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利用好课本上的文本素材,对学生开展适当的美感教育、道德教育从而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人格塑造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而又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可以将知识教育、道德培养、情操陶冶融于一体,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冲撞,从而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得到有效地塑造。
那么什么是健康人格呢?健康人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所谓健康的人格,首先是要有自控能力,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应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还应有自知之明、自我认可、自我反省的能力等。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本人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好教材,开展思想教育,塑造榜样,让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且这些课文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的。政治教材重在说教,而语文课文重在熏陶。语文教师可以多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多项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这样的例子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如岳飞在《满江红》中发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呐喊,气壮山河;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立志要“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古流芳,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志士;陆游在“僵卧孤村”之际“尚思卫国戍轮台”其情其景感人泪下;而《最后一课》那下课的钟声,多么像一只敲响的警钟唤醒尚且年幼的学生要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因为只要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高尔基说文学即入学。一个作者的文风体现着这个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因此教师讲课时当然不能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介绍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创作背景、作家生平等实际情况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当然少不了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甚至宁可自己饿死也不愿意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热爱国情怀。这就在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学生通过这些背景材料的介绍,一方面能更好的理解教材,另一方面也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激发他们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潜能。
二、充分利用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审美陶冶属于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教材中不乏充满形式美和内容羌的文学作品。这就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文学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该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从而体会作品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其实也是有追求的,教师则要乘机引导他们寻求人性美。开展这样的教育,教材中大量的写人记事类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渗透素材。比如《一件小事》里的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给人印象深刻;《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组织课外活动,深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古人常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之一。读书属于认知,行路属于践行,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认识才会更加深刻和全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学生汲取了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然后通过生活实践把这股力量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因此,教师在搞好文本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恰如其分地组织和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搭建一个人格实践的平台。比如,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像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卡片,写上自己的祝福,表达对父母以及老师的感谢之情,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尊重父母,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也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自己写演讲材料,利用课余时间采访老师或者考察参观父母的工作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他们对老师以及父母的感情和理解,磨练意志,锻炼思维能力。
课外活动总的要求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性格得到相应地发展。通过课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需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但同样不能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书写、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书面整洁,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的良好性格,所以健康人格的塑造还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中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塑造和成才的关键时期。只有学生们拥有健康的人格。美丽的梦想才会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得以变成现实。我们应该抓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尽自己的一份力量。