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036

[ 高远 文选 ]   

摆正位置教文言

◇ 高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學生是语文學习的主人,教师是學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很显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學方法与其背道而驰,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一下,不让课堂教學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成为课堂教學的主轴,教师变主讲为主导,使學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學习。
  
  一、“读”中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的重要。
  首先,教师应注重范读,这是激发學生兴趣的一种方法。學生具有向师性,教师范读课文为學生提供了朗读的榜样,不仅可以激发學生朗读的兴趣,而且也可帮助學生提前扫除一部分文字难点。
  根据學生的语文水平和學习能力的不同,以及文本的难易程度,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分成明读和盲读两种。如果學生的能力、水平不是很高,文本又较难理解,可采用明读:學生边听教师朗读,边在书本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圈注。反之,则可采用盲读:要求學生不打开书本,而是集中精力“听”。此时,“听”就成了唯一的信息传递渠道,學生必须聚精会神,调动全部知识和技能积累来迎接挑战。在一定的时间内,连续不断地接收和处理陌生信息,尽全力最高效地“变他为己”,趣味也就蕴含其中了。
  其次,教师应鼓励學生朗读。叶圣陶指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學习方法。”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感情的音响,让學生全方位,立体化感受课文。再则朗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还指出:“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通过熟读精思,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學习语言的运用。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方式来鼓励學生朗读。如“美读”,对朗读提出较高的要求,读出文言语句的神韵,读得摇曳生姿,读得委婉动人,读得回肠荡气,让听的人能从语气中捕捉到真实的情感。还可以利用音频指导朗读,给古典音乐伴读,齐读。我还曾经提供一篇没有标点的课文,进行朗读竞赛,看谁读得准确、有感情。这些方法,學生都乐于接受,且积极参与。
  在“读”中,将作者的感情、语言化为了學生的感情、语言,将作者鉴赏的美变成學生眼中的美,培养了學生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问”中學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如何能让學生“好之”、“乐之”呢?
  “问”是一种不错的手段。
  首先,课前教师要提问。要使學生积极主动地學习文言文,就必须在研读文本之前让學生充分了解和把握教學目标。换而言之,就是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提出课堂教學的总方向、总目标,學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如能独立解决问题,自然增强了學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须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则锻炼了他们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有成就感;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明白”,能使學生在读和思的操作中,反复感受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从而也使他们积累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例如:在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告诉學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既然是记叙文,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文中记叙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带着问题阅读,學生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几个要素,“夜”表明时间;“承天寺”便是地点;主要人物是苏轼,还有张怀民。在找其他三个要素之前,我给學生补充了背景资料: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结合背景,感受文章所写的景物,揣摩作者的情感,學生自然就明白了:苏轼在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他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去寻好友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洒满庭院里好象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不由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更有自我排遣的达观。作者这种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其次,上课时教师要鼓励學生质疑。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出现反映着學生在自主學习并思考探究着。
  例如,有同學提出《捕蛇者说》中的蒋氏真的是“熙熙而乐”吗;《醉翁亭记》中醉翁“颓然”的原因,仅仅是喝醉了吗;《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是谁的衣服湿了。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给學生一些时间,在掌握文章中心、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學生通过思考、讨论是有能力解决的。其得出的结论是:蒋氏的“乐”仅仅是相对于其乡邻而言的,并非真乐,反能使人感受其苦,其悲;醉翁的“颓然”不仅仅因为喝酒的缘故,与民同乐更令其醉;《三峡》中的“沾裳”应该是到这里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提出问题,是學生领会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则给學生带来了继续投入學习的兴趣和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學生质疑,教师都应把握一个“度”,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主旨,不能让學生扯得太远,也小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學生自主地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
  第三,课后师生进行问答。常说“學以致用”,學习了文言文之后,为什么不试着使用文言来交流呢?钱梦龙先生就有过这样的尝试,在教《核舟记》时,他与學生有过如下的问答:
  问:奇巧人王叔远之核舟以何物为之?
  答:简核桃之修狭者为之。
  问:舟长几许?高几许?
  答: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问:舟有窗左右各四,岂窗而观,则何所见?
  答:雕栏相望焉。
  问:闭之,则何所见?
  答: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这一问一答中,既复习了课文,又活用了文言语句,學生爱听、爱仿、爱说,洋溢着乐趣。当然,这样的问答,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需要學生能理解的文言词汇,选取文言文常用的句式,选取恰当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三、“译”中學
  
  “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學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學生来说,靠自己的能力来理解内容并非是不可能的任务,教师只要先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學生可以此为依据,逐步理解课文。
  第一步,用现代汉语来解释文言字、词,形成一一对应的形式。
  第二步,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成分、补足音节、调整语序。
  學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字、词的大意是能明白的。如果出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情况,學生混淆不清时,教师不应急于公布答案,可先让同學在小组内讨论完成;若小组依旧不能解决,可提出在班上解决;只有当學生用尽办法也不能解决时,教师才给予提示性的帮助。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例如,“见二虫斗草间”(《幼时记趣》),可直译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提醒學生适当补充介词,调整语序后,就可整理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摆正位置教文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