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其实,语文课堂不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信息技术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提供与所学课文、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图片、音乐等,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境有机结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如教学《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人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在这里,学生对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缺乏感性认识。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远之感。此时可用录像,通过镜头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学习兴趣顿时高涨起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诱发情感
《新课程标准》理论下的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配置。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一些素材,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景,设计富于隋趣的语文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发展学生的情感。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人文环境、家庭背景和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再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1 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如《美丽的公鸡》一课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受先前所学“家”的影响,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请同学们看清楚这个虫子在哪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写这一点了。
2 借助动画演示突破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如《狼和小羊》一课中,狼说小羊弄脏它喝的水,小羊反驳时说的话,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这时,我设计插入了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小羊和狼的位置、水的流向,轻易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3 借助动画形象突破字义教学中的难点。理解重点字义词义是读懂课文的关键。《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学生不易分辨它们的细微区别,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借助动画,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4 借助多媒体教学突破朗读教学的难点。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内容。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同时又要是“朗读家”和“表演家”。但是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即使能够做到,也由于教师表现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仍然难以达到多媒体计算机的信息传递效果。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格调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和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另一方面,配乐朗读,可创设意境,调动情绪,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例如:写景抓不住特点,写不出意境和内涵是学生不喜欢写景的重要原因。人们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加之遣词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至。而实际上,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仅仅纸上谈兵,没有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融入景物,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倍感头痛的关键所在。在一次《我喜欢的水》的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演示课件(各种各样的水),这样学生自然就被带人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课堂上巧妙地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意境美。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帮学生成功地跨越写景作文这道难关。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习作题材较广,感情真挚,能写出一定的意境,文章颇富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