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牛汉的散文作品,这里所谓的“第一本书”就是他的第一本《同语》课本。
一本教科书是平凡的,不平凡的是与教科书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在这篇文章里,这本《国语》课本只是文章的线索,真正打动读者的是蕴含在文章中的情、理、趣。
一、浓浓真情
1 浓浓的父子情
我的父亲很爱我。首先体现在对我学习的关心:当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时,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当从祖母口中知道第二名其实也是倒数第二名时,父亲“板起了面孔”,要查我的功课。其次表现在对我的理解和尊重上:当我将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了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细心的父亲并没立刻责罚我,而是耐心地问明原委。得知真相后,善良的父亲理解孩子间友情的珍贵,他“深深地叹着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第三是表现在对我负责:为了我的学业,新的学期开始时,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文章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
2 真挚的朋友情
乔元贞家很穷,买不起书,可“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如果乔元贞没书,就上不成学了。为了让好朋友能上学,我把自己的书“拦腰”截断,一半给了乔元贞,这是多么无私的真挚的友情啊!
父亲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没有责怪我,而是要我“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他晚上“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载了好多白纸”,将“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让我送一本给元贞。这既是基于对孩子友情的理解,更是对自己的好朋友——乔元贞父亲——的同情,对儿子的朋友的同情,是自己友情的延伸,是对儿子友情的尊重!
3 淳厚的乡亲情
当我和我的大狗小狗合演的“双簧戏”引得教室里哄堂大笑,没法上课时,“弄不成”也只是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村邻之间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其实,我与乔元贞的情义、我父亲与乔元贞父亲乔海和情义,我父亲对乔元贞贫困生活的同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淳厚的乡亲情呢?
贫困生活中的浓浓的父子情、真挚的朋友情、淳厚的乡亲情,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地感动着今天的读者。这也是本文的魅力所在吧!
二、童真童趣
文章中的童趣也是打动读者的亮点之一。
对于自己儿时学习生活中的情趣,作者是念念不忘的,因此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这是恶劣的学习条件下的轻松的恶作剧,不仅给当时处在贫困生活中的孩子,也给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的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这大概也是孩子喜欢到学校去读书的原因之一吧。
三、人生哲理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二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米,“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
诗人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的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乔元贞”们以知识呢?
回想过去,多少孩子因为贫困,从来没有进过校门;多少孩子被迫中途退学: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愚钝,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所谓的“出息”似乎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实现。多少人才被埋没,多少孩子因不能读书而终生落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所有人的思考——乔元贞的命运如果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重现,那简直就是罪过!
这是一个多么朴素而又沉重的人生哲理啊!
这一些,大概是本篇文章最大的价值所在吧。诗人说“人不能忘本”,这个“本”应不仅是《国语》教本,更应该是不能忘记自己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一生活中的情、理、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