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读书对教师教育素养和学生学习愿望的重要作用。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提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但是读书是要教给学生的。”
教师自己不仅要喜欢读书,还要将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那么,读书的方法有多少呢?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最近几年的各种杂志(特别是语文教学类的杂志)中,有大量的两个字组成的词或短语,这些词或短语都是把“读”字置后,构成“x读”式,来表明某种读书方法的结构。现择要将其整理归纳如下:
我们可以根据在读书时要不要发出声音来进行分类。要求发出声音来读的方法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朗读”了。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最多的读书方法。“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需要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对于“朗读”这一读书方法,学界更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这方面有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在(要切实研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一文中清晰、科学地提出了朗读教学设计的16种思路和方法:“(1)教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2)析读——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3)品读——就是赏析式地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美读’的方式;(4)研读——就是要研究、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朗读;(5)辨读一在辨析之中朗读,主要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6)评读——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7)说读——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8)写读——朗读中学写,写中有朗读;(9)听读——重点突出配乐诵读;(10)背读——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背好;(11)赛读——用‘赛’的方式组织课堂朗读教学;(12)复读——用‘反复式多角度’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13)演读——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14)想读——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像,训练想像能力和朗读能力;(15)联读——将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16)比读——将能够进行比较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
其中,既有偏重于要求通过多人合作互动完成的朗读方法——“教读”、“赛渎”、“背读”等,也有侧重于通过个人自主、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辨读”、“复读”、“评读”、“析读”、“品读”等;既有偏重于将“读”的能力和其他基本能力有机结合的朗读——“听读”、“说读”、“写读”、“演读”、“想读”等,还有偏重于通过多个文本来提升“读”的能力的阅读——“联读”、“比读”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朗读方法。如:“抄读”——抄写和背诵相结合的读书方法。“范读”——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讲读”——讲习诵读。“纠读”——纠正学生错误读法的朗读方法。“领读”——集体朗读时,由一个人带头朗读。“齐读”——学生一齐大声读书的朗读方法。“赏读”——以欣赏的眼光来读的方法。“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直到能够背诵的读书方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读”和“吟读”。什么是美读?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感受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简言之,“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方法,它的目的在于传达课文所蕴含的美,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可以用它来读出文章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而“吟读”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古诗文特别是诗词,都是有韵律与节奏的。所以吟读指导具体而言要放在把握声调与节奏上。钱梦龙先生说:“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痴如醉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情感投入。”“美读”和“吟读”是较高层次的朗读,需要读者深入体会作品内容并用较高的技巧读出来。而会“吟读”的人越来越少,岂不可惜!
还有一些侧重在字词的音节上的读音方法。如:“拼读”——通过拼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读出音节。“连读”——在连贯地说话或朗读时,在同一个意群(即短语或从句)中,如果相邻的两个词前者以辅音音素结尾,后者以元音音素开头,就要自然地将辅音和元音相拼,构成一个音节,这就是连读。“轻读”——用比较轻的语调读。“弱读”——对一些音节进行弱化处理的读法。“省读”——省掉某些音节的读法。“重读”——把一个词或词组里的某个音节或语句里的某几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都要求要发出声音。还有一些不用或不要求发出声音的读法。我们最为熟悉的是“默读”。“默读”即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要读者投入较多精力,花费较多时间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慢读”、“熟读”、“通读”、“细读”等。“精读”即深人细致地研读。“慢读”即按照字、词等少数几个单字为单位逐个阅读。“熟读”出自《朱子家训》。“熟读精思”在文中的意思是: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渎,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地地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通读”指对文章或书本从头到尾连贯地阅读。从而掌握全部基本内容的方法。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细读”。何谓“细读”?指仔细地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渎,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文本细读”成为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追求。
第二类是读者用较少精力,花费较少时间的读书方法。如:“泛读”、“略读”、“速读”、“跳读”等。“泛读”即广泛地阅读,泛泛地阅读,通常指一般性阅读,这主要为了概括地了解课外书的主要观点而进行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渎速度。“速读”即快速阅读,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下,从文本当中迅速吸取有价值信息的一种高效读书方法。“选读”指挑选某些篇章或篇章里的某些部分来读。“跳读”指不依次序,跳越章节读书。
第三类是看不出直接与读者所用精力和时间多寡有关的读书方法。有:“解读”、“自读”、“拓读”、“正读”、“反读”、“硬读”、“杂读”、“活读”、“重读”、“悦读”等。
“解读”——通过分析来理解。“泽读”——借助翻译来读。“自读”——即自主阅读,是把教读课中学来的阅读方法,运用于相对独立的阅读实践中。“拓读”——拓展阅读。
其中“正渎”和“反渎”各含有三种阅读方法。“正读”:①就是先看原文,在看的过程中,心中就琢磨本文的思想、表达方法等内容,然后再与课后的提示相印证的方法;②按照文字排列的顺序读;③即“正统读法”。“反读”:①就是先看提示,然后再回到原文,边看边体味,这种方法可以节省时间,能够快速知晓文章的“妙处”和主旨;②逆着文字排列的顺序读;③也即是我们称之为的“解构读法”,是一种对于传统的悖反和消解。
有人曾将鲁迅的读书方法归纳为:“硬读”、“杂读”、“活读”、“重读”和“反读”,并用鲁迅的话进行解释。“硬读”:即“读书不能光凭兴趣,要硬着头皮钻”。“杂读”:指“要博览群书,不偏食”。“活读”解释为“食而不化是死读书,特别要读活社会书”。“重读”:即“宁用‘笨功夫’当傻子,不肯吃‘聪明误’”。“反读”:指“有些书要反过来看,要善疑,解疑”。(《中学历史教学》2005.12)
最近有一种读法受到越来越的人的青睐。这种读法是“悦读”。“悦读”,就是要带着愉悦的心情去读,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卫星老师更是大声疾呼:“让‘隘读’成为一种习惯!”袁老师通过“一周新闻回顾”(或“一周人物回顾”)、“一周话题述评”、“一周美文荐读”、“一周教师充电”努力使“悦读”成为一种习惯。(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1A)
读书方法何其多也!怎一个“读”字了得!仅收集到的读书方法“x读”式的词语就有50余条。不知关于读书方法的全部词语有多少,期待大方之家做细致深入地研究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