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读2010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的古诗词鉴赏题,笔者以为,这18套题凸显了《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总体要求,继续坚持“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原则,考查学生鉴赏古诗内容、技法和语言的能力。下面以其为例,分析所含考点的常考题型,从设题角度、试题考查重点等方面总结规律,并对明年该考点可能出现的形势作出初步预测。
其一,分析语言型。这是高考古诗鉴赏的难点,着重考查考生解说表层含义、分析深层含义和评价形式作用之能力。语言鉴赏主要有下列三个命题角度:
1、炼字。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一般是: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旬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答题套路是:①某字运用了 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 言外的意思是_____(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②某字运用了_____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字,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譬如2010年湖南卷第11题要求考生阅读陆游的《好事近》:“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第(1)小题: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解题时,便可参照上面的答题套路这样回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蒴、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析句意。一句诗或是写景的,或是抒情的。或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答题步骤一般是: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譬如2010年辽宁卷要求考生阅读宋朝陈与义的诗《雨》:“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第8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依照解题步骤可这样回答: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3、赏特色。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步骤一般是: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套路一般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______,如______,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譬如2008年北京卷选用了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要求考生回答: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参照上面答题套路可这样回答:这首诗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其二,赏析意境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其答题步骤一般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譬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何而“感伤”。答题套路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______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情感(心情、心境)。譬如2010年上海卷要求考生鉴赏王恽的散曲《平湖乐·尧庙秋社》:“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第14题: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解题时,便可参照上面的答题套路这样回答:这首散曲描述尧庙社日中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等活动,(表达了曲作者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其三,情感主旨型。这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答题步骤一般是: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或:①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②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答题套路一般是:我认为______,原因是______(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析陈述)。譬如2010年四川卷第12题要求考生鉴赏向子湮的一首词《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第②小题是:向子湮的《减字木兰花》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参照上面的答题套路可这样回答:我认为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怜惜,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其四,鉴赏技巧型。这是高考古诗鉴赏的重点和难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技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答题套路一般是:这首诗用了______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______,从而突出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譬如2010年安徽卷要求考生阅读鉴赏杜甫的《岁暮》:“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9题是: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参照上面的答题套路可这样回答:这首诗运用了借代手法,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关心。
其五,比较赏析型。即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形象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答题步骤一般是:①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②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譬如2010年天津卷第13题,阅读两首唐诗: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和雍陶的《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第③小题是: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根据上述比较点可这样回答: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对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审读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可以预测明年的命题趋势:一是考查内容多元化。涉及诗句理解与鉴赏,诗歌内容的概括,诗歌意象、意境、主旨鉴赏与评价等。而鉴赏诗歌主旨将是重中之重。二是考题取材多样化。据笔者统计,从选题数量和时代看,今年19首古诗词中,宋代诗词10首,约占53%;唐代诗词5首,约占26%;南朝诗词3首,约占16%;清诗与元曲各一首,约5%。从体裁看,诗13首,约占68%;词5首,约占26%;曲1首,约占5%。预估明年宋词、唐诗仍将占主导地位,且多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其他古诗、元曲、明清诗词也适当选用,但不选古体诗。三是考查题材丰富化。今年主要考查、的是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托物言志诗和咏史怀古诗。命题者在选材上将继续坚持: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及猜题押题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四是考查设题综合化。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将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估计将成趋势。五是命题形式主观化。2011年高考估计既有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也会出现多首诗歌的比较鉴赏题,而且比较鉴赏的比重可能有所加大。考查的形式仍以填空、简答的主观题为主,以客观题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