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549

[ 周国圣 文选 ]   

如何解读教材中没有“教头”的课文

◇ 周国圣

  语文教师喜欢教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诗歌。因为它们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充满语文味。然而当今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淡而无味”的新篇目。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这些非经典课文没有价值,俗称没有“教头”。以苏教版为例,《伟人细胞》(七年级上)、《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七年级下)等等,这些文章均属于没有“教头”的文章。如何正确解读这些课文值得我们深思。
  语文教学过程,首先是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想感动别人,须先感动自己;要想学生积极踊跃,教师须先充满激情。激情源自于对文本的解读。“不少教师对这些课文都采取了淡化处理的办法,甚至有的教师就根本不教”。如果我们给这类课文定性为没有价值的篇目,如果我们对这些篇目消极对待,那么七至九年级的课文没有几篇能让我们教师感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对这些没有“教头”的篇目,应给予重点关注,极力咀嚼出这些篇目中所含语文的养分,与学生分享。
  首先,正视文本,读出个性。
  语文教师对文本应该拥有自己的个性解读。唐代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必然有“传道”的职责。并且,语文的“传道”不同与其他学科。七年级至九年级学龄段是青少年思想情感形成的重要时期,又是青少年最易产生叛逆心理的学龄段。因此,他们不喜欢无味的说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讲出符合实际、富有个性的“道”,要求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拥有自己个性的解读。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生成的多样性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解读。“在阅读目标方面。我们认为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语文教师上完一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然而语文学科既不同于理科,理科的教材非常明确地告诉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内容,又不同于政治、历史这样的文科,这些学科的教材同样明确告诉了教师教学内容。它的教学内容不是直白的,不会直接表露在语文教材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一个表层,需要语文教师自己深入解读课文。只有自己先挖掘出文本的精髓,才能与学生共享。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反复解读,解读出其中富有个性化的含义,解读出学生耳目一新的思想。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
  在解读《伟人细胞》这一课文时,除了一般语文教师要讲的“从小事做起”外,笔者在解读时。读到了“付出即回报,给予即索取”的矛盾统一的生活哲理:读出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应该坦然面对”的人生信条。因为这样,贾里在最后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滋味,甜酸苦辣样样俱全。在与学生交流共享这些解读文本体会的时候,学生的眼眼睛里流露出认可的神情。这也正证明了学生渴望个性的解读。
  其次,咀嚼平凡,挖掘深意。
  那些没有“教头”的课文其实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我们没有挖掘出文本深处的不平凡。最近笔者拜读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杨中普整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实录及说明》一文,再想想自己当初上《我们家的男子汉》这一课,真是无地自容。很多看似平凡之处,在黄老师的解读和引导下,深切地感受到王安忆语言的魅力,体味到文本中所蕴涵的深厚情感。比如:作者为什么不说是“我家的男子汉”,而说“我们家的男子汉”?让学生比较“我”和“我们”在这里的表达效果。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再让学生在“我们家的男子汉”后加适当的标点符号,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自豪感。这样的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课文没有“教头”,还因为这些文章的主题比较平淡,没有深意。黄厚江老师在执教《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的最后,自然过渡到“男子汉”的含义:“男子汉不是一个性别上的属性,而是一种精神和品格的体现。我,作者,你们的父母,都希望你们,希望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男子汉,都具有男子汉的可贵品质,成为你们家庭的,也成为我们民族的顶梁柱”。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听到这里不禁大悟,原来“男子汉”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体,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其实他代表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充满期待,充满热情。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拘泥于教参。应该深入挖掘,适当升华。让语文课不仅充满广度,而且具有深度。
  再次,勤于质疑,矛盾统一。
  作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该学会质疑,寻找文本的质疑点、矛盾处。质疑点往往就是课堂的亮点、热点。这要求语文教师在解读时必须反复咀嚼。比如:《十三岁的际遇》中最后是这样写的:“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一方面田晓菲非常依恋北大,另一方面自己定要离开北大。两种情感矛盾统一,成为课堂热点。要离开北大目的是“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再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中的“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含义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对学生的感悟应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矛盾统一的方法论,可以让我们可以反复地咀嚼,体味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意。
  看似无意却有意,没有“教头”课文,并非没有价值。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能正视这些文本,仔细咀嚼,定能发现它的价值,没有“教头”文章定能读出个性,讲出深意。

如何解读教材中没有“教头”的课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