王淑娟 文选 ]   

谈双破折号的使用

◇ 王淑娟

  在高三的一次考试中,学生接触到了一道标点符号题:
  (1)83户定居者的小别墅整齐排列,一色白墙红瓦。这让我想起在国内采访过的江西华阴村——所有楼房的外观一模一样——显示出某种一致的追求。
  题中双破折号的使用是错误的,应该把第二个破折号改为逗号,第一个保留不动。
  同学们对这种改法有点迷惑。有的学生翻资料,拿出全国高考题来对比:
  (2)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两句话相比较,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为什么(1)中的第二个破折号要改为逗号,而(2)中的使用是正确的。
  怎样才能判定连用的正确?
  为了解除疑问,笔者收集了一些习题,力求从其中找出规律。
  首先,要明确破折号单用表示解释;破折号连用则表示注释。
  (3)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
  (2005年湖北卷)
  其次,我们就要细致考察破折号连用的使用环境。
  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句子。
  (4)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脸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鸟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5)怪不得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发表了这么一通妙论:“他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
  (6)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4)、(5)句中破折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分析发现,(5)句中两个破折号中间的句子是对前文的补充解释,使人们更容易记起是哪一天,而这句话和后文没有语意关系。第二句中两个破折号中间的句子是对前文“事物”的解释,使人们更清楚它的内涵,而这句话和后文没有语意关系。如果去掉两个破折号以及中间的句子,上下文完全可以组合成完整的一个成分、一句话(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单句):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三更四点”是一个完整的时间状语
  “他努力要跟事物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也是一个完整的单句。
  回到(2)、(3)句验证,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也就是说:
  如果两个破折号中间的语句只和前文有着语意上的联系(补充解释),去掉两个破折号以及中间的语句,前文与后文在语法上仍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这个双破折号的使用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现在我们拿这些规律去扣(6)这句话,发现双破折号使用得不对。
  首先“现在我也永不厌烦的还要再说”与前句之间不是解释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其次破折号的后文“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与前文并不能组成一个单句。
  总结:这句话的破折号使用不当。应把第一个破折号改为逗号。第二个不变。
  趁热打铁,看下面的例子:
  (7)我们要集中力量打好“三大战役”——扫除“黄赌毒”、打击假冒伪劣、制止公款吃喝,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
  (8)为了全国人民——当然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工作。
  (9)作者叮嘱人们守住熟透的十月——其实——是珍藏起一个个美丽的心情。
  答案:(7)句的单破折号、(8)句的双破折号使用正确。(9)句的双破折号使用错误,后文更进一步,应把第二个破折号改为“。”
  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一细节都蕴藏着一处宝藏,用心去挖掘,细心去寻觅。总会有意外的收获,让你惊喜。

谈双破折号的使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