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206

[ 杨家山 文选 ]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 杨家山

   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逐步深化的过程中,理论各异、流派纷呈的改革大军,经过艰苦的跋涉和冷静的思考之后,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什么教育理论,不管哪种教学方法,其宗旨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究竟如何去实现这一共识,实为当务之急。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从未敢觊觎什么教学流派,也不曾追随笃行哪种教学法,笔者只有一个“山药蛋”般的宗旨,即努力在45分钟内“多收它三五斗”。在此不悸同仁哂之,和盘托出,以乞赐教。
   一、教材处理上花点心血
   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包含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因素,钻研时要努力把握特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必要时只攻其一点。
   《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是篇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的重点是散文的情景交融。而怎样理解洋溢在字里行间“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则是其难点。教学此文时笔者打破常规,选择文章的第4、5、6节为突破口,先要求学生掌握这几段写什么,抓住景物什么特征来写的,用了哪些手法,而后针对第6节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设问:“在这样美的荷塘前,作者何以发出如此抑郁的慨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挖掘文眼,理解感情基调,联系时代背景,最终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难点。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将教材进行“同类项”合并,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途径之一。打破教材单元格局,采用新的组合形式,可以从新的角度求联系,作比较,或举一反三,或求同存异,以收拓宽加深之效。如将《六国论》、《阿房宫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过秦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放在一起对读,可设置诸如题材相同,而观点、结构、体裁及语言风格各有不同等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辨别能力。教材中这种可以合并的“同类项”还有很多。这些课文,把它们作为发幽探微的研究对象,不少人为之,但将其实施到课堂上,委实要花些心血。不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努力去做,“多收三五斗”应该不成问题。当然有的课文已跨越年级,当以上复习课为宜。笔者曾把《荷塘月色》和《荷花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读本)组合在一起复习,运用对读手段,从体裁、思路、结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归纳异同,并穿插有关练习,较之一般的“烫馊饭”,确实“多收了三五斗”。
   二、教学过程中动点脑筋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要组织好一堂课,达到预期效果,合理设计是关键。笔者曾从以下两方面作过努力。
   1.精心设计导语
   课的开讲,常见有开门见山法、设置悬念法、以故引新法、设疑问难法等。无论什么导语总离不开一个宗旨,即必须有明确的指向,且要简洁明快,自然得体,或发人深思,或激人情感,总之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或起到成为学习新课的“钥匙”或“路标”的作用。
   教学《荷塘月色》之先,笔者饱含感情地问:“同学们在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还记得他对几种花的评价吗?”话音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地背出原文有关语句。笔者带着满意的语气接着问:“周敦颐独爱莲,他是如何写莲的?”“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明显来了兴趣,笔者因势利导,说:“莲花有如此美丽的品质,难怪古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描写传神的佳句,大家知道些什么?说说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的还背出了周邦彦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种宣泄已有知识的愉悦,使学生处于亢奋状态,此时正是火候,就势急转弯,将其引入课文重点写景段的研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注意调控节奏
   在一堂课中,教学内容怎么分布,教学活动如何编排,时间应配置多少,都不可随心所欲。那种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一人朗读全班静听,或一人板演全班坐观的做法,其效果只能是少慢差费。好的课堂节奏,应该是有张有弛,张弛得当。笔者在课堂上每到解决重难点时,或需要师生处于紧张、亢奋的状态时,就适当加快语言的速度,增强情感的浓度,逐步加深问题的难度,从而紧紧地“抓住”学生,使其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张”的情境,既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处于学习的最佳态势,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张”,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其注意持续不会太长,应该张弛相间、相得益彰。
   三、语言表达上来点讲究
   严格地讲,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示范性,二是感染性。前者要求准确、清楚,应是规范化的普通话;后者要求生动、形象,应是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语言的要求,其前提是简洁畅达,主要努力方向是声情并茂、风趣诙谐。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写文要动情,读文要入情,教文则当然要传情了。一个只会肢解作品、图解作者意图的语文教师决不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中教师没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没有传神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情态是很难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的。如分析《刺客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中易水诀别一段时,引导学生想象那悲壮的情景作这样的描述:易水河畔,冷风凄凄,寒水倒映着一片白衣白帽,筑声低回,悲歌渐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时此刻易水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这是何等悲壮的一幕!这庄严肃穆的易水悲歌,曾激励过多少后人为国家为民族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经过这样绘声绘色的描绘,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但加深对荆柯形象的认识,还巧妙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是妙趣横生,谈笑兼济,其中少不了幽默诙谐、连珠妙语的功劳。例如讲《过秦论》时,称那些“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的六国之士为“智囊团”,把“九国之师”称为“多国部队”。分析水生嫂的形象时,将其设想成另外两种类型的女人,一个是“拖后腿”的娇媳妇,一个是会撒野的泼妇,并拟出其与水生的对话内容录成磁带,课堂上适时插放,其中那些“嗯!我偏不,我就是要跟你一道走嘛!”“你这个狠心贼,心里根本没有我,我不想活了!”等个性化语言,令学生捧腹大笑,笑之余加深了对小说中水生嫂性格的理解。当然,追求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是为了造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更好地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具体运用时不能失度,以免失之油滑。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教学方法,练就驾驭语文教学的“十八般武艺”,为每堂课能“多收三五斗”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221400)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