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肖像描写的角度,有人说:互见法最高明。笔者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特意引导学生对宝黛初会的互现法描写进行了探讨,曹雪芹运用互见法描写就极其高明,可供后人借鉴。
一、写肖像就是写情节
互见法描写肖像没有游离之感,它本身成为情节的一部分,而且成为情节发展的推动因素。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不是停止叙述故事,单独描写人物容貌,而是在叙述林黛玉来到贾府,与贾府人一一见面的情节中,通过互相间的“看”,完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肖像描写。肖像描写的过程就是叙述两人互相观察的过程。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作品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宝黛初会时,二人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照应前文有关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通过这次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二人感情上的默契,为以后这对痴男怨女的生死恋埋下伏笔,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因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二、写肖像就是写性格
互见法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观察者主体性格的表现。黛玉眼中的宝玉,既是宝玉,也折射着黛玉的情趣和理想;宝玉眼中的黛玉,同样既是黛玉,也折射着宝玉的志趣和性情。以黛玉的描写为例,宝玉对黛玉的举止容貌,眼看心评。众人眼中的“怯弱不胜”,在他这儿变成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其娇弱多病的身形可睹;王熙凤眼中的“标致”、“气派”,在他这儿成了“姣花照水”、“弱柳扶风”,其妩媚姿容、轻盈体态可掬。宝玉见黛玉,不写衣裙服饰,珠光宝器,因为那些都是宝玉眼中的不屑之物。他注重的是人物的自然本色和内心的性格气质。因此,唯有在他的眼中才真正看到了黛玉外表的超凡脱俗与内在的通灵蕴秀。宝玉还从那含愁万种的“两靥”中发现了她那多愁善感的个性特征;从那似蹙非蹙之眉、似喜非喜之目的神态中,感受到她幼年丧母、离家远栖、寄人篱下、对前途渺茫未卜的隐忧。可见林黛玉这幅肖像画融进了贾宝玉的感情色彩,它不仅展现了林黛玉性格与形象,而且表现了贾宝玉情趣和性格,可谓一箭双雕。
三、写肖像就是写关系
由于互见法描写的肖像,带有人物的主观色彩,必然使人物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或是冲突、或是和谐;或聚、或散;或亲、或疏;等等。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以少女特有的精细和敏感,观察了贾宝玉通身打扮和容貌、神情,看到贾宝玉富贵公子的身份和秀美的面容,及温和、多情的神态,她感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贾宝玉对“早就听说过的”“林姑妈之女”,好奇的心理使他加倍细看:“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美人图。他看罢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两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正是表现了他们在对方的身上发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此时对象是理想化了的对象,已非纯客观的对象,可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宝黛相见,心存默契,一见钟情,顿成倾心知己。彼此非凡的容貌和理想化的审美感受,成为发展独特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宝黛肖像的互见描写,初步确立了两人的关系,成为以后人物命运发展的基础或因由。
四、写一人就是写两人
互见法描写,是从作品中人物互相观察的角度来描写人物肖像,是通过人物间的互相打量、互相观察来进行描画。观察者不是讲故事的“我”,而是作品中的人物,是“我”的描述对象之一,这个人物本身就是被描述的对象,同时,他又是另一个被描述对象的观察者和描述者。互见法描写,既刻画了被观察者和被描述者的形象性格,又写出了观察者主体的性格表现。从宝玉眼中写黛玉,既写了黛玉,也表现了宝玉。同样,从黛玉眼中写宝玉,既写了宝玉,也表现了黛玉。因此,可以说互见法描写,可谓写一人就是写两人。
五、写两人就是写众人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初会的描写,还可以说是写两人就是写众人。黛玉是宝玉眼中的黛玉,宝玉是黛玉眼中的宝玉。黛玉之美,美在天然,美在自身,美在气质,美在心灵。似这等超凡脱俗之人,此前在众人眼中,不过只有外在的“怯弱不胜”的病态,可见众人眼光的低俗。黛玉之美,那辈俗物不能欣赏,也不配欣赏,只有宝玉的自然本色和性格气质,才能慧眼识知己。同样,宝玉出场之前,众人也多有议论,微词贬语,可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连黛玉的心中也不免会有一些疑虑。宝玉出场之后,作者精心安排的肖像描写,从服饰到容貌,澄清了众人的那些不实之词。在黛玉的眼中,宝玉何来“惫懒”与“懵懂”,反倒是装束齐整,英俊多情,似曾相识,心有灵犀。宝玉的美,也只有黛玉才能真正欣赏。众人眼中的宝玉与黛玉眼中的不同,也不正反映了众人的世俗,眼光之低下吗?所以说,宝黛初会的描写,不仅再现了宝黛的形象与性格,而且折射了其他人物的性格及其之间的关系,写两人就是写众人,收到了一石多鸟之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