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660

  

浅谈创新性语文教学

◇ 杨 李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语文教学,应顺应社会发展,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处于教学前沿阵地的语文课堂,更是承载着这一关键性的历史重任。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做了很多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立足课堂,构建学生主体的课堂
  
  创新能力的体现以知识为基础,故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及情感,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笔者在课堂上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笔者还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一次在课堂上学生发现外面的雾气越来越浓了,当时笔者就停止了上课,和同学们探讨了雾气产生的原因及空气质量状况,进而再深入到环保问题,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又发挥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潜能。
  
  二、发散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笔者在课堂上非常注意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善于质疑。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质疑的难度要切合学生探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可以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中,语文课堂就会“动”起来。例如在课文《富春江上》中,作者用了浓墨重彩直接描绘眼前美景,极力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语言文字本身就负载着灵动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打破课堂,创设灵活开放的氛围
  
  语文课本聚集了很多古今中外名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太多学习领悟的地方,故教师可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这要求教师一方面加强自身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诗词的学习上,应主要让学生改与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体会,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精髓。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多接触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有些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比较独特,那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有效控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四、超越课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之惑、喜悦之情荡然元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因此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应有意识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在生活中收集与语文有关的信息,并且定时召开发表会,让他们把在生活中积累的语文方面的素材作交流。结果,学生们收集整理了宣传语、广告词、对联、俗语、谚语、民间故事、传说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次的发表会成了他们最大的收获。这样,他们的知识面拓宽了,学习的劲头足了。语文在他们的眼里,不再是干瘪瘪、冷冰冰的学科,而是充满着生活气息,闪动着情感光彩的学科了。
  
  五、创造课堂,运用形式多样的手段
  
  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因此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扩大学习的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引发学习必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学习戏剧单元时,先运用语文课堂计学生观看改编的电影,让学生从演员的表演中更直观地把握课文情节内容、社会现实以及人物命运: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课文中的对比运用图文并貌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很容易就记住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同时课堂上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的过程,虽说笔者的尝试不尽有效,但却坚信它将推动教学艺术发展,让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充分发挥效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到“活”的知识。

浅谈创新性语文教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