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面临很多困惑,择其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根据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很多考生失利的情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相关问题,真正希望在不断反思中能尽可能明确语文教学的走向。《师说》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笔者从教十载,的确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惑,择重重困惑中的两点,希望专家学者解惑,从而为语文教学指明方向。
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尺度如何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笔者曾纠结于两个问题:第一,鲁迅到底喜不喜欢教书先生——寿镜吾。第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不是真的枯燥无味。
笔者曾将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做出了如下的理解:鲁迅笔下的先生“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给鲁迅先生的整体印象——极方正、质朴、博学,先生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严厉,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入神,痴迷于艰涩难懂的文字……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这让笔者联想起魏巍的代表作《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好像要落”和“一迎”,便从孩童的眼光,再现了一个慈爱的老师形象,这一点毋庸置疑。可类似的情节放在寿镜吾老先生那儿,就有了另一种色彩,难道因为寿镜吾是封建社会的教书先生?
授课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百草园象征着自由快乐,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总是灌输本文“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礼教教育表示不满”的理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是否在某些情况之下,也要兼顾“人文性”这一特点,至少在三味书屋,鲁迅亦有逃学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和在课堂上画画的乐趣,如果寿镜吾先生是一个迂腐者的象征,那孩子们无论怎样,也无法享受到这些乐趣。所以笔者认为,正是寿镜吾先生的出现,才提供了一个孩童在学问长进和身心健康同时发展的可能,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应该成为一个分水岭,而是有机统一体。
所谓的“工具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何为“丰富”?因为寿镜吾老先生是封建社会的老师,所以他本人、与之相关的“三味书屋”便也要笼罩封建社会的那层色彩。
在我们强调语文教学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时候,却偏偏有教师还是将天平倾向于语文的“工具性”。笔者总在反思如何把握好这一尺度,却始终不得其解。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经过多年母语教育,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或多或少的提升。很多学生在孩童时期开始便从拼音版、插图版“涉猎”中外名著,现在也有一些学生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尤其在遇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的语词创造力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会说、会听、会写。难道这不是真正考验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吗?
一次课堂上,笔者正带领学生学习《瓦尔登湖》,“边走边欣赏”自然界的美妙绝伦,忽然门外有了声响,接着闯进了一个人——赤膊,放下两桶纯净水之后,就消失在走廊里。学生们看着这一幕,先是一两声笑声,接着是哄堂大笑。
那一瞬间,笔者觉得,所有的理论似乎都是一种讽刺。我们总是说: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当我们每天都在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时候,是否忽略了语文的核心?何为真善美、假恶丑?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的笑声中究竟包含了什么,是好玩,是嘲讽,还是其他?盛夏之时,当我们在空调教室里享受这清凉、享受别人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的时候,送水工却承受这炎热与超负荷的劳动,我们的学生用“笑”来回报,那种对生命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在笑声中荡然无存,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某种失败。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我的五样》,毕淑敏带领学生做了一次特殊的测试,她在纸上写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水、阳光、空气、鲜花、笔;学生也写下对自己重要的五个(类)人,然后一次又一次的删除,只留下一样。作家留下的是笔,在作者眼中,阳光、空气、水等都可以放弃,唯独手中的笔,它是作者航行的风向标,是作者的生命线。学生留下的有自己,有家人,有朋友……不同的是,作者每做一次选择,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测试,更是一种锤炼,一种折磨,甚至是一种吞噬;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欢快的,是兴奋的,他们侃侃而谈,慷慨陈词,也许,他们仅仅把这次测试当成了一种游戏——好玩。殊不知,如果一定要在父母或者自己当中选择一个逝去时,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摧残,心理上的摧残啊!澳洲少女也曾经做过类似的测试,她们在课外则哭成一团(参见《澳洲少女的眼泪折射了什么》)。
一个小小的测试,虽然无法说明中澳两国学生的差别,因为我们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两国学生综合考察上,切不能以偏概全,然而,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我们到底缺失什么。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教学肩负着“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作为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我们,特别是语文教师,在那有限的课堂上,到底能带给学生什么,能否改变来自社会或者家庭某些因素熏陶下的不良习惯或者思想,能否真正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否让每一个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不仅仅是自己,也包括他人),能否让他们懂得直面困难、坎坷,不轻言放弃,能否……
每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就陷入困惑,笔者希望语文的本质以“人文性”为主,“工具性”为辅,语文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文学涵养,会传播文化、传递信息、创造文化的人,怎样去引导学生去完成这一使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去努力探索与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