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288

[ 郭敏 文选 ]   

《孤独之旅》的哲学内涵解读

◇ 郭敏

  曹文轩《草房子》的一小段文字《孤独之旅》被选人了初中语文课本,这是一段小学生杜小康走向成长的文字。大红门里的杜小康,因家道一落千丈而失学,其痛苦中的沉沦与奋争,撼人心魄。他跟父亲放鸭的那些日子,寂寞、孤独煎熬着他,也在摧生着他。暴风雨里,他像高尔基笔下那只搏击风浪的海燕,在莽莽苍苍的芦苇荡里狂奔着,追赶失散的鸭群。当他找到那群失散的鸭子时,他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成长。这段文字充满着凄美的孤独,让我们长时间地感。到震撼。
  孤独是一种哲学。现代哲学以强大的摧枯拉朽之力震撼着这个世界,改变着这个世界原有的价值观念,而首先发出这种振聋发聩的就是那个高喊“上帝死了”的尼采。十九世纪,当人们还在每天为上帝的恩赐而祷告的时候,他就从神学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勇敢地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人类社会几千年被囚禁在上帝的信仰里,从没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人不需要精神,上帝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这是多么可悲的“奴隶哲学”。人要最终走向独立,必须获得思想的而不是肉体的自由。当上帝真的“死了”的时候,人作为自己的主宰的时候终于到来了。尼采正以他伟大哲学远见照亮着后人的路。然而,尼采又是极其不幸的,他几乎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孤独中,因为没人理解他,人们都把他当作疯子,虽然他极力地呐喊,然而铁屋子里的人仍执着地睡着甚至不愿意醒来。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摧毁尼采,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超人”。这个超人具有强大的精神意志、强健的体魄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正是这个新时代的“巨人”,一方面认为“孤独是可怕的”,一方面又安于孤独,甚至追求孤独,因而被称为“孤独的狼”。在这世间他甚至找不到一个共鸣者,孤独成了尼采最终的归宿。他后世的一个信仰者卡夫卡也有深切的同感,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孤独:“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的唯一目的,是对我的巨大诱惑。”然而这孤独却又并非使尼采走向沉沦,在孤独中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思考着这世上的一切。然而要忍受这种孤独,就必须镇压任何“诱惑”。诱惑是一种磨难,但尼采顽强地战胜了这种磨难,他甚至热情地赞美磨难,因这磨难,更彰显出他的生命意志。尼采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为此,他愿意接受苦行僧似的自我折磨。尼采宣称:“我要像所有别的人那样,艰难熬日。”这种自我受虐式的孤独最终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独行者,而这孤独,正好成了尼采思想的催化剂。
  这世界正因为有了尼采才走向精神的自由。这甚至令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依德感到极其苦恼,他发现尼采与精神分析学地数的实验所证得到的结论不谋而合,于是弗洛依德常常强迫自己长时间不看尼采的著作而独自做出自己的判断。当他们共同为20世纪的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时,20世纪的文学迎来了卡夫卡、艾略特、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他们是尼采精神上的共鸣者,他们用文学演绎着尼采的思想,他们为自我的生命张本,他们在虚无的世界中战胜自我,前方虽然茫然,但前行总是必须的。
  孤独为尼采带来了深邃的思想,为卡夫卡带来了《变形记》,对于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们的生命中孤独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少年杜小康的在困顿中苦苦寻找着新生路。生活把带到了这片无法摆脱的芦苇荡中,它是如此的强大和不可战胜,迎接他的是前所未有的孤独。在孤独中他开始发生着蜕变。他开始从一个无知的小孩变成一个新生者,一个强大到可以战胜孤独的“超人”,这种变化是痛苦的,也是极具魅力的,生命在这里显视出它强大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似乎不再是一个小小的少年,而是一个强大的生命符号。这个符号展现了孤独的强大作用,生命的强大力量。尼采曾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用三个形象表达了“超人”形成的三个阶段:
  骆驼:是忍辱负重的“人世者”,是耐力的考验。要走这条“孤独者”、“创造者”的路,就必须先学习骆驼忍受烈日烤炙、沙漠干涸的毅力,向漫漫滚沙,无垠前路,不停的走去。“坚毅、容忍的精神,蕴含诚敬,接受无数重荷。
  狮子:是战斗的力量与自我的肯定。不顾滚滚奔腾的浊流,勇敢的做自由的选择,哪怕是其中最困难的抉择,也要挣脱一切权威、价值、道德的束缚,建立自己的标准,成为精神上的新贵族。因此,尼采以狮子的威猛与力量,作为这一阶段的象征。。
  小孩:是纯真的新生,是对生命的再度肯定,是大自然至美、至善的表现。
  杜小康正是像骆驼一样在孤独中忍受,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他学会了坚毅,容忍,但这种容忍又不是软弱而没有目标,而是重新审视人生,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时又必须像狮子一样战斗,因为沉默不是妥协,生命的意义在于战斗,绝不放弃努力挣脱一切束缚与羁绊,终于获得了新生,对生命再度肯定,成为一个“小孩”。生命不是上帝施舍给我们的尊崇于他的躯壳,生命的意义在于蜕变为一个强大的“超人”,拒绝一切懦弱,拒绝一切虚无,获得从无有过的自由,生命的魅力至此才真正彰显出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蜕变之后的杜小康与众不同,在回到油麻地后他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不自欺,充满自信。这段承受孤独的旅程的意义也就更大了。
  然而小说毕竟不是哲学存在,曹文轩也无意把杜小康写成一个哲学的符号,曹文轩自己也谈到思想是枯燥的,文学不是思想奴隶,它自有它特殊的意义。小说中的杜小康他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孤独中不断成长的少年,因此他给我们更亲切的质感,他让我们长久地思考着这个蜕变,对于我们的人生发生着更切实的意义。那个如大山般的芦荡,那群和杜小康一起成长的鸭子还时时萦绕在我们的心间,文学的独立意义正突现着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更丰富着生命更强大的意义。曹文轩带给我们的也就更多了。
  《孤独之旅》呈现出的不仅是一段成长,一次人生经历,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存在意义巨大,孤独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正如一句人生哲言:“缺少了寂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真实的人生,让我们在孤独中与现实的世界暂时地隔离开来,重新思考我们曾经走过的这段旅程,在痛苦的追求中索求着生命的蜕变,从骆驼到狮子,从狮子到小孩,每一次的蜕变都发生着革命性的意义,拓宽着我们的生命空间。而我们每个人从一个真实的杜小康也都看到“超人”对我们的价值。中学生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这篇简短的小说对于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曾经浑浑噩噩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孤独之旅》的哲学内涵解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