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给医生,特别是中医圣手加以“杏林”这个称誉,那么,“杏林”一词究竟是个什么来由呢?
相传三国时期,在吴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医生。他的名字叫董奉。董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专门为穷苦的老百姓看病,又分文不取,因而名扬千里。
每当被他治愈的病人,到他家登门道谢时,董奉就叫他们在附近种植杏树,他说杏树全身都是宝,种杏树就是为后代造福。于是病轻的人身体养好了,就种植1棵,而病重的人身体康复了,就种5棵,人们都心甘情愿地按董奉的要求去种树。就这样,不出十年。杏树很快长大,并结了果实。董奉就将这些杏子全部都换成了粮食,并又用它来救济那些受苦的百姓。董奉就是用这个办法,来纪念他与病人结下的深厚友谊,在他家的周围,渐渐地形成了一片密密的杏树林。
人们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便在他家的门口,挂了一幅“杏林春暖”的牌匾,后来,凡是有医德大夫,老百姓都称之为“杏林高手”,医生的门户称之为“杏林之家”,这些都是对继承董奉精神的医务作者的歌颂。
谢觉哉的写作“三字经” 黄 侃
谢觉哉(1884~1971)湖南宁乡人。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早年,他曾从事过中学教育工作,为学生拟定了写作“三字经”。现辑录于此,以供参考。
写文章要有“三要”:一要事实清楚;二要观点清楚;三要文字清楚。
写文章有“三怕”:一怕不新鲜,老生常谈惹人嫌;二怕平又淡,索然无味催人眠;三怕不精练。拖泥带水叠罗汉。
写文章有“三味”:一要有“色”,写文章先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这就要像画家那样斟酌笔墨的浓淡,构图的疏密和色彩的运用:二要有“声”,听觉的功能是神奇的,可以弥补视觉功能的不足,可以表现一种更复杂更细腻的感情;三要有“味”,味觉的作用耐人品味,令人神往。
写文章有“三用”:写文章要用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烹调师的舌头去发现和采集生活中的“花粉”,去提炼美、表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