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未来,细节成就课堂。语文课堂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很多因素,如何对语文课堂质量做出判断和评价,其中肯定有很多标准。而观照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细节的分析和欣赏,往往能够对语文课的质量做出判断和评价。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立的教学质量意义和教学价值的教学细节,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的教学行为的组合。下面,通过两则具体的教学案例的剖析,考察教师教学的设计流程,我们能直观地看到细节的力量,细节能成就课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项脊轩志》一文教学过程撷取如下。
老师导入:前人对该文作过如下评析:“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选取生活中琐碎之事、司空见惯之景,用最平实的话表情达意。这样的文章风格特点是少饰雕琢。追求自然不羁,闲情野趣。“不要紧之题”,就是指材料,即文章所写的内容全是那些不起眼的事、景、情,是那些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场面。“不要紧之语”语就是语言。指文章的用语。下面老师朗读,大家慢慢体味。看能否找到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并做好记号。接着大家共同研析的词句如下:“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以上的教学过程,其目的就是用师生对话来进行课堂阅读探索与研究。在教学细节部分设计的时候,老师先以姚鼐对归有光的散文看法为依托,让学生在文章中做记号进行印证。这样。学生又必然会以推理的方式来审视和阅读,进行思考、探究、鉴赏。其次,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语言”,让学生先通过朗读理解内涵。体悟魅力,激荡情操。“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个短句很有场景感,而且把伯伯叔叔们分家那种凌乱表现得很彻底。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在阅读到这个句子时,想象一下,作者心里是什么样的状态。面部是什么样的神情。这是第二部引导体悟。从感性到理性。从文字到感情。又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老师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认识内涵,把握情感。深入思考:文章作者对家境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作者是如何如实的描述自己的苦闷、失落和惆怅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带着学生再进一步挖掘:句中表现力最丰富的是什么词。这样的变化是生活中最小的变化,但最能直观的告诉我们作者内心的那种孤独、愤懑和那种难以言传的郁闷。所以,文段最后一个“矣”字,犹如一声长叹,透出作者无尽的落寞和悲怆。如此行文,方能见语文之本质,说到底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文章最后写到“庭有枇杷树”。物是人非,眼前这棵亭亭的枇杷树成了妻子和自己爱情的唯一凭证和见证。树长多高。妻子离开自己也就时间越长。这种复杂的心情,很能打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这种思念更加真切感人。教师在文章的最后恰到好处地投影出纪念亡妻的另一首词《江城子》,这就使知识得到衍生和拓展。这样由此及彼,从一个句子到文章的主旨,创设出太多让人感慨落泪的意境,自然之中就营造出独特的课堂意境、课堂气氛。
又如《扬州慢》一文,老师引导:有人这样评价姜夔:“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对这首词的看法。(学生在沉思)
生1: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觉得虽然作者没有像有些诗人那样直抒胸臆,但他融情于景。
师:你能否说明白点,可以结合文本来谈。
生1:“二十四桥”一句是景物描写,这一句写了三个静物:二十四桥,河水,月亮。它们本身就渲染了一种压抑甚至凄凉的气氛,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韵。
师:好,很有个性,看法独特。别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2:我同意第一个学生的看法,我认为,“冷月无声”一句有“顾左右而言它之意”,作者只说了桥,河水,冷月,处一看,好像太平常不过,但仔细琢磨就会生出一丝惆怅和悲怆。
师:说得对,能否具体点?
生2:“冷月无声”运用拟人的修辞,很能写出扬州此时荒凉甚至荒芜的景象。诗人故意没有写明白,却让我们产生遐想和联想。所以,我认为这是话中有话,顾左右而言它。
师:分析很有个性。刚才两位力挺姜夔,我问一下,有没有赞同王国维的?那句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他可是现代文学大师啊。
生3:我赞成王国维的评析,他写景的特点是模糊,不是那种浓墨泼洒,而是惜墨如金。写得很少,但写得很有味道。有点遮遮隐该隐的感觉。但这就是姜夔。
这个细节非常独到精妙。首先。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处于对等的位置,但是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老师先入为主,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老师首先提问,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老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地互动。这样的教师提问,就构成了这一教学细节中的主要问题,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考虑的问题不是今人的评价,恰恰是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文本的鉴赏和评析上。其次,两个学生都对王国维先生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学生们在对诗词的解读中存在着内涵和外延的不同,但他们可以互相启迪。最后,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批判性很值得思考。有学生反对专家的看法,也有赞同的。这样,不同的观点之间相互较量。这样的学习氛围开放、丰富,多种观念在课堂这一特定的背景下聚集、碰撞,思想必然会纯粹、转变和升华。
基于上述两个教学案例细节的阐述,笔者觉得一堂好课在细节设计上要体现出很多因素:词语的感知和品评。交流思想的萌芽与启动,文化韵味中的是非丑恶辨别和矫正,等等。在一节细节处理如此精细的语文课堂上,思想之舟才可以随意驰骋。可见,没有语文教学精彩的细节设计,语文课堂就会少一份热情和思辨,语文课堂也就失去了应该有的色彩,最终也就不能使学生善学乐学。所以,如果积累细节养成习惯,语文课堂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