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279

[ 徐艳 文选 ]   

用经典教材指导写作教学

◇ 徐艳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人尽皆知。黛玉首先给香菱讲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接着指导香菱在阅读中积累揣摩,指定阅读教材——《王摩诘全集》五言律诗一百首,老杜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青莲七言绝句一二百首……不仅阅读教材取法精当,极有眼光,而且有学习程度的要求,有数量的保证,还有顺序步骤的安排。第三步,黛玉让香菱反复实践,在实践中磨砺提高。香菱在前两首的失败中摸索尝试诗歌的手法、技巧,在黛玉“只管放开胆子去作”的诱导鼓励下,构建生成了自己的写作知识,最终获得成功。可见,黛玉这位写作教师当得也是极成功的。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凡有指导必有示例,不靠多讲,恰当举例,足以启发而已。”对语文教师来说,最好的例子就是教材中的课文,就像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一样,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经典篇目去熏陶,去指导,去模仿,去创新。本文着重谈谈教材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阅读揣摩
   阅读揣摩是学习写作的起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是经典作品,尤其要重视“揣摩”。什么是“揣摩”?就是“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田里去,还须沉到筋肉里去”(朱光潜)。
   综观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文章,必有很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像《赤壁赋》之类的高级写作范文,只有反复揣摩,才能汲取写作营养。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住课文基本内容后,就文章的命意布局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一段意思是作者写作时最先想到的?”学生经过思考,多数认为“客亦知乎水与月乎”一段。为什么呢?笔者启发学生说:“苏轼读书多,谙熟佛理,他到黄州,人生出现了危机,遭遇了人生的大忧患,于是借用佛理中‘变’与‘不变’的说法来解答人生困惑,消解内心的焦虑。怎样才能把这种感悟传达出来呢?正好有一个机缘,苏轼夜游赤壁,于是他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用他的生花妙笔,描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景色,布置了一个环境,烘托了一下气氛,一篇千古绝唱诞生了。” 虽然这仅仅是想象猜测,但这样的分析还原了苏轼的写作过程,使阅读中融入更多的写作内容,把阅读与写作打通了,对学生写作有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经典的作品有着万古长青的魅力,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每再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认真学习那些优秀作品,感受到这些伟大的作者,让他们的作品与其生活的时代紧密结合,让他们的作品深深扎根于时代、社会、人生,这些伟大的作者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都对人性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时刻关注着天下苍生。而今天许多中学生不愿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作文的内容比较单薄,缺少厚度,写出来的观点有失偏颇,经不起检阅和推敲。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想让学生的文章具有生命力,就一定要让文章从课本出发,反复阅读,结合生活,认真揣摩。
   二、模仿练习
   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是课本,课本提供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最佳范文。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要相机指导写作。
   1.依据课本,模仿技巧表达
   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学到了首尾圆合的手法,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手法,这样可使文章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如教学《药》和《祝福》时,讲到景物描写的作用,把两篇文章放到一起分析:在《药》中,结尾部分的萧索冷落之景,跟作者此时因国民不觉悟而痛心的心境相对应;而《祝福》中,鲁镇热闹的祝福景象令人仿佛感受到团圆喜庆的快乐,实际是要和祥林嫂在家家户户团圆之时凄惨死去的悲凉形成鲜明对照,借以表达作者心中莫大的悲愤。一是哀景哀情,一是乐景哀情。虽手法不同,但效果一样。无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或者小说,都可以借景物来表现心情,这样更能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在学习《江南的冬景》时,学生还发现,作者是通过直接描写江南冬天并与北国冬景比较来表现心情的。该文侧面烘托非常出色,用词和修辞都非常准确精彩。学完本文,学生写了《秋天的校园》一文,有意识地采用了烘托手法、比较手法,创造了很多精彩语句。课文中的作文方法积累多了,才能走出模仿,踏上创新之路。
   2.学习课文,模仿选材布局
   我们在训练作文时要教学生具有一双慧眼,能去伪存真,在现实的生活中找题材,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为我所用,而是寻找有价值的材料。
   如在教学课文《想北平》时,笔者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北平有那么多的可写内容,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很多?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因为作者需要在众多繁复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自己具有独特感受的东西来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选出感受最深的即可,不用面面俱到。笔者顺势就说到了我们的写作也是如此,然后布置了练笔作文《为家乡喝彩》,让学生们挑自己最熟悉的点来介绍自己的家乡,结果因为有了这样的指导,习作的效果不错。有的学生写到了德清特有的水乡文化,有的学生写到了德清独具特色的“蚕花庙会”,有的学生写到了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的改变……虽然学生难免存在片面的观点,但是已经能看出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并有了扎根于生活的表达能力。
   三、自主创新
   课本中有些文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别人忽略的美或内在本质,这样就能从生活这个百科全书里找到好的素材,随手拈来,选择合适的角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如《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学生对“麦当劳”十分熟悉,熟悉的生活内容引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也让他们学会了像本文作者一样去对其他外来文化进行思考,写出了《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由“抵制日货”说开去》等一些较有思考深度习作。有学生在学习了周国平的《直面苦难》片段后,写了自己的感悟:
   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讨厌美国式的英雄拯救世界的片子了,什么蜘蛛侠、超人、蝙蝠侠……老套的剧情,单调的情感,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救世主吗?我们对世界怀有美好的愿望是值得提倡的,可是真正如周国平所写的当人们面对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时,救世主会出现?所以,我更欣赏另一类风格的美国片《后天》,它讲述了一对平凡父子,儿子如何在灾难中带领人们求生,父亲如何战胜困难找到儿子,平常人的苦难,以平常的人、平常的心承受,这才是英雄。
   学生在欣赏精美文章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产生碰撞,更好地陶冶了情操,思想也更加丰盈。
   总之,经典教材就是我们指导写作教学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语文教师队伍中多一些像林黛玉那样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的高妙的指导老师。
   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县第三中学(313201)

用经典教材指导写作教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