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识得一些字,看过几本书的人,都会发现,不少文章浓缩一下,故事的蓝本大同小异,只是名字改了,环境转了,穿着换了,语言变了而已。
是的,故事永远都是旧的,如何让老套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那就看各位考生如何各显神通了。笔者以命题习作“隐瞒”为例,看看学生们就同样的材料是怎样推陈出新和脱胎换骨的。故事的内容梗概是:一个男孩出生就没有耳朵,母亲悄悄把自己的耳廓给了他,他自懂事的时候开始就一直追问家人是谁给自己新的开始,这个秘密一直到母亲逝世,父亲才告诉了儿子的真相,之所以有生之年没告诉他,是怕他有心理负担,至此,人们无不为母亲那无私而又沉淀于心底的大爱而动容!
一、添加细节
细节不但决定成败,而且更能刻画人物,表现性格。
原文里有一句谈到母亲为了隐瞒儿子,多年来一直留着遮耳的长发。其中有个学生添加了一个细节,就是母亲经常在镜子前拿着一双银耳环凝神,他也知道这是父亲送给母亲的礼物,为什么不佩戴呢?这个疑问多年来一直盘旋在心中,直到秘密揭晓的那一刻,他才明白了母亲爱子的心如那一对银耳环在岁月磨洗中越发的晶莹透亮,闪闪“动人”!
细节如同魔术师的手杖,那么轻轻的一点,人物的风神便跃然纸上。
二、重设情节
一位同学是这样改写的,开头第一句“他一直十分讨厌自己的妈妈”,因为“这个女人只有一个耳朵,看起来怪怪的”,所以从懂事时开始,他就躲避这个“丑陋”的女人。这个情节具有颠覆性的,他让主人公提前知道了母亲没有耳朵,甚至让儿子从小就“厌恶”自己的“丑娘”,进而不允许母亲去学校探望他,担心别人会嘲笑。这样一改似乎更顺应中国的国情,符合人性的弱点。阅读此文时,一方面为年幼无知的儿子对母亲的伤害感到痛心,另一方面也非常佩服小作者的机智。他这种大胆地改造,不仅让故事更具有说服力,也让原本故事中单薄的儿子形象变得丰满与母亲多年的默默隐忍形成强烈的对照,更彰显出母亲的伟大。
最精彩的是,作者没有让母亲死去,而是通过无意间在门边偷听到父母的对话,才知道母亲这么多年来的良苦用心。作者结尾处收缩得非常巧妙,他没有冲过去扑在母亲的怀里为自己多年过错忏悔而嚎啕大哭,只是在心间默念,那就把这一段不是秘密的秘密共同守护下去,永远不用说破。母亲的爱终于换来了儿子的成熟和理解,也赢得了读者们的敬意。
这样的故事改写,既大刀阔斧,同时又细打精磨;既尊重了原作品中的核心精神,又没有亦步亦趋,让异国故事的种子在中国的沃土上生根发开,开出了芳香的花朵。
三、变换主体
原作品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的。第三人称表述往往有一个弱点,如果语言不到位,就会变成一篇平淡无奇的故事转载,不少同学在运用此材料时都犯了这样的毛病,缩手缩脚,死搬硬套。
有些同学很聪明,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事情的参与者,把自己变成故事里的儿子,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第一人称的表述,常常给人以真实感,能够拉近读者的距离,鲁迅的《人力车夫》不就是如此吗?这样的表述立场还有一个好处,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更直观具体,而第三人称总有些隔靴搔痒的难受。
原作品对母亲着墨不多,点到而已,主要通过儿子的言行来衬托母亲。一位小作者奇思妙想,把母亲变成故事的主角,同时赋予了时代特征,因为没有耳朵,所以没有外出工作,设定成一个网络作家,通过博客记载多年育儿的心经,其间有儿子对母亲耳残的不解,有自己不愿道出秘密的苦心,更多是儿子成长道路上的欣慰,文章到最后也没有揭示出儿子不知道母亲为他牺牲耳朵的秘密,但是我们都读出了这位知性母亲的善良和伟大。
学生中还没有尝试让父亲成为叙事的主体,如果换成父亲,这个角色就更有可塑性,也会更具话题性,他既见证了妻子由健康转为残疾后多年的痛苦,同时又要帮妻子隐瞒这个秘密,而且还要静心呵护儿子的成长,两个都是他最爱的人,两个都不想伤害,由他来传达隐瞒的亲情之爱,是不是也很有意思?
四、增添冲突
故事是人与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后的有机反应,所以没有了人与人的互动,仅凭单个的叙事主体,很难把故事支撑得更为形象。戏剧中常强调冲突,就是通过人物之间展开的对手戏,来加强戏剧效果的。
原作的包袱只在结尾处留了一个,中间的情节设定中规中矩,没有什么起伏。有个同学先渲染了儿子小时候和留着黑亮长发的母亲温馨嬉戏的场面,紧接着写开家长会时在众人面前母亲被不懂事儿子揭开头发后发现耳残的惊愕错乱,以及儿子多年后一直为母亲在众人面前让自己丢脸的事耿耿于怀,直至母亲离世时也没能得到儿子真正的理解。这几个情境设置,打破原先温情脉脉的母子主线,让他们一直处于矛盾的冲突中,而最后的真相,竟然是父亲临终前才告诉了他,这样的悲剧效果是不是比原作更胜一筹?
这样剧烈的矛盾冲突不仅升华了母子之爱,更彰显了家人间相扶相持之情,更展示了人性的复杂,让作品的意蕴更为深厚。
五、锤炼语言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载体。所以古今不少文学大师都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能少说一个字,千万不要长篇大论;三言两语说不清楚,那也不能偷工减料。精彩的语言常常起到“一字千金”的神奇效应。
不少同学在行文里,急于求成,总是跳出来评价母亲多年的隐忍之爱,意思虽到了,可惜过于直白的表述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有位同学是这样结尾的,在母亲的葬礼上,老父亲走到儿子的面前,“儿子认真地听着,只听见父亲轻缓地吐出一句话:你的……耳朵……是你妈……给……你的!”全文戛然而止,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断断续续的语体风格,既符合父亲的年龄,又暗合了此刻儿子和读者的心境,以一种看似不太流畅略带夸张的断断续续的结尾,收束全文,简短有力,震撼人心。这里没有华丽的煽情,也没有看似点题升华的语言,有的仅是质朴的真情流露,而这仅有的一点不一直是我们作文教学中始终追求的吗!
质朴不等于直白,不等于平淡,是语言的大美境界。豪华落尽见真淳,中学生的语言很多时候跟他们年龄契合,喜欢炫弄语言的技巧,过多的浮华的修饰和意识流的表白,常常让人眼花缭乱。只有多加锤炼语言,回归生活的本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人气”。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曲塘高级中学(22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