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是要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通过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笔者觉得如下几点必须达成。
一、主体参与
毋庸置疑,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呢?最关键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在生理、心理、个性、人格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其次,建立一个平等的对话环境。知识的交流与碰撞,理想价值观的引领与矫正,需要师生之间彼此接纳和相互欣赏。学会倾听,懂得欣赏,懂得适时点拨和引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将外在的学习要求内化为自觉自愿的个人习惯。很多时候,学生难以接受老师讲解的方式方法,甚至厌倦学习,作为老师,应该而且必须换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种的方法。教师别无选择,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学生的选择。
二、过程细化
教学目标必须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能否卓有成效地达成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的熟悉情况,包括旧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生理和心理接受的限度,以及新旧知识联系的紧密度。(2)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直观行为和内在的思想行为表现。(3)确定课堂行为表现的条件。所谓条件,就是指影响学习结果的各种限制条件。(4)接受程度。接受程度是由课堂行为主体,即学生的接受速度、接受知识的精确程度和最终效果等几个方面来确定的。
三、善于发问
善于发问,往往是衡量一个老师驾驭课堂能力的风向标,同时,也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问题发端于思维,因而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更要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形成意见,把学习过程变为提问和释问的过程。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阅读感知,又要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如在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听听你冷雨》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问。然后再深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1)课文写了几处不同地方的冷雨,每处冷雨作者心情又为何不同?(2)文中多处出现“听听那冷雨”,我们在阅读时为什么不觉得啰唆?从结构上来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学会提炼和概括信息:第二个问题的设置,其实更多的是从细部介入。当然,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要靠老师引导学生比较、鉴赏。同时,在反复的吟诵中让学生感悟体会。
四、重视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了教学过程实践的重要性。
语文实践的过程是个广义的概念,应该包括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实践,更应涵盖情感体验和兴趣培养。阅读教学是语文实践最重要的阵地,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以课文的情感为线索,引领学生接受感情的洗礼,同时。深入思考,充分想象,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字、词、句、章的理解感悟,以及阅读方法技巧的学习。作文教学,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以“情”为主线,让学生说自己的话,写身边的事,反映自己作为中学生所特有的情绪状态和思想脉搏。同时,对情感的诉求进行反思,使情感更加准确、生动、具体、形象。当然,我们更可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思考人生和社会,思考意义和价值。思考用世的方式和态度。只有这样的语文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他们健康成长。
五、指导得法
作为教师,要强化对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过程的指导意识。对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类型,要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指导。对于描述性的知识或记忆性知识,我们的课本中有太多。譬如,诗词鉴赏、文言文,以及名家名作,很多可以看做是陈述性知识,对与这些有静态特征的知识,主要是语言的积累,读熟能背则可,应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诵读和记忆方法去指导学生。对于具有动态特征的知识,即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这些知识的解决过程对于技能技巧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新教材中每个专题前的“导读”以及专题后,的“活动体验”、“文本研习”、“积累与运用”以及“习作”、“写作实践”的提示中,很多没有一一对应到文章之中。老师可根据教材特点自行分解知识和能力,然后施教。对于过程性知识的引导,一般经历三个过程,即: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再读(升华)。对于重点难点句子的鉴赏。要分步进行。先理解句子本身的内容,再在具体的语境下,准确地理解句子的要旨,然后从表达方法技巧方面结合上下文理解。在写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在选材、组材、构思以及立意的确定等诸多环节上下工夫,特别是在理性思维、辩证思维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更理性地看待世间万物。对于高中生来说。策略性知识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选择学习任务以及确定学习步骤和方法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决然不同于囤、点、勾、画、注、评等。它是由方法、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老师适当引导,那么学生就能明确地知道自己在每篇文章中要学到什么,更懂得要如何利用现成资源和怎样利用课本资源,以及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成目标。
总之,新课改目标的达成还需要我们多研究、多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