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205

[ 袁艳磊 文选 ]   

创新文言文教学与培养“思悟”能力

◇ 袁艳磊

   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居首,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望而生畏的。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这一学习心态呢?
   一、自读自悟,创设情境
   传统文言文教学多用串讲法,虽有“读”的时候,但生怕让学生读的时间多了,影响教学进度。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的阅读和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本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展开自主思考,为鉴赏领悟奠定基础。
   文言文教学,必须“读”字当先,教师范读、对照课下注释默读、诵读,个人自读、小组或全班齐读等,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懂大意,读得朗朗上口,读出了感觉,自然成诵。从而,水到渠成地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背书难、难背书”的畏惧情绪。例如经典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多用典故,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错落有致,难读难懂。教师在范读后,应给学生一个课时自读,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同时圈点勾画有疑难的字词句。通过自读,学生可以读出《滕王阁序》的韵律美,可以读出登阁眺望到的流光溢彩的秋景美,可以读出作者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的境界美。
   二、有问有答,解决字词
   文言实词和虚词是学生读懂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传统的文言字词学习方法是在串讲的基础上学生归纳总结,积累记忆。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阅读体验和自主思考的过程,忽略了培养学生在疏通文意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思悟课堂”对文言字词学习方法的改进就是立足学生。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把自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方面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组与组之间轮流提问和回答问题,答错一个失1分。失分最多的小组课下多加一项背诵任务,如把这篇文言文的重要或优美的段落背下来。为了保证效果,教师可以规定提问仅限于课文中的字词,不能漫无边际;为了扩大提问面,可以规定一个学生被提问的次数等,没有提问到的疑难处由教师补充。
   三、原汁原味,品读鉴赏
   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在翻译的基础上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教,注重篇章结构分析,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品读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本就有畏惧情绪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更应如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第一感受和直接体验,从而不断增强学生源于自我的感悟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让学生自主选择品读鉴赏内容,自主展示鉴赏成果。以鉴赏《滕王阁序》为例,给学生布置任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进行鉴赏并写下来。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鉴赏内容选择,有喜欢秋景的会选择“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子,赏析滕王阁秋景的流光溢彩;有喜欢直抒胸臆的会选择“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和“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子,赏析作者自怨自艾而又不甘颓废的复杂情感。
   四、课内课外,延伸拓展
   文言文虽然类型多样,篇目繁多,但是实际上每一类型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和规律性,人教版文言文篇目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顺序,以单元的形式编排的,重视文史而不重人文内涵。而“思悟课堂”下的文言文教学注重自主、互动、拓展,集中体现思悟的过程,使文言文教学有新意,有活力,学生思维有张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思悟课堂的特点,积极整合课内课外资源,以专题的形式,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拓展延伸,从而提升学生文言阅读的感悟和迁移能力。例如,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五《陈情表》和人教版选修与读本上的《祭十二郎文》、《祭妹文》、《项脊轩志》这四篇文章都是寓情于事、以情动人的,其情感表达方式相同,内容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教师可以把这四篇文章整合为一个专题单元,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比照阅读,在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文言阅读感悟能力,加深印象;同时鼓励学生将阅读获得的体验和方法,与写作结合,把阅读的“思悟”能力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在按专题整合的同时,还可将文言文与现代文联系起来,通过音乐、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整合,使古代现代相通相连,实现学生古今知识迁移和“思悟”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学校(450001)

创新文言文教学与培养“思悟”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