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302

[ 冯骥 文选 ]   

谈高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 冯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学校教育的至高境界。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笔者认为,唯有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顺应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和习惯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心理是以生理为基础的,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强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的。而自我控制能力更关乎着学习意志和习惯,但学习意志和习惯又影响着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性越强,其学习意志就越强。在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才能发展学生的独立评判能力、自我做出决定的能力和自主选择的能力。学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现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养成了依靠教师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本身对自主学习的情愿程度和自信心的差异各不相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者都愿意为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只有学生具备了如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才能充分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制订并在必要时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对学习活动实施情况的自我调控能力,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矫正学习结果的能力。上课是否专心,写作业能否静下心来,遇到问题时是否总依赖老师、同学、家长给自己解答,碰到困难时是否总想放弃,成绩退步了是否承受不了打击等等,都能表现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
  作为教师,需要关注这些现象,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创设条件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会不会制定学习计划,有没有在上课之前后进行预习和复习,是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找老师、同学弄清楚,甚至是否在上课之前检查一下当天所需的学习用品等这一类小问题,也能显示出一个人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同样也要关注这些现象,及时地帮助学生。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紧紧抓住“主动”这个关键词。因为“主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实现。要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应该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
  首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享受着自主学习后带来的成功喜悦。例如,笔者上《荷塘月色》时,首先紧扣课题问:“《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是写什么内容的?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成的?我现在要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看你们能读懂些什么?”紧接着是学生的回答,一学生说:“这课文是写了作者在心绪不宁静时到荷塘上去赏月看荷的情形。”另一学生抢着回答:“作者是按不宁静一求宁静一得宁静一失宁静的顺序写成的。”看着听着学生们的回答,笔者笑容满面,说:“你们都很用功,我还没有讲解课文,你们已经都读懂了课文的·很多内容了,能告诉我是怎样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学生的回答是:自己预习得来的。笔者立即表扬了大家能做好课前的自主学习,并指出:想要学好语文,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前看看自己哪些内容能自己读懂,哪些问题找不到答案,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老师上课时再提出来,共同分析解决。这样,同学们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的一席话,让学生明确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都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实践。
  其次,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老师要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实践。例如:略读课文是学生自主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因而更应该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实践。笔者总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交流自读体会。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达到升华,这样学生为能自主掌握知识点而感到高兴。
  
  三、内外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1.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主探究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老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老师的检查督促工作不可忽略。只有教师的坚持检查督促,才能使学生坚持做好课前预习,形成习惯)对认真做好预习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有的学生在预习本上按“预习”的要求写上自己读过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如《三味书屋》等,有关鲁迅先生名字、笔名的情况、生平简介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把自己认为不懂的句子也写下来,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可见,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认真。笔者每次检查都注意及时地给予表扬。因为学生都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也喜欢表现自我,他们都会努力地去做好预习,通过主动地预习,也就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了,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堂学习,主动探究
  课堂上,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体验、探究、对话式的自主阅读。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求知、启智、建德、发展创新和形成个性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在上伯特兰·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去学习这篇课文,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问题:(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三种追求(激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追求?(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4)这三种追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接下来就要求学生围绕问题从阅读中寻找答案。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答案,交流自读体会。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于是阅读的兴趣极高,阅读的效果更好。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自己探求的积极性更高了。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主动反思,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3.课外延伸,自主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向课外延伸。开展课外自主学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恒久保持探究欲望,从而逐步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分析理解完课文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遗漏部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延伸课外,通过课外学习小组的督促作用,让学生自主发展。这样,课内课外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
  总之,高中生通过语文自主学习,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许多困难基本上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自行解决,从而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较高的成就感。这样就会,让学生由“厌学”转而“乐学”,更在“乐学”中接受“会学”,并在“会学”中“学会”,学会自主获取知识,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最高境界。

谈高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